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代思想、經濟的發(fā)展,“年輕人要獨立思考”的呼聲也越發(fā)高漲了起來。起先是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再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接下來是改革開放。經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文化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批判性思維似乎從海外漸漸地輻射了全中國,以文化為媒介,言論自由緩慢而艱難地成長了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可喜的進步。但是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及其他一些原因,也衍生了由于文化營養(yǎng)不良而導致的病態(tài)批判——許多樂于批判的人對自己所批判的對象僅僅只是道聽途說。貧富不均、官場腐敗、缺少公平正義,他們抓住這些社會弊端,高舉普世旗幟,一遍又一遍地猛烈抨擊社會道德,政府機構,仿佛在趕一種時尚的潮流,在唾沫橫飛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至于怎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全不在其考量范圍之內了。
我們說“批判”,是“批”與“判”的結合,“批”是感性,“判”是理性。許多人,只為逞口舌之快,一味感性地“批”,卻不會理性地“判”,好似槍彈失了準星,賽車失了方向,導致批判一文不值,甚至使社會更加混亂。
我想,真正的“批判”應該是這樣的:“批”,是一種精神意識,是一種敢于說“why(為什么)”的勇氣。體現(xiàn)為敢質疑,敢提問。它基于對祖國對民主自由的強烈的愛,是一種由衷而發(fā)的真摯情感,而不是僅僅為了揭丑而揭丑,為了批評而批評。僅僅去“批”是不太容易產生效果的。只有有了“判”,“批”才顯得重要,“判”為“批”尋找目的與意義,尋找了落腳點與方向。
魯迅是雜文大師,他的批判鞭辟入里,飽含著沖破黑暗的渴望,那是基于對國家的無限熱忱與對人民民主的迫切追求。如今常有罵聲從網(wǎng)絡中涌出,網(wǎng)友們的罵聲只是聒噪。就像有些教師總是感嘆學生差,痛心疾首,可他既沒有分析為什么會差,也不說怎么改正。如此一來,除了搞壞自己的心情,惡化師生關系之外,還有什么作用。捫心自問,這樣的“批”,是真正想要改善現(xiàn)狀還是發(fā)泄怨氣?
所以說批判停留在表面是不夠的。不僅要指出問題,而且要提出有價值的改進方案,如此的批判才富有意義。
批判應是嚴肅的、深刻的。批判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如果我們把手段當目的,那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如果我們被某些有心人用這一手段忽悠得失去了自己的判斷,那是玷污了自己做人的尊嚴。
批判中思考,所宜深慎。
【作者系浙江省金華一中星河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