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摘 要:伴隨著素質教育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盡快實現(xiàn)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是當務之急。體育憑借其較為獨特的學科性質,在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有著極為積極的效用。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生對于體育課堂教學的興趣不高,參與程度也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為此,本文以“中學體育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筆者在體育課的所見所聞為有力依托,在剖析中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對策
在中學階段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中,體育課程可能是中學生最感興趣,最渴望參與其中的課程之一。但是,自從步入中學以來,我發(fā)現(xiàn)身邊的很多學生對體育課漸漸失去了興趣,也很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剖析中學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找出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
1.中學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學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筆者對當?shù)氐膸姿袑W進行了實地走訪,并與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與座談。
(1)教師對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不足。中學生渴望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認可與關注,體育課堂教學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目前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卻被忽視了。很多體育教師卻并沒與真正領略到“以生為本”的本質與內涵,甚至將其曲解為給中學生以真正的自由,讓其自由發(fā)展,自由活動,中學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下去的話,不僅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甚至連學生、教師都會認為體育課真的只是可有可無的了。
(2)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方式的單一。事實上,在目前的中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jīng)充分意識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些弊端,并且嘗試開始改進。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效果卻并不是非常理想。
(3)中學體育課程評價方式的單一。在目前的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的都是終結性的評價方式。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并不一定是對中學生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甚至還會挫傷中學生參與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踴躍性。筆者在與中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為了能夠在體育測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都進行了刻苦的訓練,但是由于自身身體素質的限制,無法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既定的標準。然而,教師現(xiàn)在經(jīng)常采用的就是按照評分標準對成績進行評定,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僅無法全面、準確衡量中學生的表現(xiàn),也會扼殺中學生參與體育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改進中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的對策分析
(1)教師應該樹立先進的體育教育教學觀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教師只有首先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的本質與內涵,才能夠在實際的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地去踐行、去實施。與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所不同的是,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對于學生能夠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2)實現(xiàn)中學體育課堂教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要想真正讓中學生積極、廣泛、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就要求一線的體育教師要盡快實現(xiàn)多樣化的體育課堂教學。在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教學中,由于過分重視技能教學,而步入了一些誤區(qū)。為此,我們必須盡快走出來,并做出改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學習、去思考,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討論做出總結與點評。然后再讓學生就剛才探討出來的一些結果到操場上進行驗證,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同時也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中學體育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體育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就在于個體的身體素質對于成績將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盡量不要采用終結性的評價方式,而是改用過程性的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也為生本理念的貫徹實施提供保障。
3.結論與建議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要想讓中學生更加積極、廣泛地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去,需要教師不斷的努力,要求廣大體育教師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逐步建立以中學生為主體、基于中學生身體素質現(xiàn)狀和個體間差異的嶄新課堂模式,從中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成讓中學生廣泛參與體育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 華.體育教學中的主體與主體性教學的思考[J].運動,2011(14):102—103.
[2]吳志超.現(xiàn)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362.
(作者單位:重慶鐵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