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所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關鍵點在于立德樹人問題,輔導員要不斷地提升自身道德素質,用真心、愛心、關心去了解呵護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溫暖、公平、友愛的成長環(huán)境,使學生在和諧的大學校園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輔導員 立德樹人 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054-01
一 立德樹人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指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榜樣,培養(yǎng)合格優(yōu)秀的人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在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堅持以德育為先,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任務。這是時代賦予廣大教育者的一項責任重大的使命,其重點與難點仍然是對道德的教育與樹立,而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大學生日常管理三部分,每部分都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必不可少的,這也正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
二 輔導員實踐立德樹人的理論依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輔導員立德樹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高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輔導員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質提供了契機,既查找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更加端正了輔導員的工作作風。在工作思路上,輔導員立德樹人要不斷加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在工作方法上,輔導員要不斷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和生活習慣,既要從大的方面關愛每位學生,也需從小處著手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從而成為當代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的知心人和領路人。
三 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的實現途徑
首先,高校輔導員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先強化自身品德,再以身作則,在方方面面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用良好的師德去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忠誠的職業(yè)選擇的學生,使學生在大學階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日后走向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其次,輔導員要定期深入學生宿舍和學生課堂,了解學生最新生活動態(tài)和課業(yè)學習完成情況。學生寢室不僅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對學生開展日常行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輔導員要轉變工作思路和方法,定期進入學生寢室,近距離地接觸學生,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問題,加大服務和學生日常管理的力度。同時,輔導員還要經常深入學生課堂,掌握學生上課的出勤情況、課堂秩序、聽課狀態(tài)等一些基本情況,并及時做好登記,針對聽課情況定期進行總結分析,發(fā)現查找學風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實實在在配合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抓好學風建設。
再次,輔導員要定期找學生談話,充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內心世界。談心包括小范圍、小群體的集體談話和單獨一名同學個別談話。單獨談話一般比較深入,是與學生充分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重要途徑。談話前,輔導員要通過已有資料對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同學關系、交友情況、學習情況、生活情況等進行全面了解分析,做到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心中有數,談話方向明確。談心時要靈活選擇談話時機和談話方式,講求談話中的藝術,尊重學生隱私,不走形式,及時發(fā)現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盡早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學習、生活等實際問題,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最后,輔導員要成為連接學校、學生、家庭的紐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家訪,是教師深入學生家庭與家長進行溝通的一種有效工作方式。家訪作為高校輔導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新形式,把工作空間延伸到學生家庭,拓展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空間。通過家訪,輔導員深入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環(huán)境以及在家的思想狀況、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同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引導家長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與家長共同探討促進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征求家長對學校及高等教育的意見和建議,成為連接校園和家庭的紐帶,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四 結束語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輔導員踐行立德樹人的理論依據,將教育實踐活動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是提升輔導員工作質量的有利契機,輔導員不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定期深入課堂、寢室,全面了解學生動態(tài),對每一個學生做到充分了解和心中有數,使每一個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使高等教育的立德樹人使命得以完成。
參考文獻
[1]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1)
[2]李軍海.以愛育愛:輔導員的核心價值理念[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