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文不加(添字)點(刪字)”的說法,見漢末禰衡作《鸚鵡賦》的序。且不管這是不是吹牛;至少就理論說,把所思照樣寫下來,成為妙文的可能總是有的。但是顯然,這要有條件,條件是思路清晰、細致到成為所謂“腹稿”。這容易嗎?
應(yīng)該說不容易。因為要在學識積累和寫作經(jīng)驗方面有深厚的底子,又要碰巧是寫某一并不復(fù)雜的內(nèi)容,其時心緒還特別清澈。這樣多方面的條件一時完全具備,機會不多;即使具備了,我們也要承認,所寫比所思(如果有辦法衡量)常常會妥善一些,或者經(jīng)過修改,可以更妥善一些。這是不容易一致的一面。還有另一面,是要把一致看作理想、目標、心向往之,以求接近一致。怎么能夠這樣?辦法是在鍛煉思路方面多下功夫,即多思,多練,使它的流動蹤跡接近于文。這樣,提筆作文就成為,思路在腦子里迤邐前進,筆隨著在紙上一行一行前進,到適當?shù)牡胤剑悸吩谶@個題目(有時也可以沒有成文的題目)上停往,筆隨著寫了結(jié)尾,文章完成。這是作文的純熟境界,或說思路的完美境界,雖然難,我們總當知道有此一境,只要努力,并非絕對不能達到。
自然,理想終歸是理想,我們總不能忘記現(xiàn)實。所寫不能與所思完全一致,有原因。這主要是三種:一是人的心理活動永遠不會靜止,因而思路不能不隨著時間變。二是思路與字面相比,總是思路粗得多,字面細得多。三是思路是設(shè)想,其中不免或多或少地摻雜些想象的成分,到過渡到紙上,成為可讀之文,有些不切實際的想象成分就必須放棄,或脫胎換骨。要放棄,要變換,是因為:(1)意念在思路中是比較模糊的,化為文字,模糊的變?yōu)槊骼蚀_定的,原來不妥當?shù)某煞志腿菀罪@露,被察覺。(2)思路變?yōu)槲淖郑昂蟮倪B貫,部分和部分間的照應(yīng),如果有欠缺、不妥,就容易顯露,被察覺。這樣察覺了,當然要改,因而就不能一致。
這類改動,我們說是字面發(fā)揮對思路的審核作用,可以。但字面是筆隨著思路的流動寫到紙上的,所以溯本求源,應(yīng)該說靠后的思路對靠前的思路發(fā)揮審核作用。審核,合用的,通過;不合用的,不能通過,因而要改,也就是不得不安于不一致。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要如何對待呢?很明顯,如果靠前的思路能夠天衣無縫,不勞靠后的思路審核,或者經(jīng)過審核,證明確是天衣無縫,那就至少有兩種好處。一種是,作文就可以思路前行,筆下緊跟,一揮而就,文不加點,就是說,可以少費周折,速度快。一種是,行云流水的風格可以表現(xiàn)得更明顯,也就是能夠造詣更高。這是一面。
還有另一面,是要在眼望天際的同時,不忘腳踏實地,就是說,要安于不一致,盡力用靠后的思路校正靠前的思路。這種校正的努力很有好處,舉其大者如:(1)正在寫的文章可以漸近于妥善,也就是滿足作文的眼前的要求。(2)可以積累經(jīng)驗,使未來的作文、靠前的思路漸近于妥善,也就是滿足作文的高遠的要求。
這樣眼望天際,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終有一日,筆鋒會以行云流水的步伐,走到文不加點的境界吧?或者謙退一些,只求能夠逐漸接近也好。
(選自《作文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