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 ,張玉燕 ,陳丕華
(1.山東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建國以來,山東省興建了許多水庫,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經多年運行,水庫老化失修嚴重,許多水庫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急需除險加固。其中壩體加高培厚就是除險加固的一種常見方案。但有的施工單位為了省時省力,在新老壩體結合方面往往是采用直接搭接式以及其他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施工方法,這樣給水庫以后的安全運行埋下了重大隱患。因此,本文通過模型試驗研究不同搭接方式新老壩體結合面滑移規(guī)律來驗證正確搭接方式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通過搜集大量的資料得知,由于填土彈性模量很小,很難根據(jù)彈性模量相似找到替代的材料,所以在堤壩模型試驗中,往往采用原狀土進行試驗,在本模型試驗中,使用實體工程所用的回填料,則重度相似常數(shù)Cγ=1;取幾何相似常數(shù)CL=10;由平衡方程 CγCL/Cσ=1 推出應力相似比尺Cδ=10;由幾何方程 CLCγ/Cδ=1 推出位移相似比尺Cδ=10;按照幾何相似。壩體加寬示意圖見圖1。
制作步驟:1)基底處理;2)壩體壓實;3)老壩體的制作;4)新舊壩結合方式的制作;5)位移監(jiān)測點的埋設;6)加高拓寬新壩體;7)壩體浸潤線的形成 (在壩前預留鋼筋網骨架作為進水通道,并保持一定高度水位,使壩體內部形成浸潤線);8)分析壩體裂縫分布情況,觀測壩體沉陷及側向位移,進行試驗現(xiàn)象分析。
圖1 壩體加寬示意圖
為了確定壩體壓實控制標準,取砂壤土進行了擊實試驗,由擊實試驗測得土體的最優(yōu)含水量為14%,最大干密度為1.762g/cm3。
如圖2所示,新壩拓寬增高后,在蓄水初期,首先出現(xiàn)壩腳失穩(wěn)。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縫逐漸向壩坡中部擴展,現(xiàn)場量測裂縫寬度約3mm,而且壩頂也出現(xiàn)了橫向裂紋。
由圖2可知,壩體拓寬增高后,水庫水位抬高,造成壩體內部浸潤線抬高,強度發(fā)生衰減。同時,壩體增高引起地基沉陷增大,發(fā)生不均勻沉降,兩者均會造成坡面裂縫的出現(xiàn)及擴展,以致出現(xiàn)壩頂裂縫,壩坡有側向滑移的趨勢。
圖2 直接搭接式壩體拓寬變形及裂紋擴展圖
在新老壩體結合處不同位置放置鋼塊,并在鋼化玻璃外用紅色記號筆標記,用于觀測壩體沉降及側向位移。通過觀測新老壩體的結合面及壩坡表面沉陷圖,可知隨著壩前蓄水,壩后坡逐漸發(fā)生不均勻沉降,其沉陷規(guī)律為壩坡上部沉陷大、下部沉陷小,整體呈拋物線分布規(guī)律。同時,分析壩體位移監(jiān)測點的變化規(guī)律,可知新壩體明顯發(fā)生下沉和側向滑移,而老壩體則主要發(fā)生下沉趨勢,且下沉量明顯小于新壩體。
圖3 臺階式壩體拓寬變形及裂紋擴展圖(最終狀態(tài))
如圖3所示,設置臺階后,壩體仍然會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變形及裂縫,但相比較直接搭接式,裂縫寬度及變形量明顯減小。
采用臺階式搭接方式,沉陷量較直接搭接式稍小,而側向位移量則明顯減小,這是由于采用臺階式搭接方式時,新舊壩體結合面壓實度能夠得以保證,壓實質量較高,所以新壩體側向滑移的趨勢得以明顯消減。而總沉陷量也會減小是由于老壩體壓實度也得以提高,故將部分施工后沉降轉化為施工期沉降,所以施工后總沉降量降低,對于保證壩體安全有利。
本縮尺模型試驗是以太行堤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為依托,試驗取土為該實體工程所用土料,太行堤水庫大壩加固采用壩體加高培厚方案,新老壩體搭接方式為臺階式搭接,該工程已于2011年完工,圍壩增高后的運行情況受到了運行管理單位的高度重視,在此運行過程中未見裂縫等異常不良現(xiàn)象,并且發(fā)揮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得到了管理運行單位的充分認可。
為了驗證新老壩體搭接方式理論成果的可靠性,設計制作了壩體拓寬增高新舊壩結合方式的縮尺模型試驗。采用直接搭接方式進行拓寬時,由于接觸面位置碾壓質量較難保證,受壩前蓄水的影響,自重作用下造成新壩體沉陷及側向滑移量較大,壩體多處位置出現(xiàn)裂縫。采用開挖臺階進行搭接時,由于可較好地保證接觸面位置的碾壓質量,故該搭接方式可較好的控制工后沉降及側向位移量,對于保證壩體安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