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律師解讀:
一、法院判決經(jīng)銷商賠償一輛新車完全正確
此事件發(fā)生在2013年,適用老《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994年1月1日-2014年3月14日)(下稱老《消法》)。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法院的判決依據(jù)是京寶公司是否存在欺詐。
1、從涉訴車輛的維修記錄證據(jù)來看。2013年9月29日,袁先生駕車來到北京一家4S店維修保養(yǎng)。4S店員工登記車輛信息時,告訴袁先生涉案車有維修信息,聯(lián)網(wǎng)記錄提供的維修照片顯示,車的內(nèi)飾板曾被全拆下來,4個車門也都被卸過。
2、從法院調(diào)取的涉訴車輛的維修記錄看。維修記錄表明:2013年5月24日,涉案車輛進行過多個項目的維修,維修費用合計174855.2元。
法庭上,京寶解釋“非故意欺詐, 不知道車修過”,京寶公司還辯稱,其已盡到妥善保管義務,且其無法在售前獲知車輛的維修情況。這顯然極為牽強而且缺乏誠信。
京寶公司作為涉訴車輛的出賣人,理應全面知曉所售車輛的真實情況,收取車款后有交付全新車輛的義務。袁先生作為善意買受人的合法權益應當?shù)玫奖Wo。
法院認為,袁先生購車屬于生活消費需要,依據(jù)老《消法》相關規(guī)定,京寶公司應支付相當于購車款的賠償款。
老《消法》第四十九條: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最終,法院判決京寶公司賠償袁先生113萬元。
法院此次把車輛的購買目的認定為“生活消費需要”,從而適用老《消法》來保護消費者權益,彰顯了法律在保護公民利益上的長足進步。
以往“豪車”被認為具有奢侈品性質(zhì),購買的目的是否為生活消費需要,法律界意見不一。對于消費糾紛,法院只是在涉案產(chǎn)品價格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才會支持消費者主張的懲罰性賠償請求。
此案件具有判例效應,對其他法院今后審理類似案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該案如發(fā)生在2014年3月15日以后,有可能會判決“退一賠三”
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4年3月15日實施)(下稱新《消法》)第五十五條,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經(jīng)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jīng)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guī)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一旦法院確定商家把翻新車當新車賣認定為欺詐行為,商家極有可能會被判決“退一賠三” 。
新《消法》比舊《消法》在懲罰商家的欺詐行為上更嚴厲,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因此,此案除了具有維護消費者權益標桿的作用,同時還將對經(jīng)銷商、4S店等形成強大威懾。
如有關人士所言:如果再這么欺詐消費者,一旦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銷商就賠死了!
(作者系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律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