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雅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個性的弘揚、對學生自主精神的尊重,知識本位的課程價值觀逐漸轉變?yōu)橐匀藶楸镜恼n程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會共處,這個幼兒課程建構的人本取向才顯得富有時代意義。學會共處的幼兒課程建構主要應從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組織形式等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學會共處 人本 幼兒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2-0059-02
幼兒課程承載著為基礎教育打下基礎、為未來人才培植根基的重要使命,其不僅要關注幼兒未來的知識學習、能力形成,更應關注幼兒未來的情感涵養(yǎng)、品德養(yǎng)成。其中,學會與人共處是幼兒未來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幼兒課程建構關注對學會共處素質的培養(yǎng),是幼兒課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必然追求。
一、“學會共處”取向下的課程目標
“學會共處”的課程目標取向要建立在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尊重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原則與方法確定課程目標。
(一)目標設定的原則
1.前提性原則——遵從年齡特點
設定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性原則就是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目標。只有這樣,目標才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對于幼兒而言,其共處意識、共處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從無到有、由弱而強的。例如,3到4歲的幼兒,由于剛到幼兒園,環(huán)境的改變會使其很不不適應,有的孩子甚至出現(xiàn)抵制情緒,多數(shù)孩子會潛在的產(chǎn)生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需要。針對這種情況,課程目標就應該這樣設定:讓孩子適應幼兒園并喜愛幼兒園,在活動中逐步了解基本的集體生活規(guī)則,幫助幼兒在新的環(huán)境快樂的適應,并擁有自信。在活動中懂得分享與交流。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目標所要達到的狀態(tài)是幼兒能夠享受與同伴玩的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具備初步的與人共處的素質:不爭先、不欺負人,愿意與同伴分享。
2.根本性原則——遵從由內(nèi)而外規(guī)律
有成效的課程目標要建立在對幼兒的科學分析基礎上,要從研究幼兒內(nèi)心需要出發(fā),用外在的描述表達內(nèi)在的需求,這是設立課程目標的根本性原則。如果從功利的角度看課程目標的設立,就會出現(xiàn)“服從”、“遵從”等去中心化的課程原則,其核心是利他,是與社會的協(xié)調與順從,是對自我欲望的舍棄與犧牲。但是,利己是人的天性,更是幼兒的天性與內(nèi)在需求。我們的課程目標應該建立在幼兒內(nèi)心需求基礎上,聯(lián)系幼兒生活,尊重幼兒的個性。在此基礎上設定的目標才能讓幼兒易于接受。為達此目的,就必須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按照由內(nèi)而外的原則,讓幼兒明了自己的所需所欲,清楚自己所擁有的,別人所需要的,以及別人所能擁有的,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的選擇——共處。即一方面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更讓別人接受。
(二)幼兒課程的“學會共處”目標定向
在幼兒課程中有機融入學會共處的人文教育元素,這是在幼兒教育課程領域的新的探索,體現(xiàn)了對幼兒的尊重。從課程目標角度而言,主要是對幼兒人際智能的促進、對差異兒童對話協(xié)商能力以及社會適應性的提升。
1.對幼兒人際智能的促進
學會共處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人際智能,促進幼兒的人際智能理應成為幼兒課程的重要目標。在加德納看來,人際智能是了解他人、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在人際智能中,居于核心的能力是對其他個體間差異的覺察能力,特別是在其他個體的情緒、氣質間分辨的能力。對于一個人際智能較強的人而言,是很容易理解別人的,能對別人的情感和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在此基礎上就很容易與他們交往。對于幼兒而言,其心理發(fā)展的不成熟決定了其人際智能發(fā)展的獨特性,幼兒所具備的只是人際智能的基本形式。他們只能簡單的區(qū)分周圍個體,只能初步的檢測其他幼兒的各種情緒。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幼兒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對其他個體的認識實現(xiàn)的。正因為如此,對幼兒人際智能的發(fā)展進行研究并做出必要的的教育干預是有意義的。幼兒課程中,對人際智能的目標描述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①關心、幫助別人。②接納別人的意見。③能化解沖突。在同伴之間產(chǎn)生沖突時,有化解沖突的意愿并能付諸行動,有一定的效果。④愿意與人交往。⑤會用交際用語與基本的往技能。
2.對幼兒社會適應性的提升
首先,要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表達個人想法、會簡單的評價自我與他人、能判斷環(huán)境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言行、具有自信與寬容等心理品質;其次,讓幼兒觀察、融入環(huán)境。要讓幼兒對其生活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感情,并能觀察、關心周圍的環(huán)境,進而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環(huán)境;最后,培養(yǎng)幼兒熱愛社會的情感。能夠感知來自他人的關心與幫助,能夠感知來自社會的溫暖。尊敬父母、老師,熱愛集體,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學會感恩,懂得欣賞別人、贊美別人,懂得包容別人的不同意見。
3.對幼兒共處能力的提升
首先,讓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的共處能力都得到提升。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特點,身心發(fā)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對這樣的幼兒,要精心研究其個性特征,給予有針對的教育,讓他們從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角度提升共處能力;其次,針對幼兒的身心素質的不同給予有效的教育。例如,對于音樂素質高的幼兒,可以從音樂教育的角度提高其共處能力。對于科學素質強的幼兒,從團隊合作的角度提高其共處能力;最后,根據(jù)幼兒氣質類型的不同實施靈活的教育。有的幼兒專注和善,有的幼兒文靜內(nèi)向,有的幼兒暴躁、外向,針對幼兒的不同情況,要靈活的實施共處教育。
二、“學會共處”取向下的課程內(nèi)容
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與形象性決定了幼兒的課程一定要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共處教育課程應該包括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課程內(nèi)容要貼近生活
幼兒形象思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只對直觀的內(nèi)容感興趣,因此,要有效提高課程的可接受性就要選取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學會共處”課程內(nèi)容也只有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能引發(fā)幼兒的興趣,課程目標才會順利實現(xiàn)。首先,要具有向生活采擷有利于幼兒的學習素材的選擇藝術,教師最需要做的就是要會過濾生活素材:取其精華,“揚棄”的向生活選取課程內(nèi)容,并按照生活的本來邏輯組織起來,表現(xiàn)為既豐富多彩,有感性直觀的特點;其次,要注意“學會共處”的幼兒課程的動態(tài)性。對于幼兒而言,邏輯化的、靜態(tài)化的課程是無法引發(fā)興趣的,只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態(tài)的活動才能成分為幼兒的學習情境,也就是說,學會共處的課程是通過活動、通過幼兒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經(jīng)驗來實現(xiàn)的。最后,要注意課程內(nèi)容的趣味性。選取幼兒生活作為課程素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實際生活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在課程建設中,一定要保持、放大來自生活的課程素材的趣味性,通過課程培養(yǎng)幼兒的共處興趣與態(tài)度。這樣,興趣才能轉化為幼兒內(nèi)在的動機,推動幼兒去同伴合作、相互交往。
(二)課程內(nèi)容要生成主題
隨機生成的課程是最具實際意義的課程,因為這樣的課程反映了幼兒最真實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教育是最具有針對性的。在教學過程中,一帆風順的、沒有任何問題的教學是不存在的,除非是預先演練過的表演式授課。面對問題、面對突發(fā)事件的巧妙生成,以一個看似隨機、實則是在預案指導下的主題的展開與深化,進行有效的課程教學。例如,在組織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幼兒在交往中不愿意合作,甚至有對同伴的攻擊性言行。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地根據(jù)課前的教學預案,隨機生成課程主題:圍繞合作意愿的引導、合作興趣的培養(yǎng)等展開教學活動。對于“學會共處”課程而言,主題的捕捉、生成、展開應該建立在課前的預案基礎上,即課前教師要對課程在進展過程中的可能情況充分地估計到、并提出解決辦法。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主題的生成與展開應圍繞問題、現(xiàn)象等。因此,主題生成的課程有著與設計中的課程不同的側重點。當然,所有的主題都應圍繞“學會共處”這個總體課程目標。
三、“學會共處”取向下的課程組織形式
“學會共處”的課程不同于知識學習,其更多的是培養(yǎng)幼兒一種思想、態(tài)度、行為習慣,而這是需要在活動中養(yǎng)成的。因此,“學會共處”取向下的課程組織形式應采用游戲的形式。幼兒階段是學習活動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沒有受教育基礎,因而幼兒先天的發(fā)展差距特別明顯,所以,這種“學會共處”取向下的游戲課程形式應是彈性的。這種游戲有明確的目的、明確的角色分工與游戲規(guī)則,是一種合作性游戲。在進行游戲設計時,首先要進行學情分析,要根據(jù)幼兒的心理特點及興趣點進行科學設計,游戲要讓幼兒既可接受又樂于參與,這樣,他們才能在游戲中體驗到合作的樂趣,進而形成合作意識;其次,游戲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游戲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應為教學目標服務,最終目的是讓幼兒懂得合作規(guī)則、樹立集體觀念、能夠與同伴共處。最后,通過游戲要讓幼兒對自己有所了解。在游戲中,通過與同伴的合作、交流,幼兒不僅要認識同伴、與同伴成為合作伙伴,進而學會與同伴之間的相互理解。這樣的游戲經(jīng)常進行,他們就會逐步形成健康的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學會善待他們,能夠與人和睦相處。例如,可以把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由3到5人組成,幫助他們設置目標,與幼兒們研究確定每個人的角色。教學的時候,教師把游戲用的資料分給每個小組成員,只有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分享彼此的資料,才能完成角色所要求的任務。
總之,“學會共處”幼兒課程建構是人本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是幼兒課程從知識本位走向人本位的必然選擇。以上所談,是筆者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一點總結。如果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那正是筆者所希望的。
參考文獻:
[1]郭元祥.學校課程制度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7,(02).
[2]劉亞玲.結合幼兒心理特點提高幼兒交往能力[J].科學大眾,2007,(04).
[3]沈明陽.學會共處小學道德教育的重要話題[J].江蘇教育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