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詩
EEPO有效教育把當下教師布置大量課后作業(yè)的現(xiàn)象看做是與學生的一種敵對。但是,教師布置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這一過程,既是教師教的延續(xù),又是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鞏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留作業(yè)似乎又不太切實際?;谶@一點,如何行之有效地布置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下面,我將從我所任教的學科——語文的角度來談談如何在EEPO教學方式下更為有效地布置中學語文作業(yè)。
語文作業(yè)的布置要“讓語文回歸語文,讓語文成為語文”。相比較理科而言,文科重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語文,生活有多寬廣,語文就有多豐富。但現(xiàn)在常見的語文作業(yè),令人不禁咋舌!抄寫詞語、默寫背誦、教輔練習、大作文……以上都是硬作業(yè),老師要批改要檢查,學生一般會認真對待。還有一些稱之為軟作業(yè)的,比如選做課后練習、周記、讀推薦名著,老師不好細查批改,學生常常會敷衍了事。問題何在?這些作業(yè)大多都是老師的要求或“命令”,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書面形式作業(yè)多,機械勞動多,內(nèi)容重復、單調(diào),長此以往,這些傳統(tǒng)作業(yè)的布置方式,不僅不能適應個性化閱讀教學改革與實施,更阻礙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結(jié)合實際不難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現(xiàn)在語文教學目標的功利性,為應試而寫,為應考而讀,寫而乏味,讀而枯燥。而要想改變這種境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語文回歸語文,讓語文成為語文。語文學習應該是一個面對美自發(fā)進行心靈感染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僅僅通過做幾本習題這樣的理性訓練來完成。它需要學生注入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感悟,用思想去和作者交流,用心靈感受文字的美麗。因此,作為反饋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語文作業(yè)的布置應該致力于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領悟,學會鑒賞,充分品味作品中的美,完全融入文學的海洋,體會其中的樂趣。
在EEPO模式下,班級有強大的小組、團隊合作的力量,教師可以有選擇的變個人操練為集體合作交流,使機械重復變?yōu)殪`活多樣,使單一的知識復習變?yōu)橹R能力、創(chuàng)新的綜合訓練,使完成任務變?yōu)樵谔剿髋c創(chuàng)新中品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以嘗試布置這些類型作業(yè):
一、知識型作業(yè)
這類作業(yè)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課文基礎知識而設計的作業(yè),關鍵要變“填鴨式”為主動式。比如抄寫字詞,可根據(jù)閱讀情況自行決定抄哪些字詞抄多少遍,同時設計一張課內(nèi)字詞掌握情況反饋在課堂上與組內(nèi)其他任何一位成員進行交互。能完全做對組員所出考題者視為字詞過關;不能完全做對組員所出考題者視為字詞不過關還需強化;組員沒有做對而設計者能幫助其改正的予以表揚加分。每個小組還可推薦本組內(nèi)設計的最佳反饋表在班級公開展示,以供全班學習。此種方法在古詩背誦默寫過關時也十分有效,只是要指導學生注意理解性默寫。
二、探究性作業(yè)
這類作業(yè)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每個人的語文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是有差異的,四個人一起探討去完成一篇閱讀比起一個人做一篇閱讀應該更有意思,做出來的答案也要更好,因為這里包含了閱讀成果的分享。個人閱讀體驗是不能代替的,但分享不一樣。分享是通過交流而獲得更多的信息,即便你是最大的經(jīng)驗提供者,你也能在交付你的信息(比如閱讀方法、閱讀思路、知識點運用)的過程中得到心理滿足和對知識的鞏固提升。所以,像課外閱讀、練習題一類的作業(yè),可以在課堂上給小組時間去探討并共同完成。當然這么做還需注意兩點,一是可以再布置一些類似的練習題給學生回家練習鞏固,二是為了防泡沫,避免學生一人包辦或假交流,教師一定要對小組進行做題思路的抽查摸底,而這一過程也可以視為全班再次學習的過程。
三、層次型作業(yè)
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們可以因材施教,設計一些分層次作業(yè)。具體做法既要把作業(yè)設計成不同難易程度的幾組,又要設置必做題。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yè)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選擇,而必做題可以布置為難度稍高的一個綜合性作業(yè)留個整個小組共同完成。像作文積累一類的作業(yè)就可以采用這一方法。比如提供一個作文主題,可以布置學生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好詞佳句,找出相關優(yōu)秀文段做出賞析等作為層次題,同時布置小組制作主題手抄報來展現(xiàn)可采用的作文素材、作文形式、寫作技巧等。這樣不僅能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又能兼顧語文學習的共性。
四、實踐型作業(yè)
語文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教學應該重在活動,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會更加深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可以布置學生一些來自生活的作業(yè),通過匯報表演、調(diào)查訪問、資料查閱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在小組共同完成的過程中,我相信每個組員都能得到一定的成長。
教無定法,只要能夠推進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都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去嘗試。我們一定要將自己的教學思想解放開來,敢想敢干,找到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有效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