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對音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有越來越多的隱性資源也逐漸在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理應得到學校和教師充分關注。鑒于此,本文從什么是音樂隱性課程資源談起,總結了其獨具的意義和價值,并對其開發(fā)和利用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 隱性課程 開發(fā)和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49-01
一 中學音樂隱性課程資源的含義
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來說的,也稱為潛在課程、無形課程等。是指間接存在于學校、學生學習生活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對教學和學生身心的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影響的重要課程資源。比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除了教材之外,各種音樂活動、音樂場地和設施的建設、音樂教學的情境、校園音樂文化氛圍等,同樣能夠對音樂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其就是隱性課程資源。
二 中學音樂教學中隱性課程的開發(fā)和應用
1.利用隱性課程資源改變音樂教學環(huán)境
教學環(huán)境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一個臟亂不堪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其效率必然是低下的?!碧貏e是對音樂的學習,其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更需要有一個切題的、優(yōu)雅的教學環(huán)境。而在這個環(huán)境的構建中,隱性音樂資源則可以大展身手。
比如音樂道具的擺放。進入音樂教室后,如果看到鋼琴和其他樂器都擺放得井然有序,那么學生就會有一種莊重之感,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美感和震撼,并對即將到來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又比如墻壁的布置。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其每一面墻壁都是會說話的。作為音樂教室來說,也應該有自己的墻壁文化。教師可以在墻壁上貼上一些音樂家的頭像,并附上簡要的介紹;也可以貼上一些樂器的照片,如單簧管、大提琴以及常見的民族樂器等,并對樂器名字進行標記。學生每次上音樂課,都會看到這些圖像,且圖像是不斷更新的,這就使他們在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中習得了新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看出,通過對隱性課程資源的有效運用,能夠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和諧的,學生的學習情緒是飽滿的,教學效率也較之以往有著明顯的提升。而如果教師不注重這些隱性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則體現不出音樂獨有的價值和魅力,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無從談起。
2.利用隱性音樂資源營造音樂文化氛圍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這個家的氛圍,將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而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正是通過音樂文化氛圍的營造,來促進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提升。在這方面,課堂教學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對有限的,而隱性課程資源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yōu)勢。
比如一場音樂活動的舉辦,就可以對學生的音樂學習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學??梢孕Х庐斚聜涫苤袑W生喜歡的音樂選秀類節(jié)目,舉辦校園歌唱或器樂大賽,比賽面向全體學生,從海選開始,經過層層選拔后評出最后的總冠軍,并對獲獎者予以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并利用學校的宣傳欄、網站等對賽程進行全面報道。一次比賽過后,既能夠使參賽者得到鍛煉,還能夠在全校范圍內掀起一股熱潮,很多學生都在不自覺地哼唱著一些歌曲,這正是活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無處不在的,由此形成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是單純的課堂教學所不能及的。并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張弛有度、生動、活潑,使校園顯現出一片蓬勃、欣欣尚榮的新面貌。
3.利用隱性課程資源轉變音樂學習方式
隱性課程資源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因為其既沒有具體的教學內容,也沒有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所以能夠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主動去探索和建構。如果能夠利用這種自主性特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則不但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更能讓學生掌握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這對于他們一生的發(fā)展都是大有益處的。
比如“春之聲”這個單元中,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是對作品的講解和鑒賞。但是如果能夠認識到隱性課程資源的價值和作用,給學生以更多探索和求知的機會,則會獲得完全不同的學習效果。筆者在教學中,就向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搜集和春天相關的音樂作品,器樂、聲樂均可。很多學生借助于網絡,找到了施特勞斯的《春之祭》、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歌曲《春天在哪里》《北國之春》以及民樂曲《春江花月夜》等等,大大出乎筆者的預料。通過這種主動的探索,既獲得了知識和技能的豐富,同樣也獲得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將“要我學”變?yōu)榱恕拔乙獙W”,真正體現出了新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體驗、探究等理念。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課堂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學場所,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很多隱性教育資源的價值和作用也得到了凸顯。所以作為中學音樂教師來說,也應該真正從本質上領會新課程標準對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要求,特別是對無處不在的隱性資源有充分的重視,以靈活的方式和方法,使其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其所產生的積極效應。愿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能揮動起這雙“隱形的翅膀”,帶著我們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馮海倫、李宏龍.隱性課程發(fā)揮作用的心理學方式[J].教育探索,2006(12)
[2]王家芳.開發(fā)隱性課程的現實意義及實現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