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目的:分析手術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管伴感染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來自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間的40例先天性耳前瘺管病患,其中感染期和非感染期者均為20例,通過切開排膿和瘺管摘除術治療,總結其臨床效果。結果:所有病患均得到治愈,其中復發(fā)率為5%,再次手術后得到治愈。滿意度上達到92.5%。結論:先天性耳前瘺管伴感染經(jīng)過手術治療干預可以達到較高的治愈率,對病患生活質(zhì)量有顯著提升。
【關鍵詞】手術干預;先天性耳前瘺;感染;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1-0351-01
先天性耳前瘺管屬于常見的耳畸形,可以單側或者雙側同時發(fā)生,主要是在胚胎時期產(chǎn)生的畸變,日常情況下沒有不適感,一般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一旦有細菌感染出現(xiàn),就會引發(fā)耳部的疼痛紅腫,甚至引發(fā)膿腫或者發(fā)熱等反應,如果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導致反復性感染,局部病灶區(qū)域長時間無法愈合而存在瘢痕和膿腫狀況【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間的40例先天性耳前瘺管病患,其中男性為21例,女性為19例;年齡范圍為12-52歲,平均年齡為(34.2±5.3)歲;其中首發(fā)感染者為18例,反復性感染者為22例。感染期組和非感染期組各20例病患在基本情況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主要通過切開排膿和先天性耳前瘺管摘除術來干預治療。切開排膿主要在其膿腫下部最薄弱的地方處理,運用慶大霉素和生理鹽水做膿腔的徹底沖洗,引流條留置約3-5d,每天需要進行定時換藥,并給予抗生素做防感染治療,直至炎癥完全被掌控,然后再進行手術干預治療。而如果處于感染期但是并沒有膿腫的情況下,一般通過3-5d抗感染性治療來進行手術前的準備,然后當病患處于非感染期再進行手術治療。手術處理上運用局麻,但對于無法正常配合手術進行的非成年人或者對手術有異??謶值娜巳嚎梢圆捎萌樘幚?。取側臥位,患側耳部朝上,麻醉完成后進行梭形切口置于瘺管口的周圍,皮下順沿瘺管口做分離,將瘺口提起順沿其走向做皮膚切開,切口抑制可以順沿到排膿的引流口,如果發(fā)生耳輪腳軟骨與瘺管產(chǎn)生粘連,應該將其兩者進行一同的切除。屬于可疑性的上皮管道都可以進行有效切除,然后做切口縫合,并給予加壓包扎。術后一周拆線【2】。
1.3 評估觀察
觀察評估病患的治愈率、復發(fā)率和治療滿意度,滿意度通過滿意度調(diào)查表來統(tǒng)計分析,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85分為基本滿意,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治療的手術效果、服務態(tài)度、溝通等各方面。滿意率為基本滿意和非常滿意之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做法分析,計數(shù)資料運用卡方來檢驗,同時以p<0.05作為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表1:病患治愈和復發(fā)情況對比
注:兩組對比,p<0.05
表2:病患治療滿意度情況
注:兩組對比,p<0.05
所有病患均得到治愈,其中復發(fā)率為5%,再次手術后得到治愈。滿意度上達到92.5%,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復發(fā)的手術病患均在二次手術周得到完全的治愈。
3 討論
先天性耳前瘺管病患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感染型、分泌型和單純型。一般對于單純型的病患在臨床上由于沒有顯著的癥狀而不易察覺,很容易出現(xiàn)漏診的情況。在分泌型中,病灶有分泌能力,可以有皮脂樣物從瘺管中向外自然排出,同時有微臭味道,甚至在局部病灶部位會有瘙癢等不適感。而對于感染型病患,會有炎癥或其他體征表現(xiàn),如疼痛、紅腫等,如果情況嚴重會形成局部病灶部位的膿腫。由于該類病患瘺管的開口較小,因此日常情況下一般不容易被發(fā)掘,一直到有分泌物或者疼痛、紅腫時才會意識到疾病的存在。該疾病容易反復性發(fā)作,因此對病患的生活帶來一定困擾。臨床治療上主要以手術方式來達到根治,保守治療容易反復性發(fā)作。其中對于感染型的病患,一旦有過第一次感染就很容易再次感染,即使首次得到了治愈并且保持了較長時間,但是也無法阻止再次感染的發(fā)生。一般手術治療主要采用膿腫切開排膿,以及瘺管摘除術聯(lián)合治療。這種治療方式的時間相對較長,對于有膿腫者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術前治療,做好膿腫清理和抗感染治療,而后是手術治療以及術后恢復時間。
本研究所治療的處理中,對于膿腫病患在排膿后進行生理鹽水和慶大霉素做清晰可以有利于其炎癥狀況的提早消退,從而有效地縮短治療的時長;在手術時機的選擇上,需要等到感染期退去進入非感染期時進行,可以有效地消除手術后的復發(fā)率,其中復發(fā)率是手術成功的標準之一,低復發(fā)率說明手術處理上更為合理有效,消除反復復發(fā)是該手術的成功標志。在手術中,耳部的結構情況掌握的精準程度與手術效果有直接關系,瘺管的走向與分布情況,組織間的粘連等都要精確掌握,這樣才能得到有效處理,避免手術的復發(fā)。對于感染期病患進行抗感染治療后,通過減少其術后感染率來控制復發(fā)率,事實證明這種方式是有效的,抗炎治療環(huán)節(jié)不能省略,避免完成。一方面減少了復發(fā)和治療時長,另一發(fā)明還可以減少病患治療的整體費用,提供病患更舒適度的治療過程,提升治療的滿意度。在手術切口方面,使用梭形切口并給予適當?shù)难娱L來對術腔做充分暴露,這主要是考慮到瘺管的深度與分布情況,可以更利于瘺管的全面掌握,但是在手術操作中需要關注到避免對顳淺動脈。要將膿腫壞死組織、瘢痕組織、肉芽組織以及殘留的上皮組織都應該得到徹底的清除,寧可多清除,不可少,這樣才能有效的避免復發(fā)可能。
本研究中,所有病患均得到治愈,其中復發(fā)率為5%,再次手術后得到治愈。滿意度上達到92.5%,說明了先天性耳前瘺管伴感染經(jīng)過手術治療干預可以達到較高的治愈率,對病患生活質(zhì)量有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何志剛,張云高.先天性耳前瘺管伴感染的早期手術治療[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20):55-56
[2]黃成林,張春杰,郭海霞.手術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管急性化膿性感染42例分析[J].2013(5):57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