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遠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感。郭沫若同志說過:“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對語言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語感的培養(yǎng),在兒童時代十分重要?!币虼私虒W中教師應把語感培養(yǎng)放在語言訓練的首要位置。結合教學實踐,我談一下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一些做法。
一、創(chuàng)設激情,培養(yǎng)語感
學生們有著純真的心靈,只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少,對事物認識較粗淺,對于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難以深入體會。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兒童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感知文章內容,并受到感染。如《數星星的孩子》一文中,第一段就寫得很美:“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落在碧玉盤里。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苯虒W時,我先出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了解星空,激發(fā)學生探索星空的興趣。接著讓學生說說由這些星空圖想到了什么?再讓他們朗讀,體會課文中“把星星看作是珍珠”“把星空看作是碧玉盤”的妙處。又如《再見了,親人》一文,語言樸實無華而感情真摯強烈,是一篇飽含深情的好文章。由于文章所寫的是發(fā)生在五十年代初期的事,對于在和平環(huán)境中成長的小學生來說,文中的有些內容他們感受不夠深刻,不易在感情上形成非常強烈的共鳴。為此,我在課前做了一些精心的準備。先是讓同學們自行去搜集一些關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資料,接著組織大家觀看歷史題材電影《上甘嶺》,然后舉辦了“抗美援朝英雄故事會”?!澳サ恫徽`砍柴工”,課前的這些準備工作為同學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知識準備和情感鋪墊,為課文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課上,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朗讀非常投入,讀出了真情。在頭三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扮演志愿軍叔叔深情追述: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媽媽、大嫂挖野菜失去雙腿。件件往事,濃濃真情,同學們有了自己的深刻體會。在最后三個自然段的朗讀中,我采用分角色扮演對讀的形式。在濃厚的課堂氣氛和仿真的情境中,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場景躍然紙上?!霸僖娏?,親人!”表達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當學生駕馭聯想的駿馬馳騁縱橫的時候,心中的愛憎就不可抑制地迸發(fā)出發(fā),語感自然就得到培養(yǎng)。
二、品詞析句,精確語感
語感是學生自己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是學生“感”的結晶,而非教師講的產品。語感不是教師分析出來的,而是學生靠言語實踐形成的。朗讀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章重點語句采取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品味和體驗文章蘊含的感情,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點撥學生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字詞句上去揣摩和比較,品味作者的用心所在。如教學《我家的貓》一課時,學生只體會到滿月小貓的可愛,而對第一部分寫貓的性格古怪所表達的作者情感則不大理解,這時,教師就要抓住關鍵字詞進行比較:(1)“它會找個地方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把句中的“睡大覺”改成“睡懶覺”好不好?(2)在稿紙上“踩幾朵小梅花”改成“踩幾個小黑團”行嗎?學生這樣比較,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帶著喜歡之情描寫貓的。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文詞典,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一句也不放過,把它的滋味辨別出來。”我們教學時必須啟發(fā)學生抓住關鍵,挖掘出文章內在的表現力,使學生對所學的字詞句獲得一個精確感知。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女孩坐在那兒,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這句話描寫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因饑寒交迫而死的畫面,其中的“捏”字充分體現了小女孩對溫暖、光明和疼愛的強烈渴望。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說說這個詞可以換成其它什么詞,如“拿”抓”“握”等,分別換上這些詞仔細讀一讀,想一想,認真體會并領悟,看看哪個字更好。通過認真分析和對比朗讀,同學們感悟到“捏”比“拿”“抓”“握”用得都好。其一,這樣寫符合生活實際。小女孩是在“光明”中“飛”走的,當時這把火柴不可能在手中“抓”和“握”,而“拿”字不如“捏”字形象。其二,小女孩點燃了整把火柴,在這強烈的火光中見到了親愛的奶奶,可這是小女孩所剩的最后一把火柴了,如果火柴一滅,奶奶就會像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樣消失。小女孩多想把奶奶留住啊,所以她要使勁兒地“捏”緊火柴。這“捏”的動作,表現了小女孩對奶奶的愛,同時也是渴望得到奶奶愛撫的感情流露,進一步體現了文章的中心。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也使他們的語感更為精確。教學中,教師如果常常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導讀和分析,對于增強學生語感,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將是大有裨益的。
三、讀思結合,升華語感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去想象課文描繪的情境,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效手段。如《再見了,親人》一文教學時,為了深化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結課時,我再次引導學生讀文思考: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會對志愿軍講話嗎?朝鮮人民可能會說些什么?你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要求學生邊讀邊議展開討論。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的說:“你們?yōu)榱藥椭覀兇驍∶绹致哉叱粤硕嗌倏?,多少人流血犧牲,中國人民對朝鮮人民的情誼真是比山高比海深?!边@樣啟發(fā)思維,喚起了學生的想象,在學生心中生成了內心視像,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真正感到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四、聯系生活,豐富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遍喿x者讀到文字時,在頭腦中要再現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和現象,從而更好地感知和領悟語言。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積累和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并且引導學生熱忱地關注生活,積極地體驗生活,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和生活正確、敏銳的感悟和洞察能力。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對于文中“顫動”一詞的理解,我先讓學生換上“抖動”“揮動”“擺動”等詞去對比理解,然后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他對這幾個詞的理解,并且做一做這幾個動作。接著,我讓大家讀讀課文中描寫榕樹生命力旺盛的句子,學生終于體會出“抖動”“揮動”“擺動”用的勁兒過猛,運動的幅度也過大,與閃光的樹葉、幽靜的環(huán)境相悖,只有“顫動”一詞,才能真切地表達作者的感受,準確地展示榕樹的勃勃生機。再如《林?!芬晃?,作者說大興安嶺是林海,把白樺比作浪花。在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時,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回憶以前自己所見過的大森林是什么樣兒的,并請幾位同學做了一番精彩的描述。于是,文中關于“林?!焙汀袄嘶ā钡木拭鑼懺谕瑢W們的頭腦中變得鮮活起來,大家對此理解得深入了,朗讀起來也更有感情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迸囵B(yǎng)語感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教育者若能不斷從理論上研究,從實踐上積累和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謝藝云.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J].中國校外教育, 2012,(07).
[2]鄭麗花.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J].學周刊,2012,(13).
[3]周妙亞.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之我見[J].語文學刊,2012,(08).
[4]馬冬梅,高祥虎.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實施策略例談[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
[5]陸鋒鋒.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J].小學教學參考,2011,(27).
[6]楊彩芹.抓住文章特點 培養(yǎng)閱讀能力[J].甘肅教育,2009,(20).
[7]楊樹夏.培養(yǎng)語感靈敏度,提高語言素養(yǎng)[J].語文學刊,2012,(07).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