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鑾希
(福州民族中學,福建 羅源 350600)
“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1]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許多豐富多彩的地理圖像,運用各種地理圖像進行地理教學,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圖導圖練教學法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地理圖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我校提出“打造高效課堂”研究課題,結合我校學生實際以及地理學科特點,學校初中地理集備組采用了“加強圖導圖練,提高地理課堂有效性”這一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怎樣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學生的感性思維,積累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提高學生的地理課堂學習效果,這是每位地理教師始終都追求的教學目標之一。為此我們采用圖導圖練教學法在教學中形成讀圖、析圖、說圖、練圖的教學程序。
1.讀圖
讀圖是學習地理的“向導”,是溝通課文與圖像的橋梁,為了讓學生正確讀圖,必須幫助學生掌握讀圖基本技巧,提高觀察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先從圖名、圖例入手,確定地圖所表現的區(qū)域、位置、范圍、主題等。其次,要結合教學目標提出明確的讀圖要求,按照從主到次、從易到難的順序在不同層面尋找相關的地理事物,獲取有效信息。
2.析圖
析圖是圖導圖練教學法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讀圖是解決“有什么”“怎么樣”,析圖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待提問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等方式使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說圖
說圖要求學生動眼、動腦、動口相結合,一邊觀察地圖,一邊用語言表達地圖中反映的地理事物,實現圖文轉換,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說圖不僅要說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還要說出地理事物的規(guī)律性及內在聯系,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學生的感性思維,積累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提高地理課堂學習效果。
4.練圖
練圖多用于新課后的教學檢測,練圖可以通過填圖、繪圖訓練,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變式檢測題,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動手操作的習慣。通過填圖、繪圖訓練,把知識落實到圖上,牢固持久,并能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做到“看圖說話,無圖思考”,強化空間概念。通過變式訓練,不僅使所學知識更加牢固,還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知識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優(yōu)化課堂教學
美國著名科學家施瓦布指出:“學生的有效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學生應該像‘小科學家’一樣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fā)展技能和培養(yǎng)能力,受到價值觀的教育,發(fā)展自己的個性,這就是探究性學習?!保?]圖導圖練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活動,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例如學習《西北地區(qū)》時,先讓學生觀察一系列西北地區(qū)的景觀圖,通過觀察直觀感受西北地區(qū)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西北地區(qū)的位置和地形》圖,探究“為什么我國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最后引導學生結合西北地區(qū)的景觀圖及《西北地區(qū)的城市和交通分布》圖,探究“氣候干旱對西北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學生讀圖、析圖獲得知識,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體驗、探究中獲得積極、愉快、成功的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
2.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圖導圖練教學法通過填圖、繪圖、說圖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保?]如學習臺灣位置與范圍時,首先讓學生臨摹臺灣省簡圖,指導學生先畫出特殊經緯線,標出經緯度,參照這些經緯度繪出大致輪廓,并讀出大致緯度范圍,明確緯度位置,然后在所畫的簡圖上標出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東海、南海、臺灣海峽、太平洋,明確臺灣的范圍及海陸位置,最后展示學生作品,讓部分學生指圖并語言描述,介紹臺灣的位置、范圍。這樣通過動眼看圖,動手繪圖,動口說圖等多項訓練,使學生眼、腦、手、口多種感官并舉,即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地理技能,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圖導圖練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學習《長江的開發(fā)與治理》時,先讓學生在“長江流域水系”圖上用筆描出長江的干流,觀察它的形狀像哪兩個英文字母,再用筆描出長江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然后在中國政區(qū)圖、地形圖、氣候圖上,找出長江發(fā)源地、流經的省區(qū)、地形區(qū)、主要氣候區(qū)、注入什么海。最后師生一起畫出長江簡圖,把長江概況總結在簡圖上,這樣通過找一找、畫一畫,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活躍思維,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講到長江水能資源時,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果你是水利專家,要在長江干流建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你會建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引導學生閱讀長江干流剖面圖以幫助學生理解。這樣依圖設疑,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圖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選擇能準確反映教材內容的圖像,明確教學目標,提出問題,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圖,使讀圖具有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地圖所表現的顯性和隱性內容,然后再確定如何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實現教學目標。如學習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與1 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7 月等溫線數值有何特點?數值遞變規(guī)律一樣嗎?(2)與1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么?(3)與1 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7 月等溫線的疏密程度如何?(4)與1 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通過問題的牽引,學生不僅對7 月等溫線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且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方法,繼而遷移到其他等值線的判讀過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設計問題要具體明確
教學時,教師要從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出發(fā),抓住主要脈絡,順著脈絡設計導圖題和導學題,設計問題應具體明了,具有針對性,切忌過于籠統(tǒng)和盲目拔高。如學習我國各種氣候類型的特點時,讓學生先觀察漠河的氣溫曲線圖,找出哪個月氣溫最高?最熱月氣溫是多少?哪個月氣溫最低?最冷月氣溫是多少?明確漠河的氣溫特點是冬冷夏熱。再觀察降水柱狀圖,哪幾個月降水最多?降水稀少的是哪幾月,是當地的什么季節(jié)?明確漠河的降水特點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然后讓學生把氣溫和降水的特點歸納在一起,就是該地的氣候類型的特點——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多雨。最后讓學生按以上思路嘗試分析吐魯番、五道梁、??诘臍夂蛱攸c。這樣設計的問題從易到難、層層遞進,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把問題引向深入,不僅僅讓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更主要的是掌握了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
3.要適當啟發(fā)與引導
閱讀分布型、成因型、特征型、規(guī)律型的圖表,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教師要及時啟發(fā)學生找出圖與題的內在聯系,理清解題思路。如學習我國不同地區(qū)河流水文特征差異時,要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在圖中找出松花江、黃河、長江、西江,觀察它們流經的地形區(qū)、氣候區(qū),啟發(fā)他們分析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找出其內在的聯系。當學生明確了地形、氣候與河流之間的關系后,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河流的水文特征,并與東部外流區(qū)河流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性。這樣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保證。
總之,圖導圖練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說圖、練圖等訓練,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對圖的觀察、分析、判斷、綜合等,獲得地理知識,或發(fā)現新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極大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韋施羽.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探討[J].廣西農業(yè)機械化,2012(8).
[2]景春華.探索構建地理和諧課堂的有效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3]全疆發(fā).地理圖導圖練教學法改革實驗簡介[J].江西教育科研,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