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索爾·富加德是南非共和國當代著名的白人劇作家和小說家。他不僅在南非家喻戶曉,而且在歐美也名聲大噪,曾多次獲得歐美文學大獎,如今他的杰出劇本也已搬上中國的舞臺。富加德的作品大都以南非人為關注點,他那尖銳冷峻的筆觸細膩地刻畫了生活在種族隔離時期、過渡時期和后種族隔離時期南非黑人和白人的心態(tài),尤其側重展現(xiàn)種族隔離制度對人性的嚴重扭曲。他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他作為“南非魯迅”的稱號名副其實。
關鍵詞:阿索爾·富加德 南非 種族隔離
阿索爾·富加德(Athol Fugard,1932- )是南非共和國當代著名的白人戲劇家、小說家、演員和導演。他用英語寫作,并以戲劇創(chuàng)作為主。他的劇作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獲得過很多歐美大獎及提名,包括奧比獎(1971年)、托尼獎(戲劇界的奧斯卡)(1975年)、紐約戲劇委員會獎(1982年)、紐約戲劇評論圈獎(1981年和1988年)、外百老匯獎(1992年和1996年)等。2011年,他還被托尼獎評委會授予托尼獎終身戲劇成就獎。2014年,他又被授予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此外,由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改拍的電影《救贖》(此電影在香港被譯為《黑幫暴徒》)榮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除了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外,他還自導自演了部分自創(chuàng)的戲劇或由他的戲劇改拍成的電影。鑒于富加德在各方面的巨大成就,這位多才多藝的作家一直被公認為南非的靈魂人物。另外,他在西方各國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曾被美國著名劇評家梅爾·古索(Mel Gussow,1933—2005)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上贊譽為“諾貝爾文學獎或是諾貝爾和平獎的最佳候選人”。今年,這位戲劇大師的作品也在中國上海順利首演。本文旨在通過追尋阿索爾·富加德的文學軌跡為國人了解這位“南非的魯迅”提供便利,也希冀出現(xiàn)更多的國內學者致力于對其作品的譯介和探討。
阿索爾·富加德出生于南非東開普省米德爾堡一個白人家庭。父親是愛爾蘭人,曾是爵士樂鋼琴演奏家。母親是阿非利肯人,開過一家雜貨鋪和公寓。在他三歲那年,全家遷往伊麗莎白港居住,之后在那里長大成人。富加德生長于斯的伊麗莎白港是個多種族居住區(qū),隨處可見白人、黑人、印度人、中國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因此,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從小在富加德敏感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0年,他進入開普敦大學攻讀哲學和社會人類學專業(yè),但于三年后即將畢業(yè)時輟學,然后開始搭車旅行。之后他登上一艘東亞蒸汽船擔任海員,開啟了他為期兩年的環(huán)球航行。回國后,富加德成了一名記者并搬到開普敦居住。1955年,他遇見開普敦大學戲劇專業(yè)畢業(yè)的英國女演員希拉·梅玲(Sheila Meiring,1932— )并于次年9月與其結為伉儷。妻子希拉不僅擅長戲劇,她還是位小說家及詩人。一方面由于希拉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一直目睹國內種族隔離制度給人們尤其給黑人造成的巨大傷害,富加德決定以戲劇的方式向世人展現(xiàn)南非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1957年,他在開普敦組建了實驗劇團,同時嘗試戲劇創(chuàng)作,從此開始了他與戲劇事業(yè)的不解之緣。
1958年,他攜妻前往約翰內斯堡,并在當?shù)赝林鴮T法庭成為一名職員。隨后,他離開了法院,在國家劇院接受了一份劇場后臺工作。如果說他在擔任當?shù)胤ㄍヂ殕T時的所見所聞為他后來的戲劇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那么他離開法庭后跟隨朋友到索菲亞城結識了很多黑人朋友對他產(chǎn)生的影響更為重大。與他們的接觸堅定了富加德為黑人代言的決心。于是,在1958年8月,專門描寫南非貧民窟黑人悲慘境遇的劇本《沒有益處的星期五》(No-Good Friday,1958年首演,1974年發(fā)表)在當?shù)剡M行了首演。另一反映貧民窟和礦區(qū)妓女生活的劇本《儂果果》(Nongogo,1959年首演)在第二年也成功上演。由于這些作品明顯涉及了南非最為敏感的政治話題,富加德開始引起南非當局的高度警惕。然而首戰(zhàn)告捷的喜悅就像導火索一樣一下子點燃了富加德作為劇作家的巨大熱情,促使他更加堅定地踏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
從此,富加德筆耕不輟,迄今為止已創(chuàng)作三十多部戲劇、四部電影劇本、兩部小說、兩部自傳??v觀富加德已獲得的文學成就,他時至今日的創(chuàng)作根據(jù)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歷史演變可以大致分為種族隔離時期、過渡時期和后種族隔離時期三個時期。根據(jù)種族隔離政策在南非的實施情況,種族隔離時期指上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過渡時期大致指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而后種族隔離時期指從上世紀90年代初南非宣布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之后的時期。
一、種族隔離時期的創(chuàng)作
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富加德生長于斯的南非到處可見歇斯底里的種族隔離?!霸诩s翰內斯堡、開普敦等大城市到處可見現(xiàn)代化的城市外貌,可在城市管理上卻充斥著嚴酷的種族隔離的規(guī)則。占南非人口67.4%的非洲黑人過著喪失人類尊嚴的、極端屈辱的生活?!雹僭诔鞘械娜魏谓锹鋷缀醵寄苷业椒N族隔離的蹤影,尤其在公共場所,例如學校、銀行、郵局、車站、機場、公園等地方到處張貼著“僅供白人使用”(For Whites Only)的標語??傊?,種族隔離政策滲入到了南非的各個領域。富加德憤憤不平于南非黑人遭受的各種欺凌和壓迫。于是,在種族隔離時期里,富加德以筆代刀,直擊社會痼疾,將南非種族隔離制度下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種種社會問題剖露無遺,以此控訴這一殘酷的制度對人們心靈的腐蝕和扭曲。在此期間完成的作品中尤為突出的有《血結》(The Blood Knot,1961年首演,1963年發(fā)表,1987年的修訂版將英文題目改為:Blood Knot)、《希茲尉·班西死了》(Sizwe Bansi Is Dead,1972年首演)、《孤島》(The Island,1973年首演)、《救贖》(Tsotsi,1979)等。
在上述提及的作品中,相對來說,具有較重分量的是血結》和《孤島》,因為《血結》是第一部為富加德贏得國際聲譽的作品,同時也是作家在20世紀70年代初完成的“伊麗莎白港三部曲”(也稱為“家庭三部曲”)中最有名的作品,而《孤島》可謂其7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政治三部曲”(也稱為“陳述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劇本《血結》的主人公是兩個居住在伊麗莎白港貧民窟里同母異父的兄弟。哥哥莫里斯(Morris)皮膚較白,完全可以通過偽裝成功混入白人社會,而弟弟扎卡里亞赫(Zachariah)卻皮膚黝黑。兄弟倆相依為命,哥哥在家操持家務,弟弟在外當看門人。他們省吃儉用,夢想著能早日攢夠錢到鄉(xiāng)間買塊土地從此過上自由的生活。為了抑制住弟弟在女人身上亂花錢,莫里斯建議他找個筆友。扎卡里亞赫最后通過報紙廣告欄成功找了個女性筆友。然而隨著交往的加深,兄弟倆意外發(fā)現(xiàn)弟弟的筆友是個白人女孩,并得知女孩的哥哥是個白人警察。而此時,雙方都萌生了見面的強烈愿望。盡管理性的莫里斯不斷提醒弟弟見面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后果,心煩意亂的弟弟始終抵制不住他與白人女孩見面后有可能修成正果的遐想。無奈中,兄弟倆商量后決定由哥哥冒充弟弟去與白人女孩見面。為了約會,他們拿出所存積蓄買了套體面的衣服。而當莫里斯穿上新衣后,他的行為舉止也隨之變得跟白人似的。隱隱中,他還感覺自己似乎真的比黑皮膚的弟弟高出一等。哥哥的變化,弟弟看在眼里。在故事結尾處,兄弟倆被告知女孩取消了此次會面。雖然麻煩得以幸運避免,但由于哥哥對弟弟因膚色引起的偏見導致了他們再也回不到從前,由此開始了他們貌合神離的悲慘生活。通過該劇,富加德深刻揭露了種族隔離制度對人性的嚴重扭曲。
該劇在約翰內斯堡首演時,富加德不顧當局的禁令,啟用了黑人演員,而且熱烈歡迎黑人觀眾到場觀賞,這些舉動受到了廣大黑人群眾的極大鼓舞和肯定,但卻招致了南非當局對他的警惕和封殺,此后他的劇本無法進入正規(guī)劇院演出。1967年,對富加德極為欣賞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將《血結》拍成了電影,轟動一時。但由于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富加德招致了南非當局的全面封殺。他的護照被沒收(直到1971年才歸還于他),劇團被查封,作品嚴禁在國內發(fā)行和上演。②
《孤島》與《希茲尉·班西死了》一起,是富加德與他的黑人演員約翰·凱尼(John Kani,1943— )和溫斯頓·恩特紹納(Winston Ntshona,1941— )在深受波蘭實驗戲劇導演杰齊·格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1933-1999)的影響下開始新的戲劇形式探索的產(chǎn)物。③劇本主要講述了被關押在孤島上的兩名獄友白人約翰(John)(同演員真名)和黑人溫斯頓(Winston)(同演員真名)之間的故事。他們同住一間牢房,互相照顧,可謂難兄難弟。因為要參加即將到來的表演,他們每天在勞改結束后忙于排練希臘戲劇家索??死账梗⊿ophocles,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06年)的悲劇《安提戈涅》(Antigone),其中約翰扮演克瑞翁,溫斯頓扮演安提戈涅。而當溫斯頓穿上女裝時,他開始覺得男扮女裝很丟臉,為當初的決定后悔不已。此時,約翰得知了自己的刑期從原來的十年減為三年的好消息。聽到獄友即將刑滿出獄,溫斯頓剛開始醋意大發(fā),后來在約翰的不斷勸說下,溫斯頓最終得到釋懷并同意扮演安提戈涅。該劇被公認為是一部淚中帶笑的作品。在講述兩名囚犯如何排演希臘劇的背后,富加德著重刻畫了他們苦不堪言的監(jiān)獄生活。據(jù)說,上世紀60年代,曼德拉曾被關押在羅本島(Robben Island)長達二十七年,期間也曾在獄中出演過希臘劇《安提戈涅》。富加德寫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似乎是為了完成自己對偉人的致敬。
1973年,當代英國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1925— )在皇家宮廷劇院看完《孤島》的演出后,他擊節(jié)稱嘆道:“這是我在劇場中看到過的最偉大的想象和絕對真理的結合。”英國首演告捷后,《孤島》在1975年被搬上了百老匯的舞臺,獲得當年的托尼獎最佳演員獎,以及最佳劇本和最佳導演提名。
二、過渡時期的創(chuàng)作
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各國輿論的譴責和國內反抗運動的日益加劇,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慢慢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在社會趨勢即將發(fā)生大轉變之際,富加德的作品除了繼續(xù)展現(xiàn)南非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外,他還憑借自己敏銳的政治意識替黑人同胞們發(fā)出了準備好翻身做主人的吶喊。
此時期富加德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比較杰出的是《哈羅德少爺……和仆人們》(“Master Harold”……and the Boys,1982)和《我的孩子們!我的非洲!》(My Children! My Africa! 1989)。雖然前者為富加德贏得了很多的人氣,而其中最能體現(xiàn)上述提及的創(chuàng)作主題的當屬后者。
《我的孩子們!我的非洲!》是一部既振奮又悲情的作品。此劇由富加德根據(jù)1984年發(fā)生在南非當?shù)氐囊患鎸嵤录?chuàng)作而成。作品主要講述了黑人教師M先生(Mr.M)和他引以為豪的黑人學生泰米(Thami)之間的激烈沖突。M先生雖身為一名普通教師但心系人民大眾,在種族隔離形勢愈發(fā)嚴峻但可能即將出現(xiàn)逆轉的年代里,他不愿他的好學生泰米淪為一介凡庸之輩,因此極力鼓勵后者要立志高遠。M先生積極安排泰米與一所私立學校的白人女生伊莎貝爾(Isabel)搭檔參加全國英語文學競賽。若能奪冠,泰米就能獲得獎學金順利進入大學學習。然而迫于時局混亂,泰米不愿再深造,從而和老師產(chǎn)生了激烈沖突。雖然伊莎貝爾夾在當中極力調解,M先生和泰米還是各自作出了艱難的抉擇。劇末M先生那句深情的吶喊“我的孩子們!我的非洲!”以及他殉道者般的死亡,寄托了他對黑人后輩們的殷殷期望。從而,該劇生動地展露了一個我國魯迅先生般的悲情的黑人知識分子憂國憂民,追求真理的精神?!段业暮⒆觽?!我的非洲!》于1989年在約翰內斯堡首演成功后,二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地頻頻上演并獲得了一致認可。
三、后種族隔離時期的創(chuàng)作
1994年,以曼德拉高票當選南非總統(tǒng)作為標志,在南非延續(xù)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種族隔離制度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三年后即在1997年,南非永久憲法正式生效,標志著延續(xù)了300多年的種族隔離制度在法律上徹底終結。發(fā)展至今,南非黑人已經(jīng)全部掌握了政權。然而回望過去二十年左右南非的發(fā)展狀況,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后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經(jīng)濟似乎在迅速下滑,失業(yè)率卻在迅猛上升,大規(guī)模的暴力沖突時有發(fā)生,嚴重的種族隔閡依然存在……
作為一名真正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作家,富加德當然不會停止他對南非的繼續(xù)關注。可能有人會說,富加德的前期作品都立足于種族隔離時代的大背景創(chuàng)作而成,隨著后種族隔離時代的到來,他的寫作生涯是否應該宣告結束了呢?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富加德已有十多部新劇與觀眾亮相。他用實際行動漂亮地打消了人們心中的疑慮。正如杰克·巴貝拉(Jack Barbera)在他刊登在《民族周刊》(The Nation)上的短評中所提到的:“種族隔離制度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富加德可以退出戲劇的舞臺了。相反,新南非存在著新的問題,更多有關新南非的故事等著富加德用他音樂般的語言去書寫?!雹芨患拥伦约涸谂c杰夫·倫丁(Jeff Lunden)的訪談中也坦誠地說過:“我之前由衷地感到我可能會成為南非文學界第一個累贅的人,然而,新南非卻讓我大吃一驚,我竟然發(fā)現(xiàn)我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去書寫。而且此刻(后種族隔離時期)的故事可能比之前(種族隔離時期)的故事更有必要講述?!雹?/p>
在所有新時期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中,《山谷之歌》(The Valley Song)和《船長的老虎》(The Captain’s Tiger)是兩部較有名且較典型的自傳體戲劇。然而最能體現(xiàn)富加德對新南非深刻關注的作品可能要屬劇本《火車司機》(The Train Driver)了。
《火車司機》是富加德于2009至2010年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與贊恩·亨利(Zane Henry)的訪談中,富加德自己回憶說,該劇是根據(jù)一則關于南非一個單親黑人母親帶著三個孩子臥軌自殺的新聞創(chuàng)作而成的。⑥
劇本講述了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白人火車司機羅爾夫·維沙吉(Roelf Visagie)意外撞死了一名臥軌自殺的黑人婦女和她的孩子,自此因無法擺脫內心的夢魘而變得暴躁無比,導致他的家庭也處于支離破碎的邊緣。最后,他決心要找到這對母子的墳墓,并到墓前痛斥他們的自殺行為以此消除自己心中的苦楚。幾經(jīng)周折,他終于打聽到了很有可能的尸體埋葬地。然而到達墓地后,當羅爾夫·維沙吉立馬向黑人守墓人西蒙(Simon)詢問具體安葬點時,后者已對此事毫無印象。白人司機因為不達目的而拒絕離開墓地。
2010年,這部“貝克特式”的作品由富加德親自導演在開普敦富加德劇場拉開首演帷幕,之后連續(xù)匯演長達約一個月之久,后來在英美兩國演出時也受到了高度好評。作家本人對該劇的評價也頗高,認為它可以代表他所有作品的全部意義。富加德曾說:“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就是一切。它是我的真理與寬恕。我認為我的整個寫作生涯都融匯在《火車司機》里,因為它探討了我自己內在的盲目和愧疚,和作為一個白人在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全部的含義?!?/p>
縱觀迄今為止的創(chuàng)作,富加德的每一部作品深具政治或社會含義,因為正如其他戲劇大師一樣,富加德戲劇生涯不是開始于戲劇院校,而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時代。長期以來在故土的生活使他親眼目睹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過渡時期、后種族隔離時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帶給人們的重重苦難。于是他奮筆疾書,決心為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的南非大眾代言、吶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如醫(yī)生手里的手術刀,直接切入社會要害,剖開社會痼疾。如同中國的魯迅先生,富加德無疑是另一個積極投身全人類解放事業(yè)的戰(zhàn)士形象。
① 鄭家馨:《南非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頁。
② 張毅:《非洲英語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頁。
③ 李永彩:《南非文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9年版,第366頁。
④ Barbera, Jack. “Fugard’s Valley Song” . The Nation,1996(4):36.
⑤ Lunden, Jeff. “Athol Fugard Breaks Fences Around ‘The Painted Rocks At Revolver Creek’”. All Things Considered (NPR), 2015(5)11.
⑥ Fugard, Athol. “Appointment with Despair: Pages from a Writer's Notebook”. American Theatre,2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