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 張 聿
(浙江理工大學 a.科技與藝術學院;b.服裝學院,杭州 310018)
?
設計與產(chǎn)品
宮廷旗裝符號主題絲巾紋樣設計研究
劉 婧a, 張 聿b
(浙江理工大學 a.科技與藝術學院;b.服裝學院,杭州 310018)
以符號學為理論基礎,從形制、材質(zhì)、紋樣、色彩等方面,分析了宮廷旗裝的特點;研究了其視覺上的符號化語言;解讀了其符形所賦予的內(nèi)涵;探討了宮廷服飾在主題絲巾設計中的步驟與方法。通過設計與實踐發(fā)現(xiàn),旗裝與配件的符號組合紋樣能夠較為直觀地表達符形與符意,而絲巾材質(zhì)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終端效果。研究表明,宮廷旗裝符號化的視覺元素十分豐厚,運用解構與重構的方法,可將其視覺符號進行局部提取與設計,賦予主題絲巾圖案與色彩新時代感的張力與活力,為提升絲巾文化的藝術價值提供思路。
宮廷旗裝;符號學;視覺符號;主題絲巾;紋樣設計
旗裝是指清代旗人即滿族人的服裝。作為中華傳統(tǒng)服飾的典型代表,旗裝承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堪稱服飾審美的典范,對中國現(xiàn)代旗袍與服飾的設計、工藝及消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所討論的旗裝主要是指清代的宮廷服裝,特指清宮中具有顯赫地位旗人穿著的宮廷服裝,又稱宮廷旗裝。
當下,研究服裝的符號特征、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將其融入到現(xiàn)代各類產(chǎn)品中,并進行主題風格和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提升產(chǎn)品的主題性、文化內(nèi)涵與藝術價值已逐漸被國內(nèi)外設計師所關注[1-2]。而將宮廷旗裝的視覺符號進行解構與重構、創(chuàng)新與突破,借用現(xiàn)代的設計方法將其服飾符號整合成圖案進行主題性絲巾紋樣設計的研究目前卻鮮見報道。筆者認為,宮廷旗裝的視覺符號特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其形制上的視覺符號特征,二是其裝飾上的視覺符號特征。為此,本文基于符號學理論,在研究主題性絲巾紋樣設計文獻[1-3]的基礎上,以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殊審美價值的宮廷旗裝服飾為對象,研究其符號學意義上的視覺語言、符號化特征,分別從骨架、紋樣、色彩、細節(jié)、材質(zhì)等方面進行主題性絲巾紋樣設計,使絲巾在具備服飾搭配、觀賞功能的基礎上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1.1 形制上逐步趨于寬平與舒適
清代的宮廷旗裝廓形多采用H型和A型。袖型緊窄合體,袖口為馬蹄袖或箭袖[4],便于宮廷貴人在馬背上進行打獵活動(圖1)。清后期,袖口變寬,領高遮腮碰耳,衣長至腳踝,造型線條平直硬朗,并在領、袖、襟、衩處鑲以多重寬闊的滾邊(圖2)。
圖1 石青緞繡彩云金龍紋夾袍(清中期)Fig.1 Azurite satin broidered clouds golden dragon robe in middle term of Qing dynasty
圖2 大紅綢地刺繡獨枝花蝶紋旗服(清晚期)Fig.2 Late of Qing dynasty red satin embroidered flowers butterfly alone cheongsam
1.2 材質(zhì)多以皮毛、絲綢為主
宮廷旗裝采用織錦緞、織金緞、皮毛等制成。其中皮毛多用于冬日御寒,絲織品多用高水準的緙絲、妝花工藝打造。而圖案飽滿,色彩濃艷,做工精良,裝飾考究的云錦在清代發(fā)展更盛,如數(shù)被故宮博物院典藏(圖3)。由此可見,旗裝與絲綢的結合自古就有[5]。
圖3 明黃緞繡蘭桂齊芳紋夾氅衣(清宮舊藏)Fig.3 Bright yellow satin embroidered orchids and osmanthus flowers pattern cheongsam in Qing dynasty
1.3 裝飾上紋必有意,意必吉祥
龍圖紋、云紋、落花流水紋、海水江崖紋、如意紋、壽字紋、漢瓦、團花、五谷豐登、云鶴紋、暗八仙、纏枝蓮、蝙蝠、祥云等紋樣較多地出現(xiàn)在宮廷旗袍上,而具有“龍鳳呈祥”“富貴吉祥”“多子長壽”寓意的龍鳳紋樣、牡丹花紋、石榴紋、海水江崖紋(圖4)、云蝠暗八仙紋、五福捧壽紋(圖5)等更是作為皇帝大婚的御用紋樣[6];而十二章紋樣(圖6)僅見于天子之服,諸侯、卿使用圖案依次減少,顯示了森嚴的等級觀念[7]。
圖4 海水江崖紋樣Fig.4 The sea and cliff pattern
圖5 五蝠捧壽紋樣Fig.5 Longevity and auspicious patterns
圖6 清朝皇帝龍袍上的十二章紋樣Fig.6 Twelve chapter patterns on dragon robe in Qing dynasty
1.4 色彩上等級制度鮮明
宮廷旗裝色彩等級森嚴,其中等級最高的明黃色,僅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才可享用,充分顯示出“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的等級制度[8]。其他宮廷貴人們制作旗裝使用的錦緞也嚴格根據(jù)級別穿著相對應的旗裝色彩。有大紅、絳紅、胭脂紅、明黃、杏黃、藕荷、柳綠、茶綠、月白、石青、品藍等,晚清時期宮廷旗裝的面料紋樣色彩以清淡雅致為主(圖7—圖10)。
圖7 杏黃色龍袍(清中期)Fig.7 Apricot yellow dragon robe in middle term of Qing dynasty
圖8 綠紗色襯衣(清晚期)Fig.8 Green bean color shirt in late Qing dynasty
圖9 大紅色氅衣(清代)Fig.9 Red cheongsam in Qing dynasty
圖10 藕荷色單袍(清代)Fig.10 Single pinkish purple robe in Qing dynasty
2.1 宮廷旗裝的視覺符號
宮廷旗袍主要指清宮皇室貴人們的著裝,多項特點都與清朝體制密切相關,逐漸形成了奢侈、華麗、繁冗的風格,需要運用恰當?shù)姆椒?,將其視覺符號去繁從簡,才能符合當代中國符號國際化的時代潮流。
索緒爾認為:符號學是與哲學、邏輯學、宗教學、藝術學、文學等眾多學科交叉的學科。他將符號定義為由能指(符號的形式,即符號的形體)和所指(符號的思想,是符形所表示的意義或符號使用者所作的解釋,可以稱之為符意或符釋)構成的統(tǒng)一體[3]。一個事物可以從具體物象和思維進行凝練、概括和抽象化,這個過程也是“符號化”的過程。而“符號化”后的符號,具有高度指稱性、概括性和約定俗成性,且其形式與內(nèi)涵相伴而生[9],在視覺上能夠感受到原物像所傳達的精神意指。
在宮廷旗裝紋樣中,常用諧音、象征和隱喻手法構成會意圖案,如鳳戲牡丹寓意雍容華貴、國色天香,云鶴紋寓意延年益壽,蝠壽紋寓意“?!眽巯楹?,魚形紋樣寓意年年有“余”,瓶形紋樣寓意“平”安祈福等,這些紋樣經(jīng)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許多會意圖案在當代人們心中已經(jīng)形成了特定的符號,至今人們?nèi)栽谑褂谩?/p>
筆者所研究的宮廷旗裝不僅是具有服飾功能的形式載體,而且也是集符形和符意于一體的視覺符號載體。宮廷旗裝是由形狀符號、材質(zhì)符號、紋樣符號、色彩符號組成的一個系統(tǒng)的視覺符號。其中形狀符號和材質(zhì)符號屬于形制上的視覺符號,紋樣符號和色彩符號屬于裝飾上的視覺符號。下文以清宮皇后及皇妃的旗裝為主要參考依據(jù),選擇其氅衣、吉服、龍袍、褂襕、裙子及典型配飾的視覺符號進行解構與分析(圖11)。
圖11 視覺符號分析Fig.11 Analysis of visual symbols
圖11分別提取了宮廷旗裝的形狀符號、材質(zhì)符號、紋樣與色彩符號進行組合。其中,圖11(a)主要提取了宮廷旗裝形制中的結構線,包括衣襟的形狀、盤扣的形狀、滾邊的走勢形狀等;圖11(b)是對其材質(zhì)的符號進行二維可視化的提取,用圖形表達皮毛和紋繡的質(zhì)感。此類形制上的視覺符號的形態(tài)與構造、輪廓與特征可以反映出旗裝形制上的韻律美、形式美。圖11(c)主要提取宮廷旗裝的吉祥紋樣與色彩等裝飾符號進行視覺符號組合。分析可見,宮廷旗袍的形制符號有獨具特色的形式美感,紋繡等裝飾符號帶給人富貴精致的感受,而紋樣、色彩等裝飾符號也提供了許多靈感素材,形態(tài)與內(nèi)涵都能傳達出富貴祥和,且熱鬧非凡。
2.2 服飾符號與絲巾紋樣設計的聯(lián)系
服裝是三維的,具有遮掩、保暖、裝飾等功能,而絲巾紋樣設計是通過絲巾產(chǎn)品呈現(xiàn)出來的二維的、可視化的靜態(tài)圖案。筆者認為,將服裝服飾中形制上的視覺符號與裝飾上的視覺符號進行提取與重組,遵循絲巾設計方法進行二維可視化圖案設計,并運用在絲巾紋樣中,可使現(xiàn)代絲巾設計具備新的主題與內(nèi)涵、神韻與風格。
圖12 愛馬仕服飾主題絲巾Fig.12 Thematic scarves of Hermes clothing
如圖12所示,愛馬仕服飾主題較為經(jīng)典的兩款絲巾紋樣設計。圖12(a)是由懸掛在長桿上的無數(shù)錦衣華裳組成。這些錦衣雖來自世界不同國家,放在一起卻很搭配,既互有差別,又彼此相似。這樣的和諧是因為設計師將錦衣形制上的符號與紋樣、色彩等裝飾符號巧妙地進行結合與重組,并用衣帶和長桿串聯(lián)在一起,給人一種全新的、均衡的且有節(jié)奏的視覺感受。圖12(b)的紋樣中基本還原了服裝的原型,絲巾的四角提取了服裝形制上的線跡進行構架與裝飾,使整體紋樣的視覺效果擁有了釋放著張力的形式美感。
分析可見,服飾形制上的視覺符號在絲巾紋樣設計中影響著整體的形式感、平衡感與韻律美感;而紋樣、色彩等裝飾視覺符號則主要反映出整體絲巾紋樣設計的均衡美與平衡美。
3.1 設計步驟
設計步驟分別為骨架設計、紋樣設計、色彩搭配、細節(jié)設計、絲巾材質(zhì)選擇與工藝制作等。
宮廷旗裝的符號化的視覺特征與宮廷體制密切相關,在豐富裝飾外形下傳達著威嚴、正統(tǒng)內(nèi)涵,為在絲巾中保留宮廷旗裝自身的符號特點,量身為其定制了既較為古典端莊又蘊含圓通靈變的“天方地圓”式骨架[10],在視覺感官上趨于穩(wěn)重與大氣(圖13)。
圖13 “天方地圓”式骨架Fig.13 “Square and Circular” framework
在方圓式骨架中,選擇8款宮廷旗裝和5件配飾的形制與裝飾上的視覺符號,進行穿插性的整合與搭配設計,使整體符號紋樣具有視覺上的張力與平衡
美感。并在視覺中心用篆書“旗袍”點名主題(圖14)。而配色講求三個原則:主色調(diào)明確、輔助色和諧、點綴色到位。本次設計的配色方案為:(金+黃+淺黃+橙黃)×60%+(橙+粉+紅+紫)×30%+(綠+褐+藍)×10%。除了三個配色原則外,色彩與紋樣的相輔相成、穿插搭配,也考慮了整體紋樣均衡美的視覺感受。
圖14 主題絲巾紋樣及配色Fig.14 The pattern and color of thematic silk scarves
在宮廷旗裝主題絲巾設計中,筆者力求把編織繩的交織關系交代清楚,并將旗裝及配飾的絲帶表現(xiàn)得優(yōu)美而立體,使旗裝和配飾在絲巾上翩翩起舞,增加紋樣視覺上的韻律感與節(jié)奏感。在整個設計接近尾聲時,還特別為它們在絲巾中留下了影子,讓它們在絲巾中歡聚一堂。最后,主題紋樣的名稱和筆者的簽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設計,與絲巾紋樣風格相一致,巧妙地融入其中(圖15)。
圖15 主題絲巾紋樣的細節(jié)Fig.15 The details of thematic silk scarves pattern
中國絲織品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民族文化內(nèi)涵強烈,它是把織造工藝、文化、藝術緊密結合的典范。絲巾產(chǎn)品原料決定了其紋樣的視覺效果和用途:如棉質(zhì)方巾上的色彩沒有絲綢的鮮亮;薄紗輕薄透明,就算濃郁的色彩印制其上也會柔和一些;斜紋真絲方巾質(zhì)地柔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原料;羊絨真絲混紡披肩適合秋冬天佩戴等。
在印花工藝選擇上,筆者認為可以選擇手工絲網(wǎng)印花或者數(shù)碼印花,前者需要對絲巾圖案進行分色、絲網(wǎng)制版后進行印制,印制后色彩鮮艷明亮,輪廓清晰;后者不限制色彩套數(shù),印制周期相對較短,但印制后的圖案輪廓相對模糊。從絲巾開發(fā)商的角度考慮,可以先選擇數(shù)碼印花印制樣品,待客戶選中后再進行開版印制。
實踐證明,宮廷旗裝主題性絲巾的骨架設計、紋樣設計、細節(jié)設計、材質(zhì)選擇與工藝制作需要相互合作才會生產(chǎn)出適銷對路的產(chǎn)品。
3.2 設計思考
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宮廷旗裝的視覺符號極其豐厚,提取盤扣、箭袖、衣襟等任一項符號元素作為專題,其他視覺符號元素做輔助,都可作為絲巾主題紋樣設計靈感來源。如圖16所示將其形制上的視覺符號解構與重組進行標識設計及視覺平面設計。
圖16 宮廷旗裝符號解構與重組Fig.16 Deconstr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Royal Cheongsam signal
在設計研究與實踐中,基于符號學理論,對宮廷旗裝的視覺符號進行了分解與研究,選擇了具有標識性的宮廷旗裝服飾視覺符號進行了組合與設計,整合其形制上的視覺符號與裝飾上的視覺符號形成全新視覺感受的主題性絲巾紋樣,賦予了絲巾紋樣新的符形與符意,每個旗裝或配飾的視覺符號都有特定的名稱,其在形式內(nèi)容的裝飾特征、審美特征等可間接表述清朝社會背景下宮中貴人們穿衣打扮的故事。
從宮廷旗裝視覺符號的應用范圍來看,具有很大的空間,比如可提取其符號元素進行現(xiàn)代T臺上的時尚服裝設計,以及平面廣告設計、標識設計、家居家裝設計、建筑外觀設計、網(wǎng)頁網(wǎng)站設計、酒店主題設計等。
此前,本文3.1所述的宮廷旗袍主題絲巾紋樣設計,已得到浙江某高端絲織企業(yè)的青睞和首肯,待后期系列設計紋樣跟進后,擬付諸實際生產(chǎn)。
[1]李喆.主題性絲巾紋樣的設計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0:16. LI Zhe. Analysis of Theme Scarves Pattern Design[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10:16.
[2]江南,談雅麗.符號中國-旗袍[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2-3. JIANG Nan, TAN Liya. The symbol Chinese-Cheongsam[M]. Beijing: China Contemporary Press,2008:2-3.
[3]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83-84. TERENCE Hawkcs. 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M]. Translated by QU Tiepeng.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7:83-84.
[4]姜鑫,傅師申.絲綢旗袍的設計要素及發(fā)展[J].紡織科技進展,2010(3):81-83. JIANG Xin, FU Shishen. The elements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ilk cheongsam[J].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2010(3):81-83.
[5]吳敬,王彬.論清代滿族旗袍及文化的演變[J].藝術教育,2010(6):140-141. WU Jing, WANG Bi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Manchu cheongsam and culture[J]. Art Education,2010(6):140-141.
[6]廖軍.清代絲綢紋樣藝術初探[J].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0,17(3):208-212. LIAO Jun. Qing dynasty silk pattern art[J]. Journal of Zhejiang Engineering College,2000,17(3):208-212.
[7]李理.論明宮服飾對清宮服飾的影響:以明、清宮廷服飾上的“十二章”及“補子”為例[J].故宮學刊,2014(2):166-175. LI Li. Ming imperial wardrobe’s influence on the Qing imperial wardrobe: a study of the “Twelve Symbols” and “Insignia Badges” on the Ming and Qing imperial garments[J]. Journal of Gugong Studies,2014(2):166-175.
[8]楊素瑞.清代宮廷服飾色彩考析[J].絲綢,2014,51(5):70-73. YANG Surui. Study on colors of royal costume in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2014,51(5):70-73.
[9]葉小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學運用于現(xiàn)代藝術設計的可行性探析[J].美術大觀,2014,51(2):104. YE Xiaoju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semiotics applied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modern art design[J]. Art Panorama,2014,51(2):104.
[10]劉婧.基于符號學的旗袍主題絲巾紋樣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3:27. LIU Jing. Cheongsam Thematic Scarves Patten Design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iotics[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13:27.
Study on Thematic Silk Scarves Pattern Design of Royal Cheongsam Symbol
LIU Jinga, ZHANG Yub
(a. School of Technology and Arts; b.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Based on the semiotic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features of the Royal Cheongsam from shape, material, pattern and color, studies the visual symbolic language,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behind its shape, discuss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in the design of thematic scarves. It is found from design and practice that the semiotics combination pattern can express shape and means intuitively. The silk material can affect the final result directly. This study shows that, visual elements of Royal Cheongsam are very rich. Visual signs are extracted and designed locally by use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atterns and colors of thematic scarves are given tension and vitality in new time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improving art value of silk culture.
the Royal Cheongsam; semiotics; visual symbols; thematic scarves; pattern design
2015-05-16;
2015-06-24
浙江省重點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資助(2011R50004)
TS941.3
B
1001-7003(2015)10-0040-06 引用頁碼: 101201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