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推介語
本組三篇論文旨在對英國當代作家艾瑪·卡蘿爾的代表作品《走鋼絲的小女孩》進行開拓性研究。這部作品內(nèi)容豐富、主題深刻、敘事巧妙,是一部十分難得的青少年成長小說。
劉艷和李明珠兩位同學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對該小說的主題和形式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討。劉艷同學從空間批評角度討論了主人公露易的空間轉換與自我認同、自我價值追尋之間的關系,立意深遠,角度新穎;李明珠同學將該小說與英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霧都孤兒》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比,這將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兩部成長小說的內(nèi)涵。另外,李明珠同學還單獨撰文探討了《走鋼絲的小女孩》中的女性主義,這種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的寫作思路和實踐值得肯定??傊?,三篇文章雖顯稚嫩卻各有特色,希望讀者能從中受益。
(王慶勇,博士,碩士生導師,天津理工大學教授)
摘 要:空間是小說場景和景觀的重要建構元素,是小說揭示主題、展現(xiàn)人物心理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之一。在小說中,空間往往承載著身份、權力等多種社會文化信息?!蹲咪摻z的小女孩》這部小說通過空間轉換的形式講述了小主人公露易坎坷的追夢歷程。露易通過兩個步驟即先“出走”,逃離家園空間,而后奔赴美國,追尋自我空間,實現(xiàn)了走鋼絲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夢想,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成功,最終“榮歸故里”,逐漸成熟,有所成長。
關鍵詞:空間轉換 《走鋼絲的小女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學術思想界興起了空間轉向的熱潮。以法國著名哲學家列斐伏爾和法國思想家??聻榇淼目臻g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關于空間的觀點,為空間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臻g批評這種基于文化地理學和文化研究等后現(xiàn)代理論逐漸發(fā)展而成的文學批評方法為文學批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艾瑪·卡蘿爾是當代英國文壇上嶄露頭角的小說家?!蹲咪摻z的小女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曾于2015年獲得卡內(nèi)基文學獎提名。這部小說采用空間轉換的手法講述了一位年僅十三歲的小女孩的艱難的追夢歷程。
一、“出走”——逃離被管束的家園空間
在故事開篇部分,露易身處喬普齊先生的馬戲團,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售票員,整日被困在售票處這一狹小的空間里?!拔沂燮钡牡胤胶苄?,幾乎轉不過身來?!蹦陜H十三歲的露易對這一空間十分不滿,尤其是在走鋼絲壓軸戲演員賈斯伯將要上場時,一向對走鋼絲情有獨鐘的她更是在這一狹小空間里焦躁不安?!敖裉焱砩衔腋怯X得這里小得受不了,我不停地跺著腳,恨不得趕緊完事好安心看演出。”在馬戲團里,馬戲篷里的舞臺屬于中心位置,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而售票處則處于容易讓人忽略的邊緣地位。通過露易對售票處這個邊緣空間的不滿,可以看出她心懷雄心壯志,對走鋼絲充滿熱情,不安于現(xiàn)狀,不甘心被困在一個狹小空間,不甘于只做個售票員。
接著,露易開始想辦法逃離售票處這一狹小而又不被關注的空間,努力爭取更大的空間。對露易來說,舞臺才是適合她的更大的空間。所以她想盡辦法去說服喬普齊先生給她機會上臺表演走鋼絲,而且為爭取踏上舞臺這一更大空間她私下苦練走鋼絲的技能。但是,她并沒有得到喬普齊先生的信任。即使在馬戲團急需走鋼絲演員的時候,喬普齊先生也不愿給露易上臺表演的機會。雖然有時候她也爭取到了舞臺上的一些小角色,比如和她的小狗一起表演“神狗偵探”這類小把戲、當凱蒂“飛刀”表演的活靶子,讓她短暫體驗到在大空間里的滿足感,但很快這些節(jié)目都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被叫停。她始終沒有得到機會在舞臺這一備受矚目的劇場空間里真正表現(xiàn)自己的技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此外,在齊普喬馬戲團里,露易處于喬普齊先生的管束之下,很多行動都受到限制。起初,喬普齊先生只讓露易待在狹小空間里做個售票員,而且禁止她接觸走鋼絲這項活動。所以當他得知露易偷練走鋼絲時大發(fā)雷霆。之后,在露易與飛刀演員凱蒂的演出砸場后,她知道她永遠都沒有機會登臺表演了,最終她決定出逃,逃離這個備受管束的空間。這是她第一次出逃,這回她逃到了鎮(zhèn)上。但在這次出逃后,喬普齊先生妥協(xié)了,給了她一次登臺表演走鋼絲的機會。但這次表演引來了一直對她圖謀不軌的陰暗紳士——威爾比拉福德先生。他是另外一家知名馬戲團的老板,他表面看起來很紳士,但內(nèi)心險惡,為了自己的名利根本不管演員的死活。他向露易展現(xiàn)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美國,那在露易看來是實現(xiàn)她走鋼絲夢想的絕佳之地。而此時,喬普齊先生再一次拒絕給露易表現(xiàn)的機會,又一次打擊了露易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她萬分沮喪,決定出走,奔赴美國。
作為一個孤兒,露易從小就生活在齊普喬先生的馬戲團,這里就是露易的家。奧維·洛夫格倫曾說:“家園(Home)是情感、溫暖、安全、和諧和舒適的代名詞。”家園是一個蘊含著豐富社會文化內(nèi)涵的空間。它理應是夢想的庇護所,是個體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而露易在自己的家園中只能被限制于狹小的空間內(nèi),充當一個無名小卒的角色,這讓她很不甘心,而且喬普齊先生頻頻限制她登臺表演走鋼絲,也讓她備受打擊。在她心里,走鋼絲是她的夢想,她不甘心繼續(xù)做個無名小卒,更不愿別人限制她對夢想的追尋。即使喬普齊先生對她的限制和管束是出于愛、出于對她的保護,但仍是對她尋夢的阻礙,所以她毅然決定出走??臻g批評家黛博拉·佩洛(Deborah Pellow)指出:“地方與身份在社會構成中緊密相連。家園通常屬于女性的空間領域,在這里她們獲得自我認同?!痹诩覉@這一空間里,露易并沒有實現(xiàn)自我存在的價值,沒有獲得自我認同,所以她決定出走,尋找另一空間實現(xiàn)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決不會再回去繼續(xù)當一個無名之輩。我想聽到人們的歡呼。我要出人頭地。”
二、奔赴美國——自我空間的追尋
空間批評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認為“意識”“個體存在”與空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空間并非空洞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痹诼兑仔睦?,美國不是一個平凡之地,而是“一個遙遠的夢幻之地”,她一直敬仰的走鋼絲大明星布隆丁就是在美國表演后一舉成名的。對露易來說,美國是實現(xiàn)夢想的絕佳之地,所以她勇敢地離家“出走”,奔赴夢寐以求的美國,開始自我空間的追尋。
然而,在美國,不諳世事的露易不幸中了陰暗紳士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的圈套,落入另外一種控制與約束之中。與喬普齊先生在家園中對露易出于愛和保護的管束不同,威爾比拉福德先生對露易的約束與控制是沒有人性的、赤裸裸的控制。面對陰險狡詐、為金錢利益不擇手段的威爾比拉福德先生,年僅十六歲的露易像一位女勇士一樣與其斗智斗勇,最終憑借自己的聰慧機智和無比的勇氣拆穿了道貌岸然的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的詭計,擺脫了他的控制,在歷經(jīng)種種磨難后,最終實現(xiàn)了自我,重新定義了成功的內(nèi)涵,對社會、對家庭和親情以及對個人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
在小說中,威爾比拉福德先生一出場就體現(xiàn)出一種威嚴的氣勢,幾乎所有人對他都是畢恭畢敬,從不敢反抗。喬普齊先生每次提到威爾比拉福德先生和他的馬戲團時總是充滿敬仰之情,齊普喬馬戲團的主持人尼德也恭敬地稱他為紳士。但在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陰險邪惡、又極度扭曲的心靈。他依仗自己有錢有勢任意壓榨和控制馬戲團里的演員。誰膽敢違背他的命令,就會遭到他無情的報復。他曾逼迫露易的媽媽背著只有四個月大的露易走鋼絲,遭到拒絕后,于是他把她送到了精神病院;他曾逼迫加布埃爾和他的兄弟阿爾伯特一起在鋼絲上挑戰(zhàn)高難度動作,結果使得阿爾伯特墜落身亡;他用鞭子抽打逃跑的加布埃爾,打得他遍體鱗傷……凡是違反他命令的人都受到他的懲罰。他也以同樣陰險毒辣的手段控制露易,逼迫她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并按照他的指示在走鋼絲時加入空翻這一高難度動作。然而露易對他的控制和威脅并不懼怕,她總是積極地想辦法與他對抗。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為防止她逃跑,把她鎖在房間里,監(jiān)視著她的一舉一動。對于種種監(jiān)禁與控制,勇敢的露易并沒有選擇坐以待斃,就像她所說的:“無論接下來發(fā)生什么,我都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這是我在夏普菲爾德的那天晚上學到的人生經(jīng)驗。逃跑不能解決問題,逃跑只不過是把問題往后推延了一段時間?!彼偸窃诜e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房間鎖上了,她就想辦法從窗子逃出去;威爾比拉福德先生切斷一切線索,阻止她去找媽媽,她就自己想辦法找證據(jù)、找線索;在最后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時,她鼓起勇氣當眾拆穿了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的丑惡行徑,使得他身敗名裂,夾著尾巴逃走了。
在美國,露易實現(xiàn)了自己走鋼絲的夢想,成功穿越了尼亞加拉大瀑布,一舉成名,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明星,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而且,在經(jīng)過重重困難以及與威爾比拉福德先生斗智斗勇之后,露易磨煉了自己的心智,逐漸成長起來,也對成功的內(nèi)涵有了新的領悟:她不再盲目崇拜鋼絲表演界大名鼎鼎的布隆丁,也不認同他為了成功將小女兒推上鋼絲的做法。在她看來以泯滅人性為代價而獲取的成功算不上是真正的成功。相比之前,對布隆丁的盲目崇拜和對成功的急切渴求,露易對成功之道的認識更具辯證性,也更加成熟。另外,在與威爾比拉福德先生的抗衡中,露易取得了勝利。她的獲勝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所彰顯的強大的女性力量。所以美國對露易來說,是一種實現(xiàn)自我認同的空間,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空間,是成長的空間。
通過對《走鋼絲的小女孩》所呈現(xiàn)的空間形式和小主人公露易坎坷的追夢歷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空間的轉換與露易的追夢之旅緊密相關。露易通過離家“出走”,逃離備受管束的家園空間,奔走美國追尋自我空間這兩個步驟成功轉變了自己的身份,從一個整日困于售票處的無名小卒轉變?yōu)閭涫懿毮康拇竺餍?,實現(xiàn)了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在小說中,作者艾瑪·卡蘿爾巧妙地利用了空間的表現(xiàn)的形式,通過將層層空間的轉換與主人公追夢歷程相結合的手法,使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增加了故事的生動性和思想性,使主題更加深刻鮮明。
參考文獻:
[1] Carroll, Emma. The Girl Who Walked on Air [M]. London: Faber amp;Faber Limited, 2014:240.
[2] Lofgren, Orvar. The Sweetness of Home: Class, Culture and Family Life in Sweden [C]∥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Locating Culture. Low, Setha M. and Denise Lawrence-Zuniga, ed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147.
[3] Pellow Deborah. The Architecture of female Seclusion in West Africa [C]∥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Locating Culture. Low, Setha M. and Denise Lawrence-Zuniga, ed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162.
作 者:劉 艷,天津理工大學2013級英美文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王慶勇,博士,碩士生導師,天津理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英美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