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輝
(中南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長沙 410083)
江華平地瑤話聲母[l]有多個來源。(1)來母字今讀[l]聲母。(2)端組部分字也讀[l]聲母:A.端母。《方言調(diào)查字表》101個端母字中,除“鐙、掇”等字不用以外,調(diào)查得到97個字,其中讀[l]聲母的有59個。例如:單li45/打li13/墩lu45/膽lu13/擔lu33/答lu44/搭lu44/對lu33/戴la33/帶la33/賭l?13/多l(xiāng)?41/刀l?45/倒l?13/到l?33/剁l?33/低lei45/底lei13/釣lei33/帝lei24/斗一~l?u13/釘liu45/端la?45/短la?13/擋la?13/東lo?45/冬lo?45/燈lo?45/黨lo?13/凍lo?33/凳lo?33/點le1?3/典le1?3/顛le4?5。B.透母:他li13/臺la21/踢lei44。C.定母:《方言調(diào)查字表》151個定母字中,除“尥、遁、屯、沌、踱、錠、犢、牘”等字不用外,調(diào)查得到140個字,其中讀[l]聲母的有35個:抬la21/代la33/徒l?21/肚l?24/桃l?21/淘l?21/條lei21/頭l?u21/逗l?u33/亭liu21/聚li24/剪la44/擠l?33/焦l?u13/旋lie3?3。(3)知組少數(shù)字也讀[l]聲母,例如:豬li45/擇li44/遲l?21/著~衣lei44/場谷~la?21/張lia?45/長~短lia?21/帳lia?33/脹lia?33。(4)其他組聲母也有個別字,例如:莊組:朱li45/測li44;章組:沖liu42;見組:干li24;影母:彎li45;以母:用lu33。
知組讀[t t‘]聲母是一種存古的現(xiàn)象,“上古照系三等和中古屬知系的字完全相通,和中古屬端系的字也有相通之點”(王力1980:74-75)。平地瑤話知組讀[l]和端組讀[l]是性質(zhì)相同的現(xiàn)象?!爸臁笨赡苁歉M的字偏旁相近或讀音相近的原因,而有些字卻不好解釋,如:“用、彎、干”等。
現(xiàn)在來看平地瑤話端組讀[l]聲母的現(xiàn)象。端母今多讀為清聲母[t],端母中讀[l]聲母的字,今讀為陰調(diào)類,陰平45,陰上13,陰去33。定母多數(shù)字今也讀清聲母[t]或[t‘],定母中讀[l]聲母的字,多為陽調(diào)類,陽平21,陽去24,少數(shù)為陰去33,入聲44。平地瑤話古全濁聲母字今都清化為不送氣塞音、塞擦音或擦音。端母和定母都有讀[l]的現(xiàn)象,說明全濁聲母清化應該發(fā)生在端母定母讀[l]之前。
平地瑤話沒有撮口呼韻母,端組讀[l]聲母的字跟開口呼、合口呼和齊齒呼的韻母都相拼。例如:團la?21/淡tu42/亭lio21。端組讀[l]聲母的字中既有開尾韻、元音尾韻、也有鼻尾韻,還有鼻化韻。例如:濤l?21/抵lei13/挑l?u13/棟la?33/田le?21。因此,端組讀為[l]并不以韻母為條件。
平地瑤話來母今讀[l]聲母,陽調(diào)類,多讀陽平、陽上、陽去和入聲。端母讀[l]聲母的字跟來母字相混,有的聲母相同,有的聲母韻母都相同。例如:凍lo?31/弄lo?24、擋la?11/浪la?24、典le?13/練le?24、釣lei33/料lei24、刀l?45/勞l?21。定母讀[l]聲母的字跟來母字則有聲韻調(diào)都相混的現(xiàn)象,例如:抬=來la21、同=聾lo?21、亭=靈lio21、糖=狼la?21。
從上面分析中可見,平地瑤話中古清濁聲母端組字都有讀[l]聲母的,端組讀[l]聲母的字跟開齊合三呼都能相拼,端母拼陰調(diào)類,定母多拼陽調(diào)類。江華平地瑤話是湘南土話中的一種,又是江華瑤族說的漢語方言,帶有明顯的瑤族勉語的痕跡。端組聲母讀[l]的現(xiàn)象還分布在哪些地區(qū)?分布情況是否一樣?平地瑤話這一現(xiàn)象的成因跟別的地區(qū)是否相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p>
先來看江華周邊的湘南土話。從目前能夠看到的湘南土話的材料來看,知組讀[t t‘]聲母的較多,而端組和知組讀[l]聲母的卻較少。據(jù)謝奇勇(2010),新田北鄉(xiāng)端母陰聲韻和入聲韻字都讀[t],陽聲韻字多讀[l],例如:耽擔~任膽擔~子點單撣顛典端短當擋等燈凳釘鐵~疔頂釘~住東冬。透母字有些方言點有個別例外字讀[l],新田北鄉(xiāng)的“炭”,江永桃川的“他貸”,江永城關的“挑貸”,江華白芒營的“貸踢”,江永松柏的“貸”。定母字也有些方言點有極少數(shù)的字讀[l],江永桃川“代袋隊兌稻導掉調(diào)奪”,江華白芒營“待代掉調(diào)音~鈍”,江永松柏“待代袋調(diào)~和逗達騰”,江永城關“隊兌調(diào)音~”(謝奇勇2010:63-65)。
唐伶(2010:33)也發(fā)現(xiàn)永州南部端母讀邊音[l]的范圍分布在江華、江永、道縣清塘、仙子腳、營江。
知組字讀[l]的,知母字,新田北鄉(xiāng)“鎮(zhèn)”,雙牌理家坪“知”,江華白芒營有7個字,如“豬知朝今~轉(zhuǎn)”,江永松柏7個字,如“豬知朝轉(zhuǎn)~圈”,江永城關6個字,如“豬知朝今~”,江永桃川8個字,如“豬知朝今~張”(謝奇勇2010:82-83)。澄母字僅“蟲”一個字的點是道縣祥林鋪、道縣小甲、江華白芒營、江永城關、江永桃川,僅“腸”一字的是藍山太平、寧遠張家,“腸蟲”兩字的是新田南鄉(xiāng)、新田北鄉(xiāng)、寧遠平話(謝奇勇2010:86)。
由上可見江華平地瑤話端組和知組讀[l]的字較多,且湘南土話有這一現(xiàn)象的方言點主要是新田北鄉(xiāng)、道縣、江永和江華。
再看桂北和粵北。據(jù)陳小燕(2007:131-132),廣西賀州本地話(大寧、仁義點除外)、廣西鐘山土話、廣西富川民家話、富川梧州話及富川八都話、廣東新會荷塘話,古端母都有讀[l]聲母的現(xiàn)象,如“低、賭、刀、堆”等字。廣西玉林、廣西賀州大寧、仁義本地話、富川七都話、廣東下江話、粵北連山白話等,古端母字今還讀[d],如“燈、賭、多、得”等字。
桂北和粵北有端母[l]的方言點多數(shù)都跟江華、江永相鄰,像賀州、富川、鐘山、連山等。湘粵桂三省交界的這一小片都存在端組讀[l]聲母的現(xiàn)象。而這一小片是湖南、廣西和廣東交界地帶瑤族分布較為集中的地方。
還看看其他各大方言區(qū)的情況。我們從目前查閱到的材料中見到的主要是吳語、閩語和贛語的少數(shù)地區(qū)。此外,湘語的益陽也有少數(shù)字,湖南古丈瓦鄉(xiāng)話也有部分定、澄母字讀[l]。
吳語區(qū)的武義、浦城也有端母讀[l]的現(xiàn)象,武義端母古陰聲韻、入聲韻字讀[l]聲母,古陽聲韻字讀[n/?]聲母。浦城端母絕大部分字都讀[l]。湯溪、金華小黃村、東陽畫溪、縉云等地端母古陽聲韻讀[n/?]聲母。金華小黃村、東陽畫溪、縉云、慶元、云和、文成等地端母古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字有讀[?d]聲母,“打”字讀[n]聲母。南部吳語只有部分地點知組少數(shù)字讀[t]組聲母(曹志耘2002:30-35、47)。
贛語區(qū)的都昌也有端組讀[l],如“大土兔杜太弟地討桃透頭豆甜電定動洞”新余也有極個別的字如“點店”(李如龍、張雙慶1992)。閩北建陽、崇安方言中也有定母讀[l]的現(xiàn)象,如“銅隊讀道毒達電”等(李如龍1991)。
端組讀[l]聲母的成因是什么?謝奇勇(2010:63)的解釋是“端母讀[l(n)]聲母的現(xiàn)象是頗耐人尋味的,應與‘端’母、‘泥來’母自上古到中古都同屬‘舌頭音’而相通有關?!标愋⊙啵?007:133-134)認為賀州本地話古端母濁化讀[l]或[d],很可能是語言接觸和滲透的結果,其語源可能是作為古百越語底層形式的先喉濁塞音[?d]。她還認為這是一種直接的、鏈狀的演變:端?d→d→n/l。讀濁塞音[d]當是早期的,由[?d]直接演變而來,而讀邊音[l]則可能是晚近由[d]進一步演變而成。萬波(2009:131-134)認為都昌透定母原來應該也是讀d,現(xiàn)在讀l當由d弱化而來,即經(jīng)過了d>l的變化。王福堂(1994)認為閩北的情況也屬于濁聲母弱化現(xiàn)象。陳蒲清(1981)認為湖南益陽方言的情況也類似。鄭張尚芳(1985:43)認為武義、浦城端母的[l]聲母讀法是從[?d]聲母演變而來的。陳忠敏(1995、2007)指出漢語南方方言里幫端母讀先喉塞音是古百越語底層的遺留。曹志耘(2002:38-39)也認為“武義端母的[l]跟附近永康、縉云、東陽畫溪的[?d],浦城端母的[l]跟附近龍泉橫坑頭、慶元的[?d],在音類上是對應的。因此,推斷武義、浦城端母的[l]來自[?d],是順理成章的。由于武義、浦城一在北,一在南,相距遙遠,二地端母讀[l]聲母的現(xiàn)象不可能是相互接觸、影響的結果,而是一種‘異地同變’現(xiàn)象?!毕婊浌疬@一小片的土話中很少見[?d]聲母,僅在唐伶的調(diào)查中記江永松柏有,她也認為端母讀[l]是古百越語底層的遺留現(xiàn)象(唐伶2010:36)。
盡管學界對這一問題已經(jīng)有過很多討論,但仍然有些問題使我們困惑。在湘南土話、桂北平話、粵北土話這一大片區(qū)域中,端組知組讀[l]聲母這一現(xiàn)象為什么只集中地分布在湖南、廣西和廣東交界地帶瑤族較為集中的地方?湘粵桂三省交界的這一小片的端組知組讀[l]聲母是否也來自古百越的遺留?那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是否也應該考慮瑤族方言的因素呢?還有,曹志耘還認為平田昌司曾論證了吳語幫端母的古音值為縮氣塞音[? ?],幫端母讀[? ?]是吳語、粵語自古固有的一個語音特征,可以參考(2002:42)。但是粵語卻很少見端母讀[l],只是臺山、開平等地端母有讀零聲母,如“肚帶弟到東”,或舌根擦音[h],如“兔蹄討甜桶”。海南閩語也有先喉塞音,但也很少見端母讀[l],只有知組讀如端組(劉新中2006)。既然吳語粵語海南閩語都有先喉塞音,為什么只有吳語發(fā)生了從先喉塞音[?d]到邊音[l]的變化呢?
江華平地瑤話就是平地瑤說的漢語方言,所謂平地瑤就是被政府從山上招撫下來的瑤族。我們來觀察平地瑤說的漢語方言時不得不去觀察江華現(xiàn)在仍住在山上的過山瑤的方言,還應該看看目前瑤族勉方言的情況,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平地瑤話讀[l]的端組知組等字,在對應的江華過山瑤語中聲母是[l或?]。例如:
短 田 焦 提 長過山瑤話 la?44 lin31 lau13 n?en24 ?au44平地瑤話 la?13 le?21 l?u13 l?u13 lia?21梧州話 lue?44 le?424/tue31
在瑤族勉語方言中,很多對應漢語端組知組的字,勉語方言的聲母為[l],如(毛宗武2004):
田(膽)大 鐵 奪(過來)地勉方言:江底 li??31 ?u33 ?je55 tsha??52 dau33金門方言:梁子 ɡi?33 lu31 ɡja21 lut21 ni31標敏方言:東山 ljε31 ?53 ?ja53 t?h?35 d?i24藻敏方言:大坪 lja?53 l?u44 a44ljε44 hi?24 a44 nεi44防海土語:灘散 lu?t32 ni13長坪土語:長坪 lut54
閃電 掏(口袋)套(筆)(扁擔)斷 追勉方言:江底 bwo23li??53 lom33 thap55 nau52 tsun52金門方言:梁子 bu?33bit21tou32 ??35 lap54 nau545 lui43標敏方言:東山 hjan42kwai35 m?53 thau24 ta?24 tsui33藻敏方言:大坪 bjau44mai22 m?44 dut44 da?42 tjεn22湘南土語:廟子源 ɡja21bu31li?33 lw?53長坪土語:長坪 lom33 lje?t45羅香土語:羅香 lum33防海土語:灘散 l?m35 l??p12 lu?i32
吐(出來)嘔吐 逗(小孩)搭(在肩上)滴(水)都勉方言:江底 lje52 lu52 ko12 ta?p55 djop55 sja?24金門方言:梁子 ɡja42 o545 ?e32 kwa?i44 nεk54 l?44標敏方言:東山 lja35 lu35 tau33 l?42 djan53 thu?33藻敏方言:大坪 dεu42 f?n44 ?ε32 dan24 dεp44 su53
湘南土語:廟子源 lu53 tu33長坪土語:長坪 tu33羅香土語:羅香 tu53防海土語:灘散 ni?k35 l?335石口土語:石口 h??33牛尾寨土語:牛尾寨 tu33
聲母[l]在今天瑤族勉語中是很常見的輔音。勉語中對應漢語端組的字有讀復輔音[pl、bl、tl、dl、kl、ɡl]的。例如:
渡(河)套(衣)舔 燙(酒)(踩)脫 桃子 水塘勉方言:江底 tou13 thau24 bje13 pju55 dut55 pjou52t?a?u31 d?a??31金門方言:梁子 tla?22 tlap32 tlem32 po24 tut32 pjou545tlau33 wam35dla?13標敏方言:東山 kwa24 lo?31 bja42 plu53 dan53 kla42 kla31 ɡla?31藻敏方言:大坪 kεi42 kam44 dzjεp22 lu44 s?t44 bεu24k?u53 a44ɡ??53湘南土語:廟子源 t?u11 t?a33 bje21 ?u54 du54 pu31ka31 ɡa?31長坪土語:長坪 tau121 tha?u55 bla?i22 lai55 blat54 b?31kjam31pj?u53 w?m33ɡla??31羅香土語:羅香 tou11 t?u53 bje11 tam33 lut43 pjeu53kla?u31 ɡla??31防海土語:灘散 khla?32 —— klim31 ?u?t12 du?t12 ?pj?u55kla?u33 ɡla??33石口土語:石口 teu13 thau35 pe22 t???44 khy35 bj?u33kl?35 v?n33toen31牛尾寨土語:牛尾寨 t?u31 thau55 pw?31 lu55 thun33 p?m53k?an53 k?a?53
我們又能在瑤族勉語方言材料中見到相反的例字,對應來母的字,勉語方言的聲母為[t、d]。例如:
勉江底 金門梁子 標敏東山 藻敏大坪 湘南廟子源 防海灘散 石口石口 長坪長坪 羅香羅香 牛尾寨牛尾寨來 ta?i31 ta?i33 ta31 tεi53 ta31 ta?i33 la31 ta?i33 ta?i33 tai53聾 du?33 do?35 dw?33 d??44 du?33 du?35 dj??33 e??31 ɡo?31 ???53
這些例字讓我們看到瑤族勉語中[t、d]和[l]關系的密切,我們還能找到對應漢語來母字的,在勉語中也讀復輔音、?或濁塞音。例如:辣,江底bja?t12、梁子bja?t42、東山blan42、大坪bjεt22、長坪bla?t21、羅香bla?t32、石口pl?22;葫蘆,江底?om52?ε?33、梁子tlu32、東山fu53lu53、大坪bu31n??n35、長坪blu35;露(出),金門:梁子 pl??44,長坪:長坪blo35,羅香:羅香ɡou11;撈(水草),勉:江底?u55,金門:梁子 ɡjou32,標敏:東山??42,湘南:廟子源?u54,羅香:羅香ɡou213,防海:灘散ɡj?u31;濾(米),標敏:東山?u42,防海:灘散ɡla?u31;流(水),金門:梁子ɡjou22,羅香:羅香ɡjeu11,防海:灘散ɡj?u32;(桶底)脫落,金門:梁子plop21,標敏:東山pl??24,長坪:長坪blut54,防海:灘散phlu?t12。
勉語方言中對應漢語端組和來母的字,都有讀復輔音和邊擦清音?的。這說明漢語早期的端組和來母關系密切,塞音和邊音構成的復輔音在后來的演變中可能失落前面的塞音,只有邊擦音了。也可能失落后面的邊音,只有前面的濁塞音了。而又以失落塞音更為常見。王輔世先生曾經(jīng)對苗瑤語的古音進行構擬,在對古苗瑤語聲類的構擬中就有[*pl][*phl][*bl][*tl][*thl][*dl]等這樣的聲類(王輔世等1995)。陳其光先生的苗瑤語構擬中也有[*pl][*tl][*thl][*ntl][*kl][*?ɡl]這幾類(陳其光2001)。而今天的瑤語方言點的聲類中也仍然部分保留,如新安話的聲母有[pl、bl、tl、thl、dl],羅香有[pl、phl、bl、kl、khl、ɡl],梁子有[pl、bl、tl、dl]等。今天瑤語方言中有[?、n?]的方言點較多,如江底、大小河、六定、盤石、公坑、兩岔河、十里香、廟子源、棉花坪,這些點中江底在廣西龍勝、大小河在廣西灌陽、六定在廣西金秀、公坑在廣東乳源、兩岔河和廟子源在江華,棉花坪在湖南寧遠,集中在湘桂粵交界地帶。從對應漢語端組字的共時語料中可見,有的勉語方言點仍讀復輔音聲母,如梁子、灘散。有的勉語方言點讀?或n?,如江底、東山、兩岔河。有的勉語方言點讀l,如廟子源、長坪等多數(shù)點。從共時的方言材料中我們可以試著推測可能存在這樣的演變過程,勉語方言中的[bl、tl、dl、kl]等復輔音聲母有可能失落前面的塞音而演變成l或d,再演變?yōu)檫呉袈暷?或n?。即:tl、dl→l或d→?或n?。平地瑤人在轉(zhuǎn)用漢語方言后,受勉語的影響,將勉語中與漢語對應的端組字讀為[l]。這也可以解釋平地瑤話中為什么還有一些與漢語精組照組見組影組字對應的字,聲母也是[l],如:精組:取li45/聚li24/剪la44/擠l?33/焦l?u13/旋lie3?3;莊組:朱li45/測li44;章組:沖liu42;見組:干li24;影母:彎li45;以母:用lu33。這可能是保留勉語中的說法,也可能是瑤族轉(zhuǎn)用漢語土話后的規(guī)則泛化。
勉語中讀對應漢語端組知組的字,讀tl、dl可能是較早的層次,而讀d、l、?、n?可能是較晚的層次。而湘桂粵交界地帶這一小片土話方言端組之所以會出現(xiàn)讀[l]的現(xiàn)象,一方面跟漢語方言中[t、d、l]本來就屬于同部位的輔音,容易發(fā)生演變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瑤族說的勉語有關,瑤族說漢語方言時把勉語的復輔音[tl、dl]到單輔音[t、d、l]演變的結果帶入到了他們說的漢語方言中,或者說是瑤族勉語在瑤族說的漢語方言中的遺留現(xiàn)象。
鮑厚星 2004 《湘南土話論叢》,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曹志耘 2002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陳蒲清 1981 益陽方言的邊音聲母,《方言》第3期。
陳其光 2001 巴那語概況,《民族語文》第2期。
陳小燕 2007 《多族群語言的接觸與交融——賀州本地話研究》,民族出版社。
陳忠敏 1995 作為百越語底層形式的先喉塞音在今漢語南方方言里的表現(xiàn)和分布,《民族語文》第3期。
陳忠敏 2007 語言的底層理論與底層分析方法,《語言科學》 第6期。
李如龍 1991 《閩語研究》,語文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diào)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劉新中 2006 《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毛宗武 2004 《瑤族勉語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
唐伶 2010 《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萬波 2009 《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 1994 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diào)之我見,《中國語文》第6期。
王輔世、毛宗武 1995 《苗瑤語古音構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 1980 《漢語史稿》,中華書局。
伍云姬、沈瑞清 2010 《湘西古丈瓦鄉(xiāng)話調(diào)查報告》,上海教育出版社。
謝奇勇 2010 《湘南永州土話音韻比較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雙慶 2000 《樂昌土話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1985 蒲城方言的南北區(qū)分,《方言》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