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文學名著進行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隨著新課改的施行,初中生對名著閱讀的質量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差距甚遠。由于諸多教師教學和學生自身的原因,造成大多數學生很少進行課外閱讀,對于課本中的名著作品閱讀也成了應付課堂。因此,研究分析初中文學名著閱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我修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69-02
一"文學名著的概念
《辭?!分袑τ凇拔膶W”的解釋是這樣的: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古今中外,文學作品被認為是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或文獻。在當代,“文學”專指通過語言來塑造形象和反映社會現狀的文字以期表達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文學是一門抽象藝術,或者可以稱它為語言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可以被稱作文學名著,文學名著要求文學作品必須是受大眾推崇的,意思就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且能夠歷久彌新的被人們傳送流傳下來的才能被稱為文學名著。綜上所述,文學名著指具備文學性的同時也具備審美特征且被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
二"初中語文文學名著的閱讀現狀
1.名著教學中教師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目的單一。一般來講,學校管理人員對文學名著閱讀的重要性沒有真正認識,學校的語文教學方案,也不會將閱讀文學名著體現到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方案中。教師對于教學目的認識比較單一,較少考慮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例如,語文教師講解《威尼斯商人》這篇文章時,教學目的僅限于文學常識、人物的語言特色、人物關系等,缺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體現的文學精神。
第二,教學內容片面。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傳達知識的總稱,我國當今的語文課程教學,教師較多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過于依賴教科書,教師教學易脫離原著宗旨,只注重書上已有的內容,不注重引導學生對于整篇文章的閱讀,造成初中生各種不良閱讀習慣的出現。多數會造成學生出現快餐式的名著閱讀形式,導致文學名著喪失其存在的意義,成為學生為應付考試或課堂的工具。
第三,教學觀念陳舊。教師的教學觀念指教師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整體把握和認識,體現了教師對課程教學本質的理解。據調查,許多語文教師教學形式僅限于對教科書上文章重復講解,缺乏創(chuàng)新式講解。面對不同學生不同時代,講解也都歸于千篇一律。個別教師自認為自己熟知課本內容,無需充分備課,因此影響了語文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出現課堂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師思路混亂的狀況。
第四,教學方法古板。素質教育講究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具體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初中語文老師的主要教課方式為個人講授,教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教師的角色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部分教師采用媒體教學法,將教學內容通過大屏幕放映形式傳達給學生,達不到輔助教學效果的同時還沒能把課堂交給學生。課程討論的方式極少出現,長期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使初中生產生厭學情緒,抵觸閱讀。
2.名著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
第一,對閱讀缺乏興趣。初中生對讀書興趣較低,有幾點原因:(1)數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諸多的大眾傳媒取代了傳統(tǒng)閱讀方式,網絡游戲成為部分初中生的主要追求。即使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展現給初中生,也達不到文學名著閱讀的效果,無法填充學生的精神世界。(2)各式各樣的書籍不斷泛濫,給初中生造成閱讀障礙,無從下手??吹酱罅康臅?,勢必會出現厭惡心理和逆反情緒。
第二,閱讀量較少。教師單一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學習的片面性,學生的閱讀主要集中于課本閱讀。而且學生只有在教師硬性要求下才會進行閱讀記憶,閱讀效果差強人意。加之大量培訓機構占據初中生業(yè)余時間,導致初中生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文學名著閱讀,阻礙了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思索和消化。
第三,不善于思索。據調查,大多數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閱讀障礙,諸多學生對名著的語句和段落不理解,針對這種情況多數學生選擇跳過或者自己聯(lián)想,從而造成學生理解文學名著時出現障礙。所以初中生局限于閱讀障礙的限制,沒有真正做到文學作品的閱讀,更不能進行深入思考,無法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想品德。
三"初中語文文學名著教學的建議
1.針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第一,深化教學目的。教師在設置教學目的的時候,需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文學作品進行細化深入的研究,設置全面的教學目標。針對文化知識層面主要傳授學生三個主要教學目標:(1)與文本相關的文學知識;(2)文中出現的疑難字詞句理解;(3)總結文本的主要情節(jié)。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理解程度,同時提高了學生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加深文本內容理解程度。首先教師應提高自我的文本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對文章的細化閱讀和認真思考,更加透徹地領悟文學作品的主旨思想,更透徹地給學生講授文本中心思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初中語文課本大多是節(jié)選名著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如果學生不進行整篇文本的閱讀,很難理解文學作品的主要精神,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熟悉。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對文本的理解受到多方面影響,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和精神表達。
第三,轉變教學觀念。指導思想決定教學效果,教師為提升文學名著教學,需以轉變自我的文學認識為前提。教師要了解文學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拋棄傳統(tǒng)古板的教學理念,使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教師轉變教學思想的第一步應從突破教科書的框架出發(fā),明確自我對文學名著的認知,通讀文學作品,對文學作品不斷研究加深對其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素質教育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方式單一的教學法,教師應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方式找到適合語文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方法。素質教育講究的是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性,旨在著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具有引導學生思考的創(chuàng)新手段,通過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同時對學生施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以達到提高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2.針對學生學習問題的建議
第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語文教師為提高學生的文學名著閱讀能力,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1)準備不同類型的課堂導言;(2)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3)開發(fā)學生的課外活動;(4)設計多樣的閱讀指導方式。例如,教授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讀方式,品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審美能力,學生通過品讀能夠體會文章中重點詞句的應用,從而達到陶冶自我情操的目的。
第二,增加閱讀數量。社會環(huán)境影響了學生對文學著作的閱讀數量,閱讀數量對于學生人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要求教師從下面幾點出發(fā):首先,教師可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寒暑假閱讀課本中提到的文學作品通文,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其次,教師應舉行班級小型閱讀比賽,競爭給學生增加閱讀動力和積極性,促進學生閱讀量的完成。
第三,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的養(yǎng)成是極其重要的,死讀書和讀死書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支持的閱讀方式。發(fā)散性思維要求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己的觀點,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與文章相關的觀點,短時間內促進學生思維速度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當學生讀書遇到瓶頸時,教師應適當點撥,培養(yǎng)學生另辟蹊徑的思考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對知識的擴展同時鍛煉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
四"結論
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思考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語文課堂作為初中生對文學作品理解的主要渠道,教師應采用多種有效方式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和指導,最終提升學生從文學角度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夏春.淺談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
[2]杜麗娜.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有效途徑初探[J].學周刊,2012(16)
[3]曲陽.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不可“小覷”[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4]李佩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及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3(5)
[5]張海彥、周正梅.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9):50~52
[6]顏丹.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問題探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24~1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