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潔
摘 要:近些年來,中學語文教育問題一直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大熱點,語文難教、難學、難考、難提高的嚴峻現(xiàn)實是目前制約語文教學的基本因素,尤其是語文教育的泛政治化和語文教育的標準化更是制約語文教育的兩大弊端。因此,語文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革,即對語文學科的性質進行再認識,改革陳舊的教學方法和單一的教學手段,改革語文課程、教材和考試方法,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以語文教育的現(xiàn)代化帶動整個教育的現(xiàn)代化。
關鍵詞:語文教育;問題;對策
《北京文學》1997年第11期在“世紀觀察”欄目中,分別發(fā)表了學生家長、中學語文教師和研究學者撰寫的三篇文章,對當今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弊端發(fā)出了痛心疾首的扼腕之嘆?!段乃噲蟆吩诰C述《北京文學》這三篇文章時,加上了“學生的桎梏、語文的扭曲、文學的悲哀”的赫然標題。之后,《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不僅僅是語文》、《誤盡蒼生》等文章,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也制作了專題節(jié)目, 《人民教育》、《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也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對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至此,中小學語文教學從教育的幕后走到了社會的前臺,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大熱點。各階層人士都以巨大的熱情和深切的憂思參與或關注著這場關于新世紀中學語文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前景的大討論,可以說,這是深刻反省語文教育積弊、拓展語文教育改革新思路的歷史契機。
一、我國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師越來越難教
“語文教師太難當” ,這是不少教師的呼聲。難在哪里? 是難在無定標。從整體上來說,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是不夠明確的,至少沒有數(shù)理化等學科的目標明確。分解到各年段、年級、學期、單元以至每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都似乎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捉摸,早在嬰幼兒時期學生就開始了語文中聽和說的學習,等到上了中小學又開始了讀和寫,在這種情況下確定一些具體的目標,特別是每一節(jié)課的目標就顯得比較含糊。二是難在無章法。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也有它的規(guī)律性,但這個規(guī)律性似乎至今還未找到。許多語文教育家在苦苦地摸索中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始終沒有哪一種辦法能夠在較大的范圍內得到普遍推廣,改革也是零碎的、局部的、微觀的小敲小打,尚未形成高屋建瓴的大家氣派,多少年來不變的舊有模式基本上還一統(tǒng)著語文教壇。
2.學生越來越難學
調查表明,一般學生都以學語文為畏途,無興趣,見效慢,勞而少功。即便是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基本上說不出學習語文的成功之道,成績較差者就更不用說了。學生普遍反映,語文課上收獲甚微,老師講得好,飽飽耳福而已,教師教學水平平庸的,等于未聽,上語文課不負責任的,則幾乎是浪費時間,對語文可說是索然無味,毫無興趣。少上兩節(jié)、一個星期乃至一兩個月的課,也不見得就能拉下多遠的距離,下再大的功夫,成績也未必理想。總之,學生反映把語文學好太難,學語文難理出頭緒,學語文難有大的進展。
二、我國語文學科特點分析
首先,語文學科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僅“語文”這一概念, 就爭論了幾十年。究竟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 ,或是“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字” ,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難成定論。由于這個概念本身的不確定性,也就給語文學科的內容和范圍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學科的對象不確定,學科的學習、教學乃至考核當然也就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實際情形也確實如此,語文實在是包羅萬象的,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大至治國安邦,小至一顰一笑,古今中外,萬事萬物,幾乎都可以是語文科的學習、研究乃至考試的對象。一首唐詩,小學生可以學,中學生可以學,大學生仍然可以學。這樣,語文當然也就難教難學難考了。教與學可以說是無止境的。師生一門心思都用在應付考試上, 欲速不達,煮夾生飯的情況就勢所難免,語文的學和教就愈顯得難乎其難。
三、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措施
縱觀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歷史,改革一直在力克漠視漢語個性特色、背棄學科本體的不良傾向中進展著。展望未來世界, 21世紀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主流將是東方人文精神與西方科學理性的大融合,在此背景下,繼續(xù)推進語文教育改革向縱深發(fā)展,葆有漢語文教育富于活力的傳統(tǒng)基因,汲取西方語言的科學理性精神,以最終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將成為必然選擇。第一,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再認識。這是實施語文教育改革的起點。經(jīng)過近20年來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反復爭鳴、討論和研究,可以比較清晰地達成如下共識: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諸特征的和諧統(tǒng)一。首先是工具性。無論是拼音文字還是象形文字,語言首先是思維的載體,是人類接受和輸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不同語種的語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過優(yōu)秀文本的閱讀、欣賞和學習, 培養(yǎng)學生對該語種的感悟、內化和外化、運用的綜合能力,即包括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漢語文教育亦當如此。
我們必須高度強調,漢語文是中華民族的母語,作為母語教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級的目標。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固芳所說: “國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讀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容問題。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新的歷史時期,力主“工具論” ,呼喚回歸語文本體,這是語文教育史上的糾偏和進步,但面對如今語文應試教育深深陷入機械化、技術化泥潭時,繼續(xù)持“純工具論”者,無疑有保守之嫌了。 由于語文課的基本教學內容是文學作品及準文學作品,而文學即是人學,即反映了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廣闊性、豐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個性、氣質、心理品質等在內的精神世界,故語文教育由此內容所決定,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為內核。
參考文獻:
[1]閻立欽.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J ]. 教育研究, 1999, ( 1) .
[2]田本娜. 小學語文分析、綜合教學法比較[ J ] . 天津教育,1996, ( 8) .
[3]劉國正. 提倡科學態(tài)度,反對危言聳聽[N ]. 光明日報, 1998-04-29.
[4]莊文中. 1949年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fā)展軌跡[ J ]. 語文學習, 1996, ( 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