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艷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家訓包含了立德、修身、齊家、處世等各方面內(nèi)容,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這些內(nèi)容無不包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zhì),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提供了豐厚的滋養(yǎng)?,F(xiàn)代家庭教育應(yīng)借鑒和吸收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傳統(tǒng),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wù),使家庭教育名符其實地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本文就中國傳統(tǒng)家訓內(nèi)容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之處作一簡要探討。
關(guān)鍵詞:家訓;核心價值觀;一致性
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家訓包含修身、齊家、禮儀、教化、愛國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許多家書、家訓表現(xiàn)出了書者的道德操守、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他們普遍主張立德為先、修身齊家、治學入世、為人處事等道德品質(zhì)和價值觀念的養(yǎng)成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一、立德為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zhì)是“德”,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更是個人的德,但歸根到底是個人的德,這種德既包括對國家的“忠”,對他人的“信”,還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與“悌”,立德為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追求。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以培養(yǎng)子女“立世做人”為目的,許多家訓都將“做人”作為子女學習第一要義。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強調(diào)德育首位,以“孝悌”為核心,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為做人之首,如果一個人內(nèi)心沒有符合其所處社會的道德法則,就會被社會所拋棄,或無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處社會的道德法則是一個人的為人之基。這樣的思想在傳統(tǒng)家訓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明代思想家薛瑄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倫理而已……于倫理明而且盡,始得稱為人之名。茍倫理一失,雖具人之行,其實與禽獸何異哉?蓋禽獸所知者,不過渴飲饑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倫理則愚然無知也。故其于飲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則飛鳴躑躅,群游旅宿,一無所為。若人但知飲食男女之欲,而不能盡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理,既暖衣飽食,終日嬉戲游蕩,與禽獸無別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其外在社會規(guī)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則,并使之內(nèi)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會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會關(guān)系下生存和發(fā)展自己。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倫理為本的社會,而人的道德素質(zhì)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確的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素質(zhì),才能成為社會的好成員。家訓大力倡導傳統(tǒng)價值觀念,將正直、善良、友愛、誠實、守信、勤儉等美德作為個人必備的品行??鬃邮堑陆痰拇罅Τ珜д撸凇缎⒔?jīng)》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因和睦,上下無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雹墼凇墩撜Z》中,孔子更是把“孝悌”當成“仁”之根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④這充分體現(xiàn)了德教為先的思想。
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zhì)相通,時代變遷,道德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以德為本的教育原則始終值得我們現(xiàn)代家庭教育所堅守。重視以德為本的家庭教育,不僅有益于孩子的成長,更對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家庭教育指導性讀本的家訓將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zhì)是一致的。
二、修身齊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中,修身是基礎(chǔ)。因此,儒家十分重視個人人格的培養(yǎng)塑造,并通過個人人格來影響他人。修身是人身主體自我規(guī)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覺過程,這里所講的修身主要是指培養(yǎng)個人的人倫道德觀念,也就是家庭倫理觀念,即以孝悌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兄弟友愛、妯娌和睦等。個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之后,才能齊得了家,才能在與他人相處時以德規(guī)約自己,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與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另外,修身齊家還必須重視禮儀教育,禮儀是一個人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重視禮儀教育,不僅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在傳承中國禮儀文化的歷史中起到了紐帶聯(lián)接的作用。以禮教人,不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養(yǎng),而且有利于規(guī)范父母的言辭行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禮樂修身的同時,自身的行為標準也在提高。修身、齊家、尚禮,包含了“孝、悌、禮”等道德品質(zhì),可以說是成為一個道德社會人的主要標準,不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礎(chǔ)教育,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私德”的主要內(nèi)容。一般來說,屬于內(nèi)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成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說是公德的基礎(ch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yīng)繼承我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內(nèi)容,因勢利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
第一,修身為道德之根。傳統(tǒng)倫理觀認為修身為本,講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皆要把修身當作根本,從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開始才能實現(xiàn)?!抖Y記·大學》所講的“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⑤,只有通過自我修養(yǎng),一個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調(diào)節(jié),他同他父親的關(guān)系才能得到協(xié)調(diào),才能夠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響、感化他人,使整個社會趨于向善,從而建立和諧的社會。修身的整個過程就是尋求豐富自我、增強其力量、升華其認識,以便他能夠誠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諧的生活氛圍,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揚儒道,最終才能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齊家為治國之基?!抖Y記》中指出:“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⑥。一個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間感情真摯;兄友弟恭,兄弟之間友愛相處;夫義婦順,夫妻之間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滿幸福,家道長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員之間不和睦,家庭人際關(guān)系惡劣,這個家庭必然家道衰敗。古人將齊家看作是治國的基礎(chǔ),將家與國統(tǒng)一起來,認為在家能維護好家庭秩序,在國就能維護好國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親、盡孝,在國就能事君、盡忠。一個人在家受到家庭內(nèi)部愛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會后自然而然地會把這種愛推廣到團體、社會、國家,此即仁義、忠愛,即蔡元培先生所講的“國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為人處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德”教育
在當代,傳統(tǒng)家訓文化中的處世倫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長去深思并借鑒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內(nèi)講究“家和萬事興”,對外講究“以和為貴”。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不僅包括家族成員之間的相親相愛,而且包括與外部世界的和平共處。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德”可以說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與私德相對應(yīng),一般來說,個人與外界接觸的表現(xiàn),即屬于社交行為的,如廉恥、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資源,如正直、善良、誠實、守信、勤儉等美德,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也都屬于公德的內(nèi)容。因此,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的為人處世教育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德”教育。
傳統(tǒng)家訓在教育子弟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放在首位,而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直接外在表現(xiàn)就是要與人為善,積德仁愛。明代姚舜牧在《藥言》中說:“智術(shù)仁術(shù)不可無,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不可有”⑦。要求我們對待別人時要仁愛、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即以社會的道德要求為做人準則,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對待他人;在進德修業(yè)、求學讀書方面要謙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會“自謙”,對自己嚴格要求、積極進取,同時學會“謙人”,在與別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時要謹交慎擇,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時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心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個人年少時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還要引導他們結(jié)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顏之推家世業(yè)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孫”時,仍期望以儒業(yè)世傳其家,能掌握知進知止的處世哲學。顏之推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謀其政,守職盡責,不要徒“費人君祿位”,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不“侵官”,不隨便進言、諫諍。儒家和睦處世的倫理觀在我們當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現(xiàn)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是物質(zhì)利益等各種欲望充斥其中的社會,今日的中國家庭教育,在很多處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輩、祖父輩的過分關(guān)愛極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這類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長輩,在外以己為中心,不懂得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所以,在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獨立等意識,和睦處世思想的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學入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勸學勉學教育,其實治學的過程便是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是基礎(ch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重要陣地,但無論哪種教育,歸根結(jié)底是個人學習的過程,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認同的過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學入世多是為了讓孩子通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學的思想進行現(xiàn)代性的轉(zhuǎn)化,使之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古代關(guān)于教子勸學勉學的格言、傳說故事、家書家訓不可勝數(shù)。儒家倫理主張以積極處世的態(tài)度立志勤學,其勸學之文多不勝舉,如《禮記·學記》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⑨??鬃油ㄟ^對知識獲得途徑進行歸類,指出常人學習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⑩。雖然一生下來就擁有知識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這種人少之又少,甚至絕無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詡自己屬于第一類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認為自己知識的獲得,仍然是好學的結(jié)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過自覺學習獲取知識的人,就成了人們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說,自覺學習這類人成了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對子弟的最佳期許,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門教科書上,或由某些專業(yè)的老師對我們進行理論性的灌輸,而是滲透在各科的學習中,對我們的價值觀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使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所以說,治學入世教育,不僅是古代乃至現(xiàn)代人們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解:
① 《論語·學而》。
② (明)姚舜牧:《藥言》轉(zhuǎn)自翟博等編:《中國家訓經(jīng)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頁。
③ 黃侃:《孔丘·孝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版。
④ 《論語·學而》。
⑤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頁。
⑥ 《禮記·禮運》。
⑦ (明)姚舜牧:《藥言》,轉(zhuǎn)引自張艷國編著:《家訓輯覽》,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頁。
⑧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頁。
⑨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⑩ 《論語·季氏》。
B11 《論語·述而》。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2年版。
[2]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
[3] 黃侃:《孔丘·孝經(jīng)》,中華書局1957年版。
[4]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 顏之推:《顏氏家訓》,岳麓出版社1999年版。
[6] 翟博等編:《中國家訓經(jīng)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7]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 陳瑛:《中國倫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