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二十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墒亲鳛椤霸娛贰钡亩旁姴⒉皇强陀^地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大部分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可是無處不浸透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兩篇杰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記行,有說理,有對于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沖突,有政治的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于將來的希望。
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zhàn)爭持不同的態(tài)度。他對于朝廷窮兵黷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后園山腳》;對于平息叛亂,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些詩譴責什么,歌頌什么,都很鮮明。然而“三吏”“三別”卻更為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沖突。杜甫在洛陽路上,看見橫暴的差吏把未成人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強征入伍。他替這些人提出控訴,對差吏給以譴責,但是一想到壯丁缺乏,而又大敵當前,便轉變了口氣,盡可能對被征調的人說幾句寬慰或鼓勵的話。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xiàn)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像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口的名篇。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業(yè)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
杜集里也有一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的感情也較為淡泊,比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如《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從詩題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當時的心境。這類詩當然不能和前邊論述的詩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對于微小生物的愛好。
杜甫也寫過一些懷念家屬、朋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懷念妻子的《月夜》,懷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寫的《月夜憶舍弟》,在許多懷念朋友的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
總的說來,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杜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于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仍有其教育意義。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1卷,有刪改)
讀后一思
讀了本文,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學過杜甫的哪些類型的詩,并探討其在詩歌內容和形式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