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赫爾巴特(1776~1841)被認為是傳統(tǒng)教育派理論的主要代表。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對近代德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譽為“現代教育學之父”。其中,道德教育理論是其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赫爾巴特的德育教育理論對中國德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特別是中小學德育課堂教學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赫爾巴特 道德教育 中小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96-02
什么是德育?簡言之,德育即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教育。目前,中國中小學各級學校均開設了相關的德育課程,但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德育在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近年來,學生的品德問題十分突出,并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今天,如何開展德育教學活動,特別是探索在中小學怎樣進行德育課堂教學對推進素質教育發(fā)展有重大的意義。
一 中小學德育課堂現狀
1.德育課程地位邊緣化
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唯分數論”泛濫,有的家長和學校片面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追求升學率,很少真正關心學生品德發(fā)展狀況。
許多中小學校雖然開設了德育課程,但是德育課程教學大多走走形式,變成了影視欣賞課、作業(yè)課,德育課程往往被其他考試課程取代。
2.德育課程內容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德育課堂教學中,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嚴密性和邏輯性。在教學效果上注重德育知識對學生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而忽視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及學生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重視集體德育目標的培養(yǎng),輕視個體的引導。在中國德育主體是一種非專門化的形態(tài),有的德育教師的角色往往由班主任、退休老教師或其他任課老師充當。在教學過程中,將德育知識的傳授等同于一般學科知識傳授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個體的主動參與和情感體驗,大腦長期處于欠興奮狀態(tài),教學的實際效果難以得到保障。
3.德育課程內容政治化
教育學上的德育,是相對于智育和美育劃分的,包括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中國中小學的德育教學中,有的偏重于集體主義教育和政治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的政治覺悟,忽視了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塑造,走向了德育目標的片面化。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價值理念多元化是社會的一大特點。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簡單粗放地視為“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導致學生個人道德水平的下降,缺乏基本道德觀念。
二 赫爾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者應該為兒童的未來著想,使學生能順利達到將來作為成年人本身所要確立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所謂“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謂“可能的目的”指與兒童未來從事的職業(yè)有關的目的,是他們在將來某些時候可能遇到的目的。所謂“必要的目的”,是兒童不管從事任何活動,所必需的基本道德素質。教育根本目標在于養(yǎng)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的五種道德觀念。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關心的是后者。
2.教育性教學原則
赫爾巴特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不承認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育(道德教育)必須通過教學方式才能發(fā)揮作用。赫爾巴特強調知識與道德的直接聯(lián)系。教師要向學生講授道德規(guī)范,使學生具有服從道德規(guī)范的意志,從而產生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另外,他又強調“多方面興趣”的建立?!岸喾矫娴呐d趣”指教學近期、直接的目的。所謂“興趣”指學生對教學內容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可能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可引起學生“興趣”的產生,其中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教育性教學可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同時,還要發(fā)展學生的心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基本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
3.訓育
所謂訓育,在赫爾巴特看來,即有目的地培養(yǎng)兒童性格的道德力量。從某種意義講,他所謂的兒童管理也是道德教育一種。而兒童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秩序來預防某些惡行。訓育可分四個階段:道德判斷、道德熱情、道德決定和道德自制。在訓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引起學生做出選擇”,教師和家長不能代替兒童做出決定,關鍵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證實教育者的告誡,并且在以后出現類似情況時能做出正確選擇。另外,訓育的作用還在于使學生在面對復雜情境時,保持冷靜和頭腦清醒,避免狂熱的沖動,從而培養(yǎng)審美的判斷和品質。
三 啟示
1.德育課程內容的目的性與實用性
德育課程內容指在德育課上向學生傳授具體的道德價值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赫爾巴特道德教育理論中的訓育部分就強調對在兒童進行有目的的性格形成的道德力量。首先,德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德育課程內容的目的性,德育教師應按照中小學德育大綱為學生傳授德育知識,在課前要查閱相關資料做好準備,避免德育課堂教育隨意性和盲目性的做法。其次,德育課程內容必須具有實用性,在中學階段,德育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過分強調德育知識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學生就會對這種枯燥的知識體系缺乏興趣。德育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要主動關注社會及校園的熱點問題,結合學生關注的實際問題向學生介紹相關的道德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德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多樣性
德育教學方法指用來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形成完整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目前,中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四類:語言說理、形象感染、實際訓練和品德評價。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的德育課堂教學模式下,中小學校過多地使用語言說理的教學方法,采用說教式的方式將德育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實際學生接受的情況較差。許多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德育知識本身,而沒有真正認識其深刻內涵,就更談不上德育知識的應用。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原則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興趣”。在中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教學方法,要多運用形象感染和實際訓練的教學方法引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設置案例情境,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獲得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同時,在德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行為及時地進行反饋,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
3.關注個體的需要,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在中國當前的德育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德育目標的共性,甚至有的中小學德育教師將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學生個體德育的需要,造成部分學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質。在中小學德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道德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學生個體需要,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吳尚忠、吳小林.體驗式教學:中職德育課堂的新模式[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7)
[3]王佳、吳義昌、韋冬余.“三結合整合式”教學模式與當前中小學德育課程整合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6)
[4]呂康清.論赫爾巴特的德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青春歲月,2011(18)
[5]王友明.赫爾巴特道德教育手段思想及現代啟益[J].湖北社會科學,2012(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