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鋼琴家》是由波蘭作曲家,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由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于2002年導演上映的一部影片,片中將肖邦音樂中的情懷與電影劇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講述了一位猶太鋼琴家在二戰(zhàn)期間艱難求生的故事,本文以肖邦的音樂與電影的內容走向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簡析肖邦鋼琴曲在該部電影作品中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鋼琴家;肖邦鋼琴曲;電影音樂
一、關于電影《鋼琴家》
(一)電影概述
電影《鋼琴家》于2002年上映,講述了二戰(zhàn)期間,一位波蘭猶太裔鋼琴家在白色恐懼下如何艱難求生的故事。
主人公瓦拉迪斯勞是一位猶太天才作曲家,鋼琴家,在納粹占領之際,他無法幸免的整日生活在死亡的威脅之下,親人離散,四處躲藏。他在華沙的猶太區(qū)里,忍受著饑餓與羞辱的雙重折磨,他放棄他所熱愛的一切得以頑強的活下來。期間他通過朋友的幫助,從猶太區(qū)逃出,被藏身在城市中,忍受著饑餓與孤獨,目睹著無數同胞被殘忍殺害,為了不被發(fā)現甚至于不敢將所藏身房間內的鋼琴彈出聲音。最后他為了躲避納粹地毯式的搜索,躲進一所被廢棄的房子,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被一位納粹軍官發(fā)現,并被要求彈奏一首鋼琴曲,卻意外的感動了這位納粹軍官,得以受到其幫助,逃過死亡,最終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此片一經上映,就奪得了當年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三項大獎,以及第五十五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等各類獎項,影片的成功除了因為成功還原了那個恐怖歲月外,其影片當中對于鋼琴音樂的運用也是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的關鍵。影片中所運用的鋼琴曲,出現的恰到好處,對于電影劇情的推動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也讓人不得不佩服導演對于片中音樂的絕妙選擇。
(二)片中所用到的插曲
導演波蘭斯基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帶入影片,客觀的再現了歷史, 剖析了在特殊環(huán)境之下不同的人性。整部影片除了著重使用了肖邦的其中三首鋼琴作品外,幾乎沒有音樂作為影片的背景,使整部片子更為顯得死寂與殘忍,讓觀者更能感同身受。
之所以幾乎全部使用了肖邦的作品作為影片中的音樂,是因為,肖邦既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鋼琴家以及作曲家,也是一位波蘭人,與導演波蘭斯基一樣,肖邦也深愛著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他的故鄉(xiāng)華沙也曾經遭遇了外族的侵略。片中重點引用的三首作品:《升c小調夜曲》《g小調第一敘事曲》《大波羅涅茲舞曲》都創(chuàng)作于1830年—1833年,創(chuàng)作當時也正逢歐洲民族斗爭高漲的時期,導演選擇這三首創(chuàng)作于特定年代的作品來表現特定年代的故事,使肖邦的音樂情感跟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達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音樂與電影的藝術性結合
電影《鋼琴家》一開篇,導演以黑白紀錄片作為影片的引入,展現了災難降臨前人們的悠閑生活,隨即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隨著影片的開始響起,畫面也由黑白轉為彩色。該曲是1830年肖邦離開華沙去往巴黎前所創(chuàng)作的,感情細膩,平靜,且略帶傷感與傾訴。電影將其用于該處,既表現出來此時人們生活的平靜,也是像人們暗示著一些不安定因素的到來。此時電影由遠景逐漸拉到室內,一架鋼琴前主人公陶醉的彈奏著樂曲,此時的主人公儼然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演奏家,衣著考究,氣質高貴,琴藝嫻熟。突然德軍的炮火打破了這份悠閑的寧靜,電影也從此刻開始逐漸走向灰暗
影片中另一首《g小調第一敘事曲》算是劇情的一個轉折點。華沙陷落,德國軍隊開始大量的屠殺猶太人,這使得從猶太區(qū)逃出來的主人公不得不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最終在一座廢棄的屋內,我們的鋼琴家,饑餓難耐,在尋找食物之時,被一位德國軍官發(fā)現,此時的他已經絕望所以坦然的告知了其真實身份。意外的是德國軍官竟要求他為自己彈奏一首。時隔數年再次觸碰到鋼琴,此時的主人公帶著悲憤與絕望,彈奏了這首《g小調敘事曲》,卻意外的打動了這位德國軍官,并在其的幫助下得以偷生至獲得自由。在此處導演選擇該曲也是別有深意。這首《g小調敘事曲》是肖邦受到波蘭革命詩人米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影響創(chuàng)作完成的。該詩是一篇愛國主義史詩,講述了十四世紀立陶宛反抗日耳曼十字軍騎士的故事,而這首鋼琴曲,起初曲調舒緩凝重,進而不和諧和聲的加入如同美夢驚醒,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不安以及對于形勢的憤怒跟反抗。此時主人公將該曲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現出對敵方的抗爭與吶喊,表達了對于受到的迫害的憤怒與抗議。隨著鏡頭的切換,窗外的月光映射在鋼琴家的身上,此時他依舊衣履濫衫,但挺直的腰板跟他全情投入的演奏,又再一次的將電影開篇時那位高貴不屈的天才鋼琴家呈現在了眾人面前,將音樂的沖擊力跟劇情的震撼力完美結合在了一起,使之后軍官的動容與幫助更加的合理化。
在影片結尾的部分,戰(zhàn)爭已經結束,人們的生活正在逐漸趨于平靜,主人公在電臺奏起了電影開篇時的那首《升c小調夜曲》,而此時再聽到這首鋼琴曲,除了初聽時的那份平靜與細膩,還帶著一絲劫后余生的心有余悸,以及些許傷感。此時影片自然過渡到音樂會的現場,富麗堂皇的音樂廳,宏大的交響樂隊,穿著得體重新振作的主人公鋼琴家坐在舞臺前方與樂隊合奏出一首由肖邦作曲的《大波羅涅茲舞曲》,在安靜平穩(wěn)的行板中,低聲部連綿的琶音奏出了贊歌般的旋律,強烈的節(jié)奏感,跟歡快昂揚的音樂情緒,完美的表達出了心中永不磨滅的抗爭熱情,以及對于自由和平的謳歌。
三、結語
電影《鋼琴家》是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部用心之作,我們很容易從該片的表現手法,以及其對于音樂等細節(jié)的運用,看出這位波蘭籍導演對于這部作品的情懷,影片中少有的音樂,在導演巧妙的運用下,支撐起了這部名為鋼琴家的影片。影片中的故事使得肖邦的鋼琴曲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伴隨著音樂留給了我們對于戰(zhàn)爭的感悟。
作者簡介:李燕,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