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宇
內(nèi)容摘要:巴金先生享譽盛名的“激流三部曲”從內(nèi)部對高氏家庭作了集中而又深刻的剖析,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巴金先生對高家這個封建大家庭中覺慧、覺民、淑英、三老爺、四五老爺、覺新、鳴鳳、梅、瑞玨、惠、海臣、倩兒、淑貞、枚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描述和命運結局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社會面貌。
關鍵詞:覺醒 巴金 作揖主義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是巴金先生于1931年起稿,1940年結稿,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激流三部曲”,是對五四運動后紛繁復雜的社會一次深刻地揭示?!都摇返膭?chuàng)作,不僅是巴金先生在其文學道路上豎起的一道里程碑,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之一。從內(nèi)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描寫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揭露封建禮教籠罩下大家庭的吃人的本質,并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故事發(fā)生在十九世紀末四川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取材自巴金先生清末于一個封建地主士大夫家庭19年的親身經(jīng)歷。當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jīng)是日薄西山,搖搖欲墜。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挽救其日趨滅亡的命運,在殘酷鎮(zhèn)壓人民反抗斗爭的同時,大肆宣傳封建倫理思想。四世同堂的高家,實際上也就是這樣一個封建專制統(tǒng)治帝國。高老太爺是這個王國的國王,他用封建禮制思想維護,束縛著這個王國的統(tǒng)一,這個王國的利益?!熬妓溃疾坏貌凰?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等封建倫理道德思想是這是這個家庭的法律,維護著家長的“統(tǒng)治”。魯迅曾說過,古國的滅亡,就是因為大部分組織被太多的古習慣教養(yǎng)弄得硬化了,不能再轉移來適應新的環(huán)境。是的,當?shù)赖鲁蔀槊髁睢胺伞睍r,一切觸及道德都被視為觸犯法律,“孝”即絕對服從。傳統(tǒng)道德被曲解成這一個個封建“王國”的法律,年輕人們承受著道德與“法”的雙重壓制。
年輕的一輩,便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其中,被作為下一代家長培養(yǎng)的大哥,其作為私塾第一名,成績優(yōu)良的“好學生”,所受《禮記》、《孝經(jīng)》、《列女傳》影響之深,受到的侵蝕之大的,無疑是最可憐的。由此,他在長輩的無理、迂腐前不斷奉行“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也便有跡可循了。在強制,強迫下成長起來的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應付的方法——“作揖主義”。這無疑是對初心的逃避,違背初心只是點頭的順從最是可悲,可對于他來說卻又無可奈何。這畢竟是最簡單的,最不會橫生事端的應付辦法。我們可以說他是懦弱,卻不能說他是要維護封建勢力。他有自己的立場,所以這種心行不一可悲卻并不可恥。
因為就覺新而言,他心與行的苦苦掙扎并不能證明他是封建舊勢力、垂死階級的幫兇。與明朗的覺慧,覺民相比他更能代表新舊更迭之間處于矛盾中的人群。他唯唯諾諾的同時也是受害者,或者說,正因為他唯唯諾諾他才是受害者——失去了自己的理想,愛情與孩子。
然這畢竟是小說,我們是聽書人。當覺新做出一個決定我們會跟著心中糾結,會默默想別這么做,自己不會這么做時,作者的目的其實就已經(jīng)達到了,小說照進現(xiàn)實,讀者也就覺醒了。
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反抗的檄文,是一群在即將覆沒的孤島上的人求生掙扎的歷程。當新潮激蕩,有的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有的人穩(wěn)若泰山,有的人執(zhí)意享樂還有的人試著向海洋漫游;有的人拼命宣揚著航線,還有的人在島上徘徊。然而,被新潮包圍的孤島終將是要覆滅的,被麻痹與愚弄的人們終究是要覺醒的。頑固的人、沉默的人若既不自救也不讓他救,最終也便只有滅亡。
從《家》里的鳴鳳、梅、瑞玨,到《春》里的惠、海臣,再到后來《秋》里的倩兒、淑貞、枚,他們都是舊社會封建家族制度的犧牲品。沒有一個是該和死亡扯上關系的人,卻一個接一個過早的撒手人寰,怎能不令人扼腕長嘆?然而痛惜之余我卻無法將這些歸咎于生命的無常。其中最壯烈的當屬鳴鳳,她是抱著殉情的念頭慷慨赴死的,愛了不該愛的三少爺覺慧,地位的懸殊使她與覺慧的愛情只能是一場幻夢,可她卻不甘于受人擺布去做一個糟老頭子的姨太太。投湖是她短暫的生命中最壯麗的瞬間,因為她是懷著一顆純潔如初的心為她的愛情殉難,她的剛烈之舉甚至讓我有種暢快淋漓歡欣鼓舞的感覺,我愿意相信她死得無怨無悔。雖如此,她的死卻更是令人悲哀的,在封建大家庭里,一個小丫鬟最為慷慨的作為也只有投湖了。思想的局限讓她不像后來覺慧、淑英一樣選擇離家出走,但她卻是第一個反抗者,得到了琴姑娘等年輕一代與丫鬟們的尊重,更是拉開了這一場場反抗的序幕。
再看身份比她高貴得多的梅、惠,還有瑞玨。這三個女人因為愛了軟弱的覺新而不得不一味隱忍退讓,最終都落得郁郁而終的下場。梅是守寡后憂郁成疾,多半心神耗損終至早亡,她的死還多少帶有一點凄美之感。而瑞玨的死,則完全屬于人為,若不是聽信了陳姨太所謂產(chǎn)婦“血光之災”的讒言覺新將臨產(chǎn)虛弱的瑞玨移到冰冷的城外安置疏于醫(yī)治,也不至于會難產(chǎn)而死。最后輪到惠,她要算死得最慘與最讓人絕望的了。她好像是梅的替身繼續(xù)將愛而不得的悲劇命運演繹到極致。她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拜她那個狠心又迂腐的父親所賜,硬將她嫁入一個視女人如工具的古板門庭,結果后來竟因為患上小小的膀胱炎而送了命,其實這病本算不得什么惡疾,只需做一個簡單的手術便可無礙。可頑固的周伯濤一口一個的“當世奇才”直到最后還在說是西醫(yī)治死了惠,命當如此。她的性命丟的實在不值得,可細想想攤在這樣冥頑不靈的兩家人手里遲早也是被折磨致死。
她們的死,都與覺新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對覺新有著極大的打擊,然她們的死,也與覺新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覺新就在這一大場鬧劇中唯唯諾諾不斷葬送著自己親愛的人,飽受煎熬,卻又尋不到出路。魯迅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秋》的最后,他終于是爆發(fā)了一回,三老爺病逝,四五老爺吵著要分家,一場小的沖突被覺民放大借以促成覺新的覺醒。“‘二弟,三妹,我以后絕不再做受氣包了。他坐在活動椅上…傷心的哭了起來。”而全文以他的信“……我的上進之心并未死去……”為終結,一切戛然而止。我不禁想到全文篇幅最多的不是覺慧,不是覺民也不是淑英,竟然是那個唯唯諾諾的大哥——覺新。覺新,覺新,覺醒,如果說高家便是一個社會,那覺慧便是早期革命黨人為革命奠定基礎,覺民是基層革命黨人為革命注入活力,淑英代表后期對封建社會忍無可忍投身革命事業(yè)者,三老爺代表正派的守舊派,四五老爺則代表迂腐不化驕奢淫逸的守舊派,那么覺新呢?他心中是有反抗的種子的,但他做的確實是唯唯諾諾的事,膽小,懦弱,畸形的禮教帶給他的是無謂的折磨。種子是會發(fā)芽的!
在此我也就不得不驚嘆巴金先生對人心的臨摹能力與對現(xiàn)實的高瞻遠矚?!凹ち魅壳弊鳛橄壬簧鷰资恐虚L篇小說最激動人心的作品,如其本人所說:“我寫‘激流并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沒有浪費讀者的時間。它們并不是‘寫了等于不寫的作品。我多么希望我的小說,連同一切封建主義的流毒早日消亡,徹底消亡!”(巴金《關于激流》)。是的,不僅僅是從《家》到《春》再到《秋》,書中的青年成長起來的絕不只是淑華,覺民,更有蓬勃發(fā)展的新思想,與現(xiàn)實中數(shù)不勝數(shù)的對舊制度的反抗。
由此我不經(jīng)想問,所以覺新代表的是誰呢?他的后來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在這么想的時候卻從來沒意識到,其實他就是當年或是現(xiàn)在讀著《家》、《春》、《秋》的,或許滿腔熱血,或許不屑一顧,或許躊躇滿志,或許默默贊同,或許唉聲嘆氣的讀者您啊。他沒有結局,我想這并不是因為巴金先生不愿意寫,而是寫不出來啊,每一個中國兒女都有著自己血脈,控制著自己的肌膚。在這片孤島上,是革命還是繼續(xù)因循守舊下去?巴老唯一能做的就是寫下這三部曲,說一聲“我的上進心并未死去”,我們相信,因為這是我們真誠的告白。
參考文獻
1.姚健.試論覺新形象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讀巴金激流三部曲札記[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02)
2.張振臺,劉晉英.論健全“激流三部曲”中覺新的形象[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4(06)
3.祝斌.影響女性命運的幾個因素——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10)
4.何休.永恒的魅力與成功的秘訣——重讀巴金激流三部曲[J].三峽學院學報2007(06)
5.李金濤.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與中國傳統(tǒng)家族文化[J].江漢論壇1998(06)
6.楊媛.巴金小說“家”中覺慧形象再認識[J].語文建設2014(03)
7.李穎,張玲.論“激流三部曲”中覺新三兄弟[J].棗莊師專學報2000(06)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