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教研室 王文清
☉山東省濱州市北鎮(zhèn)中學初中部邢成云
中考命題需謹慎一石三鳥當思量
——以2014年濱州市中考數(shù)學試題為例
☉山東省濱州市教研室 王文清
☉山東省濱州市北鎮(zhèn)中學初中部邢成云
大家都知道,命題活動是一件嚴肅且重要的工作,是一項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過煉獄般的智能活動,才有可能成就一份好的試題,尤其是中考試題,它除了承載著初中學業(yè)水平的認定外,還擔負著為高中入學甄別選拔之功能,同時還調(diào)適著教學的價值走向(此所謂“一石三鳥”),這就需要我們命制的試題要盡可能地客觀、公正、全面、準確.
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對命題人的包容與尊重,因為做這項工作著實不容易,但我們不能對題目包容,不能容忍題目的不適切、不科學、不規(guī)范.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我們教育同仁的質(zhì)疑聲,唯此,中考命題的方向才不會迷失!
1.板塊考查要布局
三大知識板塊(課題研究歸屬到相應板塊),在中考題中的考查比例要得當,要精選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內(nèi)容,使得這些數(shù)學主干知識、有代表性的內(nèi)容具有較高的抽樣價值,謹防布局偏失帶來試題信度、效度的降低.按板塊的課時數(shù)確定考查的百分數(shù),代數(shù)、幾何和概率統(tǒng)計依次約為46%、42%、12%,而2014年濱州市的中考試題呈現(xiàn)的比例分別為:代數(shù)52.5%(64分),幾何38.3%(46分),概率與統(tǒng)計9.2%(11分).比較可知,比例尚有較大的離差,筆者認為,各大板塊的權(quán)重分配需要仔細考量,需要探究考查內(nèi)容領域或知識點的平衡性,以免內(nèi)容的缺失降低試題的效度.另外,板塊內(nèi)知識點的考查也需要考究,其內(nèi)容搭配的合理性、考試內(nèi)容的代表性,都需要關注,而濱州市本年度的中考題,在對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內(nèi)方程體系的考查中,核心知識一元二次方程僅在二次函數(shù)(第25題)中作為附屬過渡性呈現(xiàn),且分式方程也見不到,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均出現(xiàn)過兩次;函數(shù)領域內(nèi)的一次函數(shù)也遭遇同樣的境況,僅在一個選擇題(第9題)里作為干擾支出現(xiàn)過,如此的考查怎不讓人質(zhì)疑!
2.試題命制當嚴謹
例1(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3題)如圖1,是我們學過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示意圖,畫圖的原理是().
A.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B.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C.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D.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
圖1
點評:這道題取之人教版七下教材,就教材的語境來說是利用了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無可厚非,但若移植出來變成一道中考題,把答案定為A,還合適嗎?選B不可以嗎?A、B本來就是等價的!若保持原題考查的意圖,可把B項改為:兩直線平行,同旁內(nèi)角互補.
例2(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10題)如圖2,如果把△ABC的頂點A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1格到達A′點,連接A′B,則線段A′B與線段AC的關系是().
A.垂直B.相等
C.平分D.平分且垂直
圖2
點評:本題的選擇支有包含關系,A、C、D三個答案都可以認為是正確的.再進一步說,“平分”的說法不確切,是誰平分誰?實際上是互相平分,嚴格來說,原題的選項可以修改為:
A.垂直但不互相平分B.相等
C.互相平分但不垂直D.互相平分且垂直
例3(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11題)如圖3,在Rt△ACB中,∠C=90°,AB=10,sinA=,cosA=,tanA=,則BC的長為().
圖3
A.6B.7.5C.8D.12.5
點評:典型的條件過剩,給定一個三角函數(shù)值就足夠了,卻弄上三個,顯然有兩個冗余條件,考查目的何在?讓人實在是費解!我們知道,由于條件過剩,往往會使題目的嚴謹性大打折扣,給考生造成無謂的混亂.有的學生看到條件沒有派上用場,可能要反復地琢磨,無端地浪費了考場上的寶貴時間,干擾了學生的正常思維,如此之偏失造成了試題外部認知負荷的加大,這理應是與考查初衷相悖的.但所幸的是,這一過剩條件并沒有形成結(jié)果的抵觸,不論從哪一個三角函數(shù)表達式入手解答,獲得的答案一致.建議去掉其中任意兩個三角函數(shù)表達式!
3.偏離考綱為哪般
第12題實際是對不等式組應用的考查,而不等式組的應用在山東省濱州市的《考試說明》里是明令不考的,卻在考題中出現(xiàn)了,內(nèi)容如此偏離考綱降低了試題的效度.
例4(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12題)王芳同學到文具店購買中性筆和筆記本,中性筆每支0.8元,筆記本每本1.2元,王芳同學花了10元錢,則可供她選擇的購買方案的個數(shù)為(兩樣都買,余下的錢少于0.8元)().
A.6B.7C.8D.9
4.“拿來主義”要不得
作為平時對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的檢測,選用成題倒也無妨,但若是對承載著多重功能,尤其是關乎升學這一敏感的話題時,再簡單的拿來主義,選用成題、陳題實不應該!它的出現(xiàn)會嚴重影響試卷有效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的目的,降低了試卷的效度,它會帶來新的不公平,給投機鉆營者、機械訓練者、押題猜題者帶來上乘的收益,會加劇“題?!敝畱?zhàn),誤導教學的價值走向.今年濱州市的中考題就有這個嫌疑,我們拋開選擇題不論,從填空題算起,就有以下題目不加改造地照搬照抄:第14題直接照搬2012年濱州市的第15題;第17題只字未動,原本照搬2013年寧夏第13題;第21題抄襲2011年棗莊市第23題;第22題為2012年黃岡市第19題的小改造;除此之外,第19題的自選與濱州市去年的考題如出一轍.
這種赤裸裸的抄襲現(xiàn)象,似乎已名正言順,不得不引起學術(shù)界及有關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否則,負面的影響足以擾亂命題的“局”,小則讓一些有真才實學并腳踏實地、孜孜以求的命題者心理失衡,大則殃及學生未來.
堅持試題的原創(chuàng)性是保證中考評價公平性的積極而有效的舉措.注重原創(chuàng),讓猜題、押題沒有市場,才會真正形成積極的教學導向,才會引領教學健康發(fā)展.
5.自選何以顯其能
近兩年,濱州市在題型設計上,開始關注學生個性化展示學業(yè)水平,通過設置自選題,理論上講,可增加考試對學生的適切性和選擇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學習的認知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行解答,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化水平,有利于提高考試的信度.這種自選平臺的搭建,應該說是人性的表現(xiàn),也是公平的體現(xiàn).可惜的是濱州市的自選題并沒關注到個性差異,第19題中的兩個自選題如出一轍,一個解方程組、一個解方程,同歸屬于一個領域,在同知識點處周旋,可以說是為形式而設,如此選作,意義何在?難道就是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而已,更讓人不解的是今年的這個自選題基本照搬了濱州市去年的自選題,兩年并無二致,讓人扼腕!如此的堅守是否背離了自選的初衷?
筆者之見,是否兼顧不同的領域,給個性差異的學生以個性的關注.比如最簡單的命題形式,一個考查代數(shù)內(nèi)容、一個考查幾何內(nèi)容.
例5(2013年濱州市中考第19題)(請在下列兩個小題中,任選其一完成即可)
例6(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19題)(請在下列兩個小題中,任選其一完成)
6.考查目的偽落實
A.0~1之間B.1~2之間
C.2~3之間D.3~4之間
例8(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13題)計算-3×2+(-2)2-5=_________.
點評:一個“估計”、一個“計算”都會在計算器進入考場的背景下失去考查的目的,例7的估計是考查無理數(shù)的估算的,例8的“計算”是考查有理數(shù)混合運算的,若學生拿起計算器就可以一按了之!使試題達不到命題者預期的考查目的和教育價值,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考試的效度.因此,在計算器進入考場的前提下,題目怎么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若考查運算,可在算式中加入根式運算或大指數(shù)參與運算等,并要求不求近似值;至于估算問題,筆者尚未想到合適的方法,不過可以嘗試借鑒國外(如澳大利亞)的方法,把數(shù)學分成兩部分考試,一部分禁用計算器,一部分可用計算器,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計算器帶來的試題效度問題.
7.壓軸之題需斟酌
例9(2014年濱州市中考第25題)如圖4,在矩形ABCD中,AB=20,BC=10,點P為AB邊上一動點,OP交AC于點Q.
圖4
(1)求證:△APQ∽△CDQ.
(2)P點從A點出發(fā)沿AB邊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B點移動,移動時間為t秒.
①當t為何值時,DP⊥AC?
②設S△APQ+S△DCQ=y,寫出y與t之間的函數(shù)解析式,并探究P點運動到第幾秒到第幾秒之間時,y取得最小值.
限于篇幅,我們只展示最后一小問的解答:
②設△ADP的邊AP上的高為h,則△QDC的邊DC上的高為10-h.
探究:
t=0,y=100;t=1,y≈95.48;t=2,y≈91.82;t=3,y≈88.91;t=4,y≈86.67;t=5,y=85;t=6,y≈83.85;t=7,y≈83.15;t=8,y≈82.86;t=9,y≈82.93;t=10,y≈83.33;t=11,y≈84.03;t=12,y=85;t=13,y≈86.21;t=14,y≈87.65;t= 15,y≈89.29;t=16,y≈91.11;t=17,y≈93.11;t=18,y≈95.26;t=19,y≈97.56;t=20,y=100.
觀察數(shù)據(jù)知:
當0≤t≤8時,y隨t的增大而減?。?/p>
當9≤t≤20時,y隨t的增大而增大.
故y在第8秒到第9秒之間取得最小值.
點評:解析式的探求暫且不論,單看這個探究過程的重復計算量,這是在干什么?考查目的何在?作為初中學段非基本初等函數(shù)的未知函數(shù)類型,如何探索其變化趨勢是核心內(nèi)容嗎?在這里考查學生的能力是否得當?就是用計算器來完成這個題目的計算會用去多少時間?話又說過來,若離開計算器去計算,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從抽樣統(tǒng)計來看,這個小題的區(qū)分度近乎于0,很顯然,這相當于一個費題!另外,不看題目在考查中的效用價值等,就這個題而言,也是不科學的、有問題的.試看“并探究P點運動到第幾秒到第幾秒之間時,y取得最小值”,這句話什么意思?既然是“y取得最小值”,那應該對應著一個固定的時刻,怎么會是“第幾秒到第幾秒之間”這樣的區(qū)間呢?再者,“第幾秒到第幾秒之間”的說法是不確切的,答案給定的是第8秒至第9秒,那第8秒到第10秒不可以嗎?進一步說,第0秒到第20秒不行嗎?可見,本題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其科學性值得質(zhì)疑!其實本題可以通過高中的基本不等式“a+b≥2”求出當t=20-20秒時,函數(shù)取得最小值為200-200.而2020在第8秒與第9秒之間,答案可定.很顯然,這道題應用高中知識的常規(guī)方法很容易解決,而利用初中知識的話技巧性很高,如此的考查方向,對初中數(shù)學教學也是極為不利的.
基于本小題設問的不合理,難于實現(xiàn)設計的意圖.若要達到原初的設計意圖,可以把設問修改為“并探究P點運動到第n(n為自然數(shù))秒到第(n+1)秒之間時,y能取到最小值”,增強其約束力,使之明確化、具體化,就不會有異議了.縱然如此,這一道壓軸偏離了核心內(nèi)容、核心思想方法及能力的考查,需要調(diào)整.
8.尺規(guī)作圖何時歸
通過查閱濱州市近4年中考題,4份試卷沒見到一個作圖題,我們都知道,尺規(guī)作圖題是考查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題目,是落實三類語言(文字、符號、圖形)轉(zhuǎn)換及圖形變換的優(yōu)質(zhì)載體,是實現(xiàn)圖形運動的極佳手段,尤其是2011年版的新課程標準,對尺規(guī)作圖做了調(diào)適,恢復了它的應有地位,可以說實至名歸,較之課改初對尺規(guī)作圖的要求提高了;同時,將“幾何直觀”正式列為“課程內(nèi)容”的核心概念,增加了多處有關借助于幾何圖形了解或理解概念,以及運用幾何作圖解決問題的內(nèi)容目標.但今年濱州市的中考題仍然沒有走出這個命題“慣性”.如此考查學生圖形變換的好載體,為何千呼萬喚不出來,真匪夷所思!
1.三個利于當須記,最是創(chuàng)新要堅守
中考命題,作為初中學段終端性試題的命制,應該承載著初中數(shù)學新課程的理念,賦有帶動和促進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有利于引導教學,引領師生從“題?!敝薪饷摮鰜恚嬲鼗貧w教材、強化課堂、涵養(yǎng)思維,改進教學,成就自我;有利于學生展示自己的水平、形成繼續(xù)學習所需要的素養(yǎng)和能力,落實好以學生為本;有利于高中入學的選拔與甄別,落實好銜接與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新是命題的生命線,沒有創(chuàng)新,試題就難??陀^公平,剽竊抄襲不道德,抱殘守缺要不得!
2.數(shù)學嚴謹豈能忘,命題嚴謹不可丟
一道優(yōu)質(zhì)、科學的數(shù)學題,題目本身的結(jié)構(gòu)和敘述要滿足合理性、嚴謹性和清晰性.邏輯上要嚴密,不能為了達到降低試題難度的目的,而給出過多的條件,我們知道,某個條件給定,相對應的一系列條件往往也隨之確定,如果命題者只是主觀臆斷,沒有經(jīng)過反復推敲,給出自相矛盾的多余條件,雖然問題是可解的,但得出的結(jié)論卻是荒唐的.因此,題目的條件是一個不多、也一個不能少,且各種條件之間又不能存在矛盾沖突,即滿足充分性、相容性、獨立性;另外,條件與結(jié)論也要具有相容性.嚴謹與科學是命題的底線,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命題的基點,基于此,命題者命制試題要懷敬畏心、責任心,一定要字斟句酌、精雕細刻、精益求精、反復打磨,要虔誠地面對每一道題,不要拿來就用,要多研究、多思考,力避因試題陳述與呈現(xiàn)的不合理、不規(guī)范、不嚴密、不準確等帶給學生理解上的歧義或無謂的阻滯,使學生遭遇無可挽回的損失,謹防我們的命題偏失害了學生、誤導了教師的教學,把數(shù)學引向不歸路.
“一石三鳥”量力,“三駕馬車”齊驅(qū),不折騰、不跟風,堅守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走出中考評價的新天地!2014年度濱州市的中考試題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試題,命題常見的問題大都于此暴露無遺,個人陋見未免偏頗,懇請指正!
1.韓繼瓊.一道講錯了幾年的中考題[J].中學數(shù)學(下),2013(9).
2.臥松.計算器不能代替心算[N].中國教師報,2005-11-16(4).
3.許云勇.計算器對學生計算能力影響的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