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杰
《莊子·秋水》篇中說:“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shù)匝,而弦歌不輟?!弊x之很佩服這位老夫子的鎮(zhèn)定。
不過我想,這種定力,未必是哪一家的思想信仰使然,多半還是整個文化修養(yǎng)在起作用。一個人讀書多,文化修養(yǎng)高,思路開闊,自然就有遠見,有定力,遇事不會慌張。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歲月里,有人說,知識愈多愈反動,書讀得愈多愈愚蠢。這無疑是從服從的需要出發(fā)而提出的看法。因為知識一多,遇事總要獨立思考,不能盲從,自然就“反動”了;書讀得多了,就會明辨是非,不肯緊跟,也就被看作“愚蠢”了。
后來社會轉型到市場經濟,賺錢成為一些人的第一要義。有位教授對他的研究生說:你們將來如果沒有幾千萬的身價,不要來見我。但是,有文化知識者,未必有商場手段;有商場手段者,未必文化水平很高。所以有人對高材生調侃道:你們不要得罪那些讀書不好的同學,說不定將來你們還要到他們公司里去打工。這當然是笑話。但時下人們將商業(yè)城市看得重于文化城市,倒也是事實。
教科書上教導我們說:經濟是基礎,文化只不過是上層建筑的一個部分。這自然有道理,它說出了經濟發(fā)展對于文化發(fā)展的決定作用;但是,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方面,即文化發(fā)展對于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沒有文化的支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時候,必然會出現(xiàn)停滯狀態(tài)。這是只要看看文化史、科學史就不難明白的道理。而且現(xiàn)代經濟已進入知識經濟階段,文化知識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臨海地處海隅,山勢險峻,傳說這里的臺州府城當初是沿著奔鹿的足跡才建立起城墻,故稱鹿城。這也可見其偏僻荒涼。但就是這樣一個海隅山城,卻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即使在日本侵略者施暴之時,仍弦歌不輟。
談到臨海的文化教育,無不提起鄭虔的啟蒙作用。鄭虔是唐玄宗時著作郎,因其詩、書、畫俱佳,號稱“鄭虔三絕”,被授廣文館博士。但在安史之亂時,被安祿山亂軍擄至洛陽,委為水部郎中,鄭虔雖托病推辭,而到肅宗繼位之后,仍被怪罪,貶至臺州,做司戶參軍。他的老朋友杜甫來到鄭虔故居,看到人去樓空,遂寫下了《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一首。詩云:“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亂后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痹娨忸H為凄涼。但鄭虔在臺州工作之余,從事啟蒙教化,開啟一地之文風,被當?shù)厝朔Q為“吾臺斯文之脈”。這事不禁使我想起了同是唐代人的韓愈。他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大概因一路上雪擁馬阻,艱于行旅,而到達之所又是鱷魚出沒的瘴癘之地,所以情緒很不好,以致對前來探視他的侄孫說:“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钡诔敝葑鲑H官時,他還是做了許多有益于百姓之事,特別是開啟了潮州的文教事業(yè),使潮州人至今仍紀念他。這種文化傳播作用,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似有相當?shù)钠毡樾?,如柳宗元之貶柳州,蘇東坡之貶海南,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shù)氐奈幕l(fā)展。這或者可稱之謂“貶官文化”,形成一種中國式的奇特現(xiàn)象,很值得研究。
臨海的文化教育,自鄭虔之后,代有發(fā)展。特別是到了南宋,由于都城遷到臨安,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也帶動了臨海的文化發(fā)展。宋代以后,臨海的書院就多了起來,有些還很出名。如上蔡書院,是因為程門高足上蔡先生謝良佐被貶到臨海,郡守聽說他學識淵博,就為他設立了一個書院,請他講學。后來歷任山長也都是名師,所以書院辦得很好?!独m(xù)文獻通考》上說,元代全國著名書院有四十一所,而上蔡書院名列其中??梢姰敃r臨海的文化教育,已經走到前列了。
據《臨??h志》記載:宋、元、明三代中,臨海出過五位狀元;兩宋期間,臨海人考中進士的有二百二十一名,其中南宋占一百九十多人。狀元、進士雖非學問的標志,但在科舉制度之下,中舉人數(shù)的多少,大致也反映了教育普及的情況。當然,其中也不乏杰出的學者,如南宋嘉定年間進士陳耆卿,因為剛直耿介,雖然仕途不暢,但所著《嘉定赤城志》卻極有價值,不但是最早的臺州總志,而且在全國的地方志中,也是上乘之作,列為名志;又如,明代萬歷年間進士王士性,不僅敢于直言,力主改革,官聲甚佳,而且還是中國有名的地理學家。王士性性喜游覽,《臨??h志·人物傳》中稱他“無時不游,無地不游,無官不游”,而且“窮幽極險,凡一巖一洞,一草一木之微,無不精訂”。他把所見所聞記載下來,成為優(yōu)美的旅游散文,結集為《五岳游草》《廣游志》《廣志繹》《郎陵稿》《掖垣稿》《入蜀稿》等書,極有學術價值。一般的地理學家,都以考察自然地理為主,如山川河流、溶洞形態(tài)、地質構造等等,而王士性則更關心風土民情、社會風貌、經濟資源、商貿情況、政治變革、軍事地貌之類,開創(chuàng)了人文地理一脈。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譚其驤教授評價道:“王士性在人文地理學上的成就,比之他以后四十年的徐霞客對自然地理的貢獻,至少在伯仲之間,甚至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保ā杜c徐霞客差相同時的杰出的地理學家—王士性》)
我們常常從階級立場出發(fā),對于封建官僚全盤加以否定。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其中當然有專事刮地皮的貪官污吏,但也有熱心于地方建設的辦實事的人。清朝同治年間,有位湖南人劉璈,在臺州做過近十年知府(同治三年六月—同治十一年九月),就辦了許多好事。我們小時候游東湖,常聽大人們說,這東湖是經過劉璈的疏浚,才弄得這么漂亮的。大家都很感謝這位知府為后人做的好事。后來讀臨海志書,才知道劉璈所做的好事遠不止于此。他的主要功績,還是興辦了許多書院,發(fā)展了臨海和整個臺州府的文教事業(yè)。他在臺州府城擴建、重建和新建了三所大的書院:廣文書院(后改為三臺書院)、正學書院、東湖書院,這大概算是全縣或全府的重點學校吧。此外,還整頓充實了許多小書院。單就臨海而言,就有海門的東山書院、印山書院,杜橋的旦華書院,小芝的尊儒書院,葭芷的椒江書院,桃渚的鶴嶠書院,涌泉的南屏書院,大汾的賓賢書院,還有臺屬其他各縣也都建立了書院。此外,還辦了許多義塾,供貧寒人家子弟讀書。單是臨海城里,就辦了六所:東城義塾、南城義塾、中城義塾、西城義塾、北城義塾、巾津義塾,還有一些鄉(xiāng)村義塾。為了向這些書院和義塾提供穩(wěn)固的經濟支持,劉璈還將真如寺的八百畝廢田改為學田,又在鹽稅中附加厘金五毫,一年可收三千余串,也撥充辦學之用。
這種網絡式的教育結構,便于各個層次的人入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普及的作用。所以臨海人讀書風氣很盛,有錢人家自然要送子弟入學,貧窮人家也千方百計要讓子弟能念幾年書。這對提高國民素質很有好處。
當然,書院、義塾里所學的,還是舊學。但新舊之學,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文化知識的普及,倒是使普通市民更易于接受新知,隨著時代的潮流前進。光緒年間,廢科舉、興學校的詔書一出,臨海就辦起了新式學校。如一九○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創(chuàng)辦的自任書院,一九○六年創(chuàng)辦的立本小學,一九○八年創(chuàng)辦的臨海女子高初等小學堂,一九○九年創(chuàng)辦的靈江初等小學堂,一九一二年創(chuàng)辦的臨海私立高等小學校(后改為回浦學校),等等。這之后,小學的普及,就遠遠超過了劉璈時代。
沈從文在抗戰(zhàn)時期,曾寫過一本散文集《湘西》,介紹他的老家湖南西部的地理、人文情況。前言中說:“讀書人中近二十年來更出了不少國內知名專門學者,然而沅水流域二十縣,到如今卻連一個像樣的中學也沒有!各縣雖多財主富翁,這些人的財富,除被動的派捐綁票,自動的嫖賭逍遙,竟似乎別無更有意義的用途?!?/p>
臺州的情況,則與之迥異。單是臨海一縣,在抗戰(zhàn)前就有了幾所中學,在抗戰(zhàn)時期中更大有發(fā)展。財主富翁中,嫖賭逍遙的人當然會有,但也很有熱心捐資辦學的,即使政府官員,也以辦學、助學為雅事,所以私立學校就很多。
建在海門鎮(zhèn)的東山初級中學,就是地方士紳黃崇威單獨出資所辦。黃崇威因經商致富,曾購得東山書院舊址,建造了西式樓房,種植了各種花草,成為一座漂亮的別墅,供自家享用。但為了地方的教育事業(yè),他讓出了東山別墅,再捐出十多萬銀元,在這里辦了東山中學。他自任董事長,聘請名師執(zhí)教,將學校辦得很有名氣??箲?zhàn)開始后,東山中學的學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在此召開了臺州學生聯(lián)誼會,造成了一定的聲勢。但不幸在一九四一年日寇侵犯海門時,這所學校被焚毀。后來,海門又出現(xiàn)了一所圣心中學。
振華中學則是民國官員屈映光所建。屈映光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元老,在杭州光復后曾任浙江巡按使,后因支持袁世凱稱帝并接受爵位,而為人詬病,但他對于家鄉(xiāng)的文教事業(yè),卻一向很熱心。他在自己的老家東塍鎮(zhèn)辦了一家東塍小學,又于一九二六年捐出了城里的屈家莊(原為前清臺州舊府署),并出資五千元銀洋,創(chuàng)辦了一所兼招高初中生的學校,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當時正值大革命時期,校內革命氣氛很濃,學生的思想很活躍。所以“四一二”政變時,學生被捕者甚多,學校也被迫停辦。直到抗戰(zhàn)勝利之后,又請當?shù)孛魍跏街钱斝iL,于一九四七年重新開張。王式智也捐出了四十畝田地,作為校產。
還有一所建成中學,是抗戰(zhàn)時期由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陳啟忠所辦。他自任校長和董事長,聘請屈映光、朱洗等為董事。開始叫作建成補習初級中學,由縣黨部墊資,借城隍廟、軒轅宮等地辦學,后來得到上級官員和地方士紳們的捐助,辦成一家正式中學。
有些人既無錢,也無權,只是憑一腔熱血,一種理念,也在臨海辦起了名牌學校?;仄种袑W的出現(xiàn),就是如此。陸翰文當年是光復軍骨干,曾經參加光復上海、杭州和南京之役,立有戰(zhàn)功,他放著現(xiàn)成的官不做,卻回到故鄉(xiāng)從事教育事業(yè),以培養(yǎng)人才為己任。他接下項士元等革命志士所創(chuàng)辦的臨海私立高等小學,改名為私立回浦高等小學。而項士元等人又在東湖創(chuàng)辦初級師范學校。到一九二四年,回浦添設了初中部。在抗戰(zhàn)的艱難歲月中,回浦中學不但保存下來了,而且還得到了發(fā)展。它應戰(zhàn)時需要,先后于西鄉(xiāng)設立了黃沙分校,在東鄉(xiāng)設立了上沙分校,而且還于一九三九年增設了高中部,成為一所完全中學。陸翰文還與校友陳良商量,想在臨海辦一所回浦大學,雖然沒有成功,但其志可嘉。
還有創(chuàng)辦琳山農校的朱洗,則更是一介書生,靠自己的工資和稿費,就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辦起了一所有名的農業(yè)學校,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手腦并用的新型學生。
有些官員,即使自己不辦校,也要與學校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以示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關懷。一九四七年,空軍司令周至柔偕同軍需署長陳良回鄉(xiāng)競選國大代表,他們在臨海所做的一次公開活動,就是到回浦中學和振華中學向學生各做一次演講,鼓勵大家向學,并向兩校圖書館各贈送一套《四部備要》。
當時臨海唯一的一家公立中學,是臺州中學。他是在一九○二年(光緒二十八年),由三臺書院改制而成的。初名三臺中學堂,但仍襲書院舊制。到一九○七年重新整頓,更名為臺州府中學堂,這才成為新式學堂。一九一一年改稱浙江省立第六中學堂,朱洗在這里讀書時,曾因積極響應“五四”運動而被開除。到一九三七年增設高中部,定名為浙江省立臺州中學,校址設在海門鎮(zhèn),但因日寇侵犯,到處搬遷。到一九四九年回遷臨海。
臺州中學原還附設有師范科,后獨立為臨海師范學校。此外又有一所臺屬聯(lián)立女子師范學校。
這樣,在民國年間,臨海這個小小的縣份,先后就有五六所普通中學、一所農業(yè)學校和兩所師范學校??箲?zhàn)期間,還從杭州遷來省立醫(yī)藥??茖W校與省立杭州高級醫(yī)事職業(yè)學校;從寧波遷來寧波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中法大學原來是辦在北京的,這時,畢修勺將其一部分移到了臨海。
一時間,臨海成為浙江中等學校集中之地。這些學校,不但嘉惠了臨海的青少年,使他們在日寇的不斷騷擾中仍能弦歌不輟,而且還吸引了附近各縣的學子,紛紛前來就讀。南京大學包忠文教授告訴我,他就是因為故鄉(xiāng)東陽淪陷,遠道跑到臨海來進回浦中學讀初中的,直到抗戰(zhàn)勝利之后,才回到故鄉(xiāng)去讀高中。類似的情況,當時還有不少。
抗戰(zhàn)勝利之后,杭州的兩所醫(yī)校和寧波高工都搬回去了,但普通中學、師范學校和琳山農校則仍在發(fā)展。振華中學的復校,說明臨海人對于中學教育需求的增長。臨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在于那座號稱“江南八達嶺”的古城墻和保存得比較完好的老城區(qū),更重要的還在于長期以來的歷史文化積淀。城墻和老街,只不過是這種歷史文化積淀的表征而已。
這種歷史文化積淀是一個城市的寶貴財富。有沒有這種歷史文化積淀,關系到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后續(xù)發(fā)展問題。而臨海,正是通過歷代的文教事業(yè),完成了這種文化積淀。
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文教領域的工作重點,卻首先放在對學校體制和對師生員工的改造上。私立學校相繼地加以改編,如建成中學和圣心中學并入臺州中學,而臺州中學則改名為臨海一中?;仄种袑W、振華中學和琳山農校等也相繼改為公立,回浦改名為臨海二中;振華停辦高中,改名為臨海第一初級中學,后來又搬到鄉(xiāng)下,改名為城西中學;琳山農校則改名為臨海農業(yè)技術學校,后又并入黃巖農校。各個學校既不能自主招生,也不能獨立辦學,生源既大受限制,學校也失卻特色。歷次政治運動中,許多有學問、有個性的老師陸續(xù)被清理出教師隊伍,而學生則大量時間被消磨在政治學習中。解放初期除了平時的政治教育以外,每個寒暑假都要辦冬令營與夏令營,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思想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間則干脆離開了課堂,以學工學農等社會實踐來代替文化學習,文化也就逐漸衰落了。
文化有歷史的傳承,有時代的革新。沒有革新的文化當然會朽腐,但瞎折騰不等于革新,而沒有傳承,新文化也不能白手起家。在一張白紙上固然可以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但繪畫的技法仍然是傳承的,如果沒有世代積累而成的技法,那只能畫出一張鬼畫符。
現(xiàn)在,回浦中學、臺州中學等校名都已經恢復了,新建的校園富麗堂皇,遠非昔日的舊校舍可比。而且還有百年校慶之類的活動,因為百年老店畢竟還有相當?shù)纳鐣5?,如何繼承當年的辦學特色,如何發(fā)揚當初的辦學理念,如何使臨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今日的文化名城,卻還有待進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