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曄
【摘要】本文從音樂欣賞教育的意義談起,談及音樂欣賞教學中易出現(xiàn)的弊病。再從合理選擇教學內(nèi)容,奠定欣賞課堂的基石;激發(fā)學生興趣,合理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采用多種教學策略,獲得最佳課堂教學效果三方面,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關鍵詞】欣賞教學;教學內(nèi)容;教學節(jié)奏;教學效果
馬克思曾說: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欣賞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樂的活靈活現(xiàn)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聽賞者的欣賞能力。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那么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感受,更談不上達到陶冶性情、培養(yǎng)情操的目的。因此,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現(xiàn)今,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堂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欣賞教學大都以學生被動的聽為主,缺乏學生主動與音樂的交流與共鳴,導致學生對欣賞過的音樂沒有深入的認知,“有聽沒有賞”;又或者添加了太多熱熱鬧鬧的活動卻沒有對學生沒有實質(zhì)性的幫助和提高,使得音樂欣賞的教學流于形式主義。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就是告訴我們教學不能停留于表面的熱鬧,而要深入探求欣賞教學活動內(nèi)部的規(guī)律。那么在欣賞教學中怎么樣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中去欣賞音樂、了解音樂, 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呢?在實踐過程中,筆者有了一些思考: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nèi)容,奠定欣賞課堂的基石
新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都是以“主題”的形式出現(xiàn)的,在學完一首歌后可以安排聆聽欣賞相關主題的樂曲,這是常態(tài)的教學呈現(xiàn)。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設定主題,然后從主題出發(fā),打破冊與課的界限,重新組合教材。
另外,新課改很注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而挖掘出地方鄉(xiāng)土音樂資源并把它引進我們的音樂課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里既可以把地方音樂資源做為獨立的內(nèi)容自成一課,也可以把地方音樂資源做為教材相關內(nèi)容的補充。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合理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欣賞教學就像一潭死水,教師得不到任何有效有價值的呼應。但小學生非常好動,當他們對曲子感興趣時,可能情緒太激動而影響欣賞效果。如何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就必須合理地把握好課堂教學節(jié)奏。首先,必須進行合理的欣賞教學設計,動靜結(jié)合,課堂教學節(jié)奏才能張弛有度。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尤其要注意問題提出的針對性,有方法有藝術的提出問題。很多老師聆聽前會說:“下面我們來聽一首曲子,聽完說說你的感受” 這樣的提問方式是寬泛的,學生聆聽后無從回答,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巧妙地提問,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聆聽的效果。其次,在實施欣賞教學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靈活機動的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調(diào)整。比如,我在一節(jié)示范課《剪彩波爾卡》猜樂器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太過活躍,課堂過于吵鬧。這時,我即時改變教學策略,對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不能用直接說出樂器名稱,要用動作模仿樂器演奏方法的方式來回答。
三、采用多種教學策略,獲得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這兩個特征決定了欣賞教學應以聽賞為主,教學中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有學生想象的空間。因此在這有限的欣賞教學時間內(nèi),我們需要采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輔助教學。
(一)聽唱參與
歌聲是人表達情感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種方法,孩子高興時都喜歡用歌聲來表現(xiàn)。通過歌唱他們能夠真正體會到唱歌的歡樂,并能體會到這個作品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聽唱參與適合每一首音樂作品,也適合整個小學音樂階段。聽唱主題旋律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也能更好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
(二)樂器參與
樂器演奏是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方式之一。教師要適當加入,使課堂活躍,幫助學生參與到音樂之中。如欣賞《十面埋伏》,用打擊樂器來表現(xiàn)這段故事,才能讓學生在參與表現(xiàn)后對作品產(chǎn)生更多的共鳴和理解。
(三)聲勢參與
“聲勢活動”是奧爾夫教育體系的獨創(chuàng)?!奥晞荨笔亲詈唵蔚纳眢w動作的聲音進行節(jié)奏組合的活動,它包括: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利用聲勢活動來參與體驗聆聽的樂曲,可以為主題音樂設計符合樂句結(jié)構及音樂情緒的節(jié)奏教學模式。學生邊聽邊和著符合音樂情緒和主題風格的聲勢活動來表現(xiàn)作品,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聆聽音樂作品的興趣,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律動參與
卡巴列夫斯基把不同風格的音樂分為幾種類型,即歌曲、舞曲和進行曲。律動不同于舞蹈,它不要求動作的規(guī)范化和準確性,而是通過聆聽音樂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與音樂中的表現(xiàn)要素如音高、音強、音值等綜合起來,達到身心融合體驗音樂的目的。
律動參與和聲勢參與有一定的區(qū)別,聲勢活動更好的表現(xiàn)了節(jié)奏,而律動還將旋律組成各個音樂要素也進行的表現(xiàn)。在進行這兩項活動之前,需要教師反復聆聽音樂作品,理解音樂作品。
(五)圖譜參與
借助奧爾夫的音樂欣賞教學法進行教學,將樂曲用圖形表現(xiàn)出的高低起伏的旋律,再現(xiàn)音樂的主題。幫助學生記憶音樂、理解作品、提高欣賞能力,圖譜的制定,教師可以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課前準備,還可以在課堂欣賞中,讓學生根據(jù)所聽到的音響來自己設計。
(六)情景參與
首先,可以借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不僅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同樣也是音樂教學的源泉。倡導讓學生從他們所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利用身邊的桌椅板凳、文具、報紙、盆桶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參與教學。比如在教授《春曉》時,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塑料袋、報紙、鑰匙鏈、口技等來模仿風聲、雨聲、鳥鳴,使學生進入狀態(tài),增強了對作品的理解、體驗和感受。其次,借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的語言運用應當富有藝術感染力,不僅要簡練清晰風趣幽默,語音語調(diào)也要抑揚頓挫,要有適當張揚和生動的面部表情和手勢。
蒙泰韋爾迪(意)曾說過:“一切好的音樂都是為了撥動心弦?!币魳沸蕾p教學不應該僅僅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學過程,而應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音樂的過程。我相信,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小學音樂欣賞課堂必定生機勃勃、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音樂欣賞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
[3]中小學音樂教師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
[4](美國)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