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山
摘 要:通過深入一線調查,明確了臨汾市低效蘋果園普通存在盲目追求高產、肥水管理不到位、病蟲害防治效果差、樹形不合理、果園生產經營規(guī)模小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造對策。
關鍵詞:低效蘋果園;存在問題;應對措施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3002703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B
臨汾市屬于農業(yè)部規(guī)劃的蘋果優(yōu)勢產區(qū),到2013年全市蘋果面積已發(fā)展到8.7萬hm2,但其中有60%左右的蘋果園為中低產果園。面對效益不高的果園問題,提出了低效果園改造措施。
1 低效蘋果園存在的問題
1.1 盲目追求高產
臨汾果業(yè)盲目追求高產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有些果園為了追求蘋果高產,逐年加大投入。據調查平川縣果園,2007年667 m2投入1 000元左右,667 m2產量為2 000 kg,到2013年667 m2投入增加到3 000元左右,667 m2產量雖提高到2 900 kg,但計算投入產出比已由1︰5下降到1︰2。投入增加雖然包括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物價水平上漲的因素,但也存在盲目套袋、施肥、防治病蟲等問題,如不宜實施全園套袋的果園,也進行全園套袋;不宜施用專用肥的果園,也大量施用專用肥;還有的果園濫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結果形成病蟲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huán),反而進一步增加防治成本。二是果園栽植密度過大,即便獲得高產,果實品質也很差,經濟效益還是上不去。臨汾市不少果園沿用傳統(tǒng)的喬化密植栽培制度,這些果樹進入盛果期后,樹體高度在3.5 m以上,樹體郁閉、通風透光不良,一部分果園雖然短期內產量較高,但果實品質下降,不能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另一部分果園由于果園密閉,光照惡化,雖然費工費時進行管理,增加投入,但也改變不了樹體成花困難、無效枝增多、病蟲害發(fā)生嚴重的趨勢,導致品質和產量都下降。
1.2 肥水管理不到位
臨汾市有53%的果園屬于靠天下雨的旱地果園,而大多數旱地低效果園沒有在保水管理上作文章,沒有采用生草、覆草等措施來對果園保墑,也沒有應用穴貯肥水集雨技術。另據調查,低效果園有機質含量低也是果園保水能力差的一個主要原因。臨汾市果園有機質含量超過1%的果園不足15%,多數果園的有機質含量不足0.5%。多年來,低效果園采用化肥提高產量,沒有實施平衡施肥,導致果園土壤結構破壞。部分地區(qū)的果農667 m2施有機肥不足500 kg,離“斤果斤半肥”或“斤果2斤肥”的目標相差太遠。在施肥上也存在施肥時間、次數及施肥種類不合理等問題。如臨汾市主栽晚熟紅富士蘋果,在8月下旬至次年春季果樹萌芽前后,均有施基肥現(xiàn)象,肥料基本以復合肥、單一化肥等為主,施用有機肥也多是使用化學合成的有機肥,還有些果農全年使用氨基酸的次數甚至達到5~6次。
1.3 防治病蟲害效果欠佳
近年來,隨著蘋果市場價格的不斷看好,廣大果農在果園管理方面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特別是加大了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投入,但生產上由于果農對病蟲害發(fā)生種類、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最佳時期缺少了解,在防治措施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僅沒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果品農藥殘留超標和果園環(huán)境的污染。目前,臨汾低效果園病蟲害防治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有的果園內外環(huán)境清理不徹底,特別是果實采收后留下的病枝、殘條、殘葉及雜草等清除不徹底,為病蟲害的滋生蔓延埋下了隱患;有的果園孤軍作戰(zhàn),不搞統(tǒng)防統(tǒng)治,忽視預防機制,錯過防治有利時機,防治效果很差;有的果園不自覺地人為傳播病蟲害,如在修剪過程中對工具消毒不嚴格,用帶有病菌的剪鋸修剪,形成人為傳播。同時,對修剪傷口消毒不嚴格,保護不當,也會造成樹勢衰弱導致病蟲害發(fā)生。
1.4 樹形改造不合理
有的果園在樹形改造時沒有針對被改造樹的樹勢、數量、花量、負載能力進行細致分析,而是千篇一律地疏枝提干、落頭開心,結果帶來樹勢偏弱或樹體反旺等問題;有的果園樹形改造速度過快、模式簡單、急于成形、簡單操作,總想實施“一次到位”的修剪技術,結果帶來樹體冒條、樹形紊亂事與愿違的問題;有的果園在整形修剪過程中,不能合理調控果樹的負載量,過量留果,樹體營養(yǎng)消耗過度,造成蘋果樹勢早衰問題。
1.5 果園生產經營規(guī)模小
臨汾市低效果園中,大多是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的小型果園,一般果園面積在0.2~0.3 hm2,有的甚至僅有0.06~0.13 hm2。這種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管理模式,一是不利于集約化、機械化生產,與大規(guī)模現(xiàn)代化管理果園相比,生產資料購入成本高,生產管理費工、費時,單位面積產出率低;二是應對市場能力差,在果品市場價格多變的情況下,“拋售”“惜售”思想嚴重,果園之間自相競價,導致果品流通實現(xiàn)不了應有的經濟效益;三是從事果樹生產的多是婦女和老人,果農的受教育水平低、素質差,在果樹生產中很難實現(xiàn)標準化生產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
2 低效蘋果園改造對策
2.1 節(jié)本增效,合理間伐
為解決盲目追求高產的問題,對于投入成本過高的果園,要在節(jié)本增效上下功夫。不能只靠加大投入這個途徑,要研究果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尋找降低生產成本的路子,可通過實現(xiàn)果園機械化、生產規(guī)?;?、發(fā)揮果業(yè)合作社積極作用等途徑,降低果園生產成本。近年來,果園套袋費用在總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一般達30%左右,要降低生產成本,對于一些不宜搞大面積套袋、全園套袋的果園,可減少套袋或者創(chuàng)造條件應用無袋栽培技術,既節(jié)省果袋資金及套袋的用工開支,又可增加投入到不需要過多資金的疏花疏果、鋪反光膜、果實貼字等生產精品果技術上。對于樹體結構不合理的果園,要在合理間伐上作文章,依據“因地制宜定樹形、依勢定法逐年改、改形保果兩兼顧、先開行間后株間、去大留小減級次、改形之后精細管”的原則,建成全園通風透光良好的高效生長栽培模式。
2.2 加強肥水管理
要改變低效果園面貌,必須從加強肥水管理基礎工作做起。一是提倡生物覆蓋。改傳統(tǒng)的清耕制為果園生草、覆草制,通過農作物秸稈粉碎覆園、施肥溝內覆蓋麥草、人工種植油菜等綠肥作物,給果園大量補充有機肥,逐年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二是增施有機肥、配方施肥。667 m2產量在2 500 kg的果園,一定要達到“斤果斤半肥”的目標,即667 m2施優(yōu)質有機肥3 500~4 000 kg。在此基礎上,要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改變果農傳統(tǒng)施肥習慣,提高科學施肥水平。有條件的地方要推廣“豬-沼-果”生產模式,充分利用沼液、沼渣增加果園有機質含量。三是實行節(jié)水灌溉。有條件的果園,采用滴灌、噴灌施肥,把有限的水源充分利用起來。旱地果園可采用埋罐滲灌法,即在樹周圍埋3~4個瓦罐,利用罐水緩滲到樹根的原理解決干旱影響產量的問題。四是推廣覆膜穴貯水肥技術。在樹干基部修筑高起壟斜坡,在果樹行間挖深、寬各30 cm的集雨溝,溝內覆蓋以樹冠投影寬為宜的薄膜,既能方便收集雨水,還能減少水分蒸發(fā)。
2.3 綜合防治
針對病蟲害防治無效的問題,一是要加強農業(yè)管理措施,搞好果園衛(wèi)生,減少病蟲害賴以生存的條件,降低病蟲指數。二是搞好預測預報和統(tǒng)防統(tǒng)治。在蘋果主產區(qū),每個鄉(xiāng)鎮(zhèn)要配備果樹技術員,對蘋果園病蟲害進行測報,隨時為果農提供病蟲害信息,并及時發(fā)出噴藥種類、用藥時間、方法等信息,幫助果農用藥。有條件的地方應組建專業(yè)隊實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統(tǒng)一購藥、統(tǒng)一配方、同一時間用藥,以小投入換來高收益。三是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提高樹體自身抗病力,培育強壯樹體。四是科學用藥。按防治指標施藥,如蘋果斑點落葉病病葉率達10%、卷葉蟲梢率達3%時,就應開始用藥。抓住關鍵期噴藥,花后7~10 d和套袋前,對防治蘋果輪紋病、炭疽病、卷葉蟲、蚜蟲等十分有效,應重點防治。同時要注意保護天敵和輪換用藥。
2.4 明確樹形,合理改造
一是要明確樹形改造三大目標,即提干、落頭、疏大枝。通過縮冠提干,打開果園的光路,增加內膛受光面積,促進營養(yǎng)積累。樹形改造之前,應對果園的樹勢、數量、花量、肥水條件、生長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分析,保證在樹勢穩(wěn)定、花量充足、沒有明顯大小年結果的情況下進行樹形改造。二是切忌一步到位,需要3~5年逐年精心整形,才能完成較合理的樹形改造。三是樹形改造要合理控制負載量。一般情況下,盛果期果樹每667 m2產量應控制在2 500 kg左右。
2.5 改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集約化發(fā)展
要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培育和扶持蘋果生產加工經營龍頭企業(yè),建立和完善“企業(y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社組織與果農建立互惠互利的有機聯(lián)合體,引導企業(yè)及合作社向產后的銷售、加工、貯運、保鮮一體化服務領域延伸,提高合作社的發(fā)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促進果業(yè)集約化發(fā)展。同時,還要采取多種方式培訓果農,實施果農技術素質提升工程,培養(yǎng)新型知識型果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廣應用果園標準化生產技術,徹底扭轉臨汾低效果園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