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景峰+孫靜+胡金文等
摘要:目的 探討多層螺旋CT(MSCT)在結腸癌診斷和術前分期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42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結腸癌患者的MSCT表現(xiàn),與術后病理結果對照,分析MSCT分期的準確性。結果 盲腸4例,回盲部3例,升結腸7例,橫結腸5例,降結腸5例,乙狀結腸18例。MSCT 檢出了所有結腸癌,敏感度為100%,術前CT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總符合率為85.7%,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MSCT在結腸癌的診斷和術前分期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關鍵詞:結腸腫瘤 ;體層攝影術,X線;分期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多見于老年人,就診時絕大多數(shù)患者已屬進展期癌。MSCT可以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態(tài),確定腫瘤的侵犯范圍、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等,更精確地進行術前分期,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2009年5月~2012年12月行全腹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增強檢查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42例結腸癌患者資料,男20例,女22例,男女之比約為1:1.1,年齡26~91歲,平均年齡68.7歲,主要臨床表現(xiàn)腹痛、腹脹21例,血便或粘液血便11例,大便習慣改變11例,腹部包塊6例,進行性消瘦4例,肛門停止排氣排便5例,便秘3例。
1.2方法 使用Siemens Emotion 16層螺旋CT掃描儀,掃描參數(shù):130 kV,100~160 mA,矩陣512×512,螺距1.0,準直寬度16×1.2mm,重建層厚為1.5mm,重建間隔為1.0mm。檢查前禁食8~12h,并于檢查前2h快速飲用1%~2%的泛影葡胺1500ml,以便充盈胃及小腸,檢查前應充盈膀胱。掃描范圍從肝頂部至恥骨聯(lián)合下方,采用一次屏氣完成全腹掃描,包括平掃、動脈期、靜脈期強化掃描,增強掃描經肘靜脈加壓快速團注對比劑碘佛醇(320mgI/ml),劑量1.5ml/Kg,流速3ml/s,動脈期延遲時間25s,靜脈期延遲時間為50s。對原始橫軸斷面圖像數(shù)據進行薄層重組后傳送至工作站,全部進行冠狀、矢狀位或斜位多平面重組(MPR)。
1.3圖像分析 由2位高年資有經驗的CT診斷醫(yī)師分別對42例結腸癌患者的軸位圖像和重建的MPR圖像進行觀察、分析,包括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病變強化特點、漿膜面及周圍脂肪間隙是否受累、淋巴結有無轉移、腹腔內其它器官有無轉移等,并進行術前分期。
1.4結腸癌術前分期標準 采用DUKES改良分期法進行分期,分為A、B、C、D四期。A期:腫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B期:腫瘤侵及或穿透腸壁肌層但無淋巴結轉移;C 期:有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或腸系膜血管蒂淋巴結轉移;D期:有遠處轉移。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部位 盲腸4例,回盲部3例,升結腸7例,橫結腸5例,降結腸5例,乙狀結腸18例。
2.2病理分型 大體病理類型:腫塊型11例,潰瘍浸潤型28例,縮窄型3例。 組織學類型:管狀腺癌30例,粘液腺癌9例,乳頭狀腺癌3例。
2.3 CT表現(xiàn) 本組42例均有腸壁不規(guī)則環(huán)形或半環(huán)形增厚,厚度為8.9~24.9mm,部分腸壁僵硬變形(圖2);11例表現(xiàn)為突向腔內的腫塊,多為偏心性生長,呈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形,腫塊與周圍腸壁分界較清楚(圖1);42例均勻不同程度腸腔狹窄,2例合并腸梗阻征象〔病變近端擴張,腸腔積氣、積液);增強后腸壁或腫塊呈輕中度均勻強化19例,不均勻強化6例;明顯均勻強化6例,不均勻強化4例;分層狀強化7例;18例腸壁漿膜面光滑,23例漿膜面毛糙,12例腸壁周圍脂肪間隙內出現(xiàn)索條影,2例腸壁與鄰近腹膜粘連,2例腸壁與鄰近小腸粘連,1例腸壁與鄰近肌肉粘連;CT以淋巴結短徑≥1cm為判斷轉移標準,本組有9例淋巴結轉移(圖3),表現(xiàn)為腫塊旁、腸系膜根部、大血管旁淋巴結腫大,6例呈環(huán)形強化,3例呈均勻強化;本組有3例肝轉移(圖4),其中1例合并卵巢轉移;1例大網膜轉移。
2.4術前CT分期及診斷符合率 本組42例結腸癌病例中,MSCT檢出42例,敏感度100%(42/42); CT對結腸癌術前分期準確性見表1,術前CT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總符合率為85.7%(36/42);根據DUKES改良分期法,腫瘤CT分期和病理分期比較見表2,χ2=1.725,P>0.05,說明MSCT分期和病理分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目前,結腸癌傳統(tǒng)的檢查方法有氣鋇雙重造影和纖維結腸鏡,但兩者均不能觀察腸壁的深層改變和腸壁外情況、腫瘤侵犯鄰近臟器及遠處轉移情況。MSCT 作為纖維結腸鏡和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的重要補充手段,其掃描速度快,一次屏氣可完成全腹掃描,層厚薄,同時由于其Z軸分辨力明顯提高,能做到各向同性,各種先進的圖像后處理功能,除可了解病變處腸壁、腸腔情況外,還可了解腸腔外浸潤范圍,使結腸癌的診斷敏感性和CT分期的準確性大大提高[2]。本組結腸癌MSCT表現(xiàn)為管壁增厚、僵硬,突向腔內腫塊,腸壁或腫塊異常強化,管腔狹窄及其漿膜面毛糙,周圍脂肪間隙內出現(xiàn)索條影,與臨近臟器脂肪間隙消失;42例結腸癌均被MSCT檢出,敏感度100%。結腸癌仍是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MSCT檢查技術在結腸癌檢查上的應用,克服了結腸腫瘤手術的盲目性,為外科醫(yī)生手術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剖腹探查[3]。MSCT 作為檢查腸道病變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方法,不僅可以對腸道病變做出較準確的定位和定性診斷,多平面重組圖像也可以從多平面、多角度整體觀察病變的解剖關系,對術前評估有重要意義。
MSCT 區(qū)分大腸癌A期和B期(漿膜層未被累及)準確性主要依賴于對腸壁各層的分辨能力,一般認為,在腸腔適度擴張的情況下腸壁表現(xiàn)為單層結構,部分學者報道正常腸壁分為三層結構。本研究中,僅極少數(shù)腸壁CT可顯示三層或雙層結構,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單層結構,故不能將腫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A期)與腫瘤侵犯肌層但沒有突破漿膜(B期)明確區(qū)分開來。由于結腸周圍有豐富的脂肪組織,與腸壁及腫瘤組織形成明顯對比,通過觀察MSCT薄層橫斷位圖像及適當調節(jié)窗寬、窗位可以明確顯示腫瘤突破漿膜向外侵犯的征象,因此MSCT對突破漿膜的B期把握度較好。
MSCT對結腸癌C分期的準確性主要取決于對轉移淋巴結的判定,主要傳統(tǒng)CT多以短徑超過10mm作為大腸癌淋巴結轉移標準,而病理證明大腸癌的轉移淋巴結有31%直徑<4mm[4];本組診斷淋巴結轉移9例,有1例為假陽性,其直徑大于10mm,但病理證實為炎性腫大;術后病理證實轉移淋巴結12例,準確率為66.7%(8/12),有4例因直徑小于10mm而誤判為非轉移性淋巴結,若淋巴結只以大小為判斷轉移標準,會導致MSCT判斷轉移性淋巴結準確率較低。因此MSCT在診斷淋巴結轉移時綜合分析其大小、形態(tài)、密度及強化方式能大大提高轉移淋巴結的診斷準確率。
MSCT對結腸癌遠隔轉移診斷符合率很高,結腸癌遠處轉移以肝臟多見(75%),其次為肺、腎上腺、卵巢、骨、腦等,MSCT均可清楚顯示。結腸癌卵巢轉移的發(fā)生率是胃癌的兩倍,尤其絕經前的女性患者更易受累。本組有3例肝轉移伴1例卵巢轉移,1例大網膜轉移。MSCT均診斷正確 ,符合率100%。
總之,MSCT具有創(chuàng)傷小、掃描速度快、圖像質量好,可明確顯示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侵犯范圍、有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等,從而可更準確的進行術前分期,對術前評估有重要意義,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松年.現(xiàn)代全身CT診斷學[M].下卷.第二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1264.
[2]彭澤華,蒲紅,白林.結腸癌的多層螺旋CT表現(xiàn)與臨床病理對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24(10):1211-1214.
[3]王錫明,武樂斌.CT在結腸腫瘤診斷中的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11):940-942.
[4]秦明偉,潘衛(wèi)東,王云,等.多層螺旋CT結腸成像在大腸惡性病變中的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紀念特刊:183.
[5]劉玉金,陳克敏,劉林祥,等.低張水灌腸多層螺旋CT對大腸癌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6,25(1):54-58.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