◎本刊記者 余建紅
問計于民浙江“百名組織部長蹲百村”專題調研活動述評
◎本刊記者 余建紅
5月16日,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廖國勛在遂昌縣考察基層黨建工作。/王炳武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領導工作做得怎么樣,群眾最有發(fā)言權。
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2015年浙江省組織工作的重點任務,“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問題研究”也是浙江省委年度重點調研課題。為把握基層脈搏,掌握基層實情,從3月下旬開始,浙江省委組織部在全省開展了“百名組織部長蹲百村”專題調研活動,選擇一個村,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開展蹲點調研,轄區(qū)沒有農村的就選擇一個社區(qū)或撤村建居社區(qū)蹲點調研。
百名部長深入農村專題調研,山道上、田埂地、巷弄里留下了他們堅實的腳印;大樹下、水井邊、小店前留下了他們不倦的身影;屋檐下、病床前、灶臺邊留下了他們溫暖的話語。蹲點調研后,各地都在以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行動,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貼近群眾用真情,服務群眾用真心,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全省形成了一批有調查、有分析、有對策的高質量調研報告,有些地方已根據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采取了新措施、出臺了新制度,此次蹲點專題調研的成果正在轉化為加強浙江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具體行動。
蹲點調研,就是集中一段時間,到基層單位去解剖“麻雀”,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理清思路,指導更大范圍內的實踐。這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干群關系的一條重要途徑。蹲點調研屬于實證型調研,它既不是按照預先擬定的理論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據調查材料簡單歸納出一般結論,而是直觀社會本身,以鮮活的人、事、物來反映調查對象本質,給人以啟示。
我們常有這樣一種感受,每當工作遇到困惑的時候,到基層走走看看,便會眼前一亮,原來群眾早就開始探索和創(chuàng)造了。因此,作為領導干部要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從基層的鮮活經驗中啟迪思路,在群眾的豐富實踐里汲取營養(yǎng),集中人民的智慧力量去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
一些干部認為,如今是信息化時代,蹲點調研“老掉牙”。其實不然。信息化不能代替面對面。干部只有蹲下身子,到農戶家中住一住、看一看、聽一聽、談一談,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才能了解到更加真實的社情民意。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先進,也不能代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離開了“源頭活水”,最易因“霧里看花”而產生錯誤判斷。
進村蹲點調研,貴在“身入”、“情入”、“心入”,只有做到“三入”,才能聽到基層的真話、實話、心里話。
“百名組織部長蹲百村”專題調研活動,要求著眼“蹲在點上、謀在面上”,通過組織部長蹲點,深入了解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運轉情況,從典型中總結帶有規(guī)律性的經驗,從個體中分析面上普遍性的問題,為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提供決策依據,著力推進我省農村基層組織整體提升、全面進步。
這次組織部長蹲點調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全面走訪。主要以“走村不漏戶”的形式,逐戶走訪村里農戶(包括本村戶籍農戶和在本村轄區(qū)內的外來家庭),戶數較多的村則分組走訪,盡可能“走遍”。百名部長對走訪情況進行匯總分析,通過組織部門自己走,對鄉(xiāng)鎮(zhèn)干部開展“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工作狀況作出研判。
二是座談交流。視情召開不同對象參加的座談會,對村“兩委”干部、大學生村官、離任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村民組長、致富能手、貧困戶、矛盾戶等進行重點了解。
三是個別訪談。對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組織委員、駐村聯(lián)戶干部等進行訪談,聽取對蹲點村情況的介紹、村里工作的評價,以及對抓好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建議。
在蹲點調研之前,浙江省委組織部就下文要求,此次調研要堅持問題導向,牢牢扣住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這個主題,全面深入調查了解村情村況。在摸清村情村況的基礎上,堅持問題研判和探尋規(guī)律并行,認真總結蹲點村在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方面的經驗做法,分析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此外,還特別嚴格紀律要求。調研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guī)定和省委“28條辦法”。村里有條件的要吃住在村里,村里沒條件的要吃住在鄉(xiāng)鎮(zhèn),住的是農家樂,自帶生活用品,不增加基層負擔。輕車簡從開展調研,除請村干部帶路外,不搞層層陪同。各市、縣(市、區(qū))委組織部長做到全程駐村蹲點,保證足夠精力搞好這次調研。
目前,“百名組織部長蹲百村”專題調研活動已結束。
從實施效果來看,各地組織部都按照省委組織部要求進行了精心謀劃,各市加強了對調研活動的指導,特別是對村的選擇做到有代表性,兼顧先進示范村、軟弱落后村,集體經濟發(fā)達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外來人口集聚村、人口“空心村”等。各縣(市、區(qū))委組織部長蹲點的村先報市委組織部,由市里加強統(tǒng)籌,確保了市級范圍內各種類型的村都有覆蓋。
據悉,在做好調查研究基礎上,各地還根據實際情況,將蹲點調研與慰問生活困難群眾和老黨員、幫扶轉化軟弱落后黨組織、為基層解難事辦實事等工作結合起來。
調研報告除了包括村的基本情況及蹲點調研情況、村情分析、經驗啟示、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內容,還注重用典型事例、生動故事、群眾語言、具體數字來說話,每篇調研報告中都有許多鮮活的實例。
一位部長說:“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惟有問政于民才能知得失,惟有問需于民才能知冷暖,惟有問計于民才能知虛實。通過這次與普通黨員群眾的真誠交流,我也深切感受到了群眾的熱切期盼和衷心歡迎。這說明,我們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我們有多親?!?/p>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取得勝利的法寶。
通過蹲點,部長們對此更加深有感悟。
一位部長說:“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惟有問政于民才能知得失,惟有問需于民才能知冷暖,惟有問計于民才能知虛實。通過這次與普通黨員群眾的真誠交流,我也深切感受到了群眾的熱切期盼和衷心歡迎。這說明,我們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我們有多親?!?/p>
由此可見,困難在基層,解決困難的辦法也在基層。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辦法,往往最具針對性。作為黨的領導干部,不僅要沖在一線、帶頭實干,更要注重傾聽群眾的聲音,注重發(fā)揮群眾的智慧。只有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入基層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聽取民聲,才能使我們的政策更加符合群眾的“胃口”,才能給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部長們在蹲點調研中普遍突出了問題導向。杭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張仲燦在淳安縣石林鎮(zhèn)茶園村蹲點后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村基層小微權力清單,推廣村干部底線管理辦法,完善村干部行為規(guī)范,修訂完善村規(guī)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規(guī)范治理運行。
寧波市江北區(qū)委常委、組織部長王邦進在慈城鎮(zhèn)公有村蹲點后提出,農村發(fā)展問題表面看是資金問題,深層次看還是工作觀念和機制的問題。只有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才能切實解決基層黨建工作薄弱問題。
這次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些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有些是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有些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實事求是是走好群眾路線的根本。為民不貪一時功,辦事不做夾生飯,蹲點調研的關鍵在于解決問題,當前,各地正根據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制度,不讓問題這次解決,下次再發(fā)生。面對基層實情,行重于言,“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廣大群眾期待著我們以實實在在的作為去回應基層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