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剛學(xué)成歸國的小青年聊天,他說在國外的時候,和小伙伴一起“粉”了一首歌,叫《不變的信仰》。小青年說,海外學(xué)習(xí)生活辛苦孤獨,特別需要精神上的振奮與共鳴。大家覺得這首歌旋律輕快,歌詞樸實,便傳唱了起來。臨了,他重重地補充了一句:“信仰如果缺失,人生就會迷失,我們這些海外學(xué)子,感觸太深了?!?/p>
信仰如果缺失,人生就會迷失。這句話,說得真好。
信仰,對當(dāng)下不少青年來說,是個有些“高大上”的詞,有人說它太高,有人說它太老,它被置于高臺之上,被留在書本里邊,人們敬而遠之,遠而忘之。信仰,變得陌生。
也有一些青年說,生活就是午后的陽光,小清新,輕松愜意,很美好;何必那么苦那么累那么偉大,我的生命里承受不了那么多沉重。信仰,變得輕飄。
更多青年說,票子、房子、車子就是信仰的“三位一體”。走終南徑、攀青云梯,名利纏身、一路狂奔。得意時,一日看盡長安花;失意時,秋天漠漠向黃昏。信仰,變得現(xiàn)實。
有人辯解,社會“病”了,干嗎讓青年吃“藥”?的確,功利化之風(fēng)勁吹,浮躁氣息蔓延,傳統(tǒng)意義上的理想與崇高,不得不面對世俗蜂擁而至的解構(gòu)和侵襲。況且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多元與快速是兩大關(guān)鍵詞。多元,意味著價值取向活躍多變;快速,意味著思想觀念更新加速。于是,人們在“快”與“活”中遠離了初心,淡忘了信仰。
代際更替,時光疾行。時代之快,難免讓人茫然無措,又怎可一味苛責(zé)青年?但“普遍存在”不能成為青年逃避信仰的借口。作為社會中最有朝氣、生氣的群體,青年應(yīng)該有引領(lǐng)風(fēng)尚的擔(dān)當(dāng)。
“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睆狞S花崗七十二烈士浴血,到五四火炬高高擎起,再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歷史每前進一步,都有來自青年的力量,很多時候,他們還是無可辯駁的主角。他們高擎起信仰的旗幟,成為整個民族的開路先鋒。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當(dāng)代青年不再面臨血與火的直接考驗,卻面對著更多物質(zhì)上的誘惑、精神上的迷宮。越是這時候,越需要將信仰扛在肩上,讓它定位自己的精神坐標,指引人生的行進方向,在新的時代鑄就屬于自己的榮光。
(選自《人民日報》2014年5月27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