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利,劉 璐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12;2.旅順博物館 書畫文獻研究部,遼寧 大連116041)
《遼史》有三處史料集中記載遼朝屬國事,《遼史》其它部分也有大量關于屬國的記載,說明屬國在遼朝占有重要地位。這三處史料關于屬國的記載卻存在很大差別,現(xiàn)代學者對遼朝屬國的界定也不一致。基于此,本文擬對《遼史》三處屬國史料及現(xiàn)代學者關于遼朝屬國的界定加以辨析,重新定義遼朝屬國概念并劃定其范圍。
《遼史》“屬國軍”條、“北面屬國官”條、《屬國表》是集中記載屬國的三處史料,分別列有60個、147個、57個屬國。三者所列屬國名稱、數(shù)量并不完全一致且存在不同的問題,說明耶律儼《皇朝實錄》不設屬國專條,而是由遼亡以后的修史者纂修而為。
“屬國軍”條序文稱:“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朝貢無常。有事則遣使征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眾寡,各從其便,無常額。又有鐵不得國者,興宗重熙十七年乞以兵助攻夏國,詔不許”。[1]卷36《兵衛(wèi)志下》:429按其后所列屬國共計59個,與“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相符合,無需再加“又有鐵不得國者,興宗重熙十七年乞以兵助攻夏國,詔不許”一段文字,故此段文字當為元朝史臣所加。據(jù)此,可以推斷“屬國軍”條應為金人纂修。
《太宗紀》記“吐谷渾白可久來附”[1]卷4《太宗下》:57,《圣宗紀》載“禁吐谷渾別部鬻馬于宋”[1]卷13《圣宗四》:150,《屬國表》則分別稱作“吐渾白可久來附。禁吐渾別部鬻馬于宋”[1]卷70《屬國表》:1135,1144。吐渾、吐谷渾實為對同一族的不同稱謂。金人編撰的“屬國軍”條首列吐谷渾,由此可推測吐渾出自耶律儼《皇朝實錄》,吐谷渾為陳大任《遼史》所用?!氨泵鎸賴佟睏l、《屬國表》同列吐渾、吐谷渾,說明屬元人新撰篇目。
“屬國軍”條、《屬國表》史源為耶律儼《皇朝實錄》、陳大任《遼史》帝紀部分?!氨泵鎸賴佟睏l除參考耶律儼、陳大任二史帝紀之外,尚參考了二史傳記部分及當時可見而未能流傳于今的史籍。此三處史料,由金元兩代三位史官編撰,反映的是他們對遼朝屬國的認識,而非遼人的認識。
鑒于《遼史》三處集中記載遼朝屬國的史料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者專門對遼朝屬國做出界定。
蔡美彪先生認為“屬國系指向遼朝納貢的鄰國或部落,與遼朝的關系并不穩(wěn)定,朝貢無?!保?]。
程尼娜先生指出“遼代屬國、屬部是設置在社會發(fā)展水平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qū),具有一定羈縻統(tǒng)轄性質的民族建置”[3]。
張久和先生認為“屬國屬部是指同遼朝有互使和所謂貢賜關系的鄰國或部落”,又解釋稱“有些曾一度歸屬于遼,遼朝封授所謂屬國屬部的首領一些官職……有些沒有實際的臣屬關系,而是古代國家之間的貢使關系,只不過遼朝統(tǒng)治者將其視為屬國屬部”[4]。由上述論斷及其將“北面屬國官”條全文抄錄來看,張先生認為“北面屬國官”條列舉的147個國家、部族均為遼朝屬國。
蔡、張二位先生以單純的朝貢來定義屬國,“很容易將周邊甚至遠方與封貢國關系一般的國家、政權或部落的許多實質上僅僅屬于訪問、示好、睦鄰性質的而攜帶見面禮的行為與傾心歸附、屬國的臣屬親近表現(xiàn)相互混淆”[5]。程先生所設定的社會發(fā)展水平落后的民族地區(qū),其劃定標準在具體操作上存有很大難度,且容易遺漏那些社會發(fā)展水平高卻為遼朝屬國的國家。三位先生對于遼朝屬國做出的界定,過于籠統(tǒng),稍顯寬泛,卻又涵蓋不全。
基于《遼史》三處屬國史料、現(xiàn)代學者對屬國界定存在的問題,需要對遼朝屬國概念重新界定。遼人將疆域劃分為境內即行政區(qū)劃地區(qū)、境外即遼朝屬國地區(qū),境內、境外均被遼人視為遼朝的疆域。烏古部屬于遼朝屬國,位居遼朝境外地區(qū)、臣屬于遼朝、向遼朝朝貢。以烏古部作為切入點,可以洞悉遼人對屬國的認識,進而歸納出遼朝屬國的概念,并依此重新劃定遼朝屬國范圍。據(jù)此,可以將屬國定義為居住于遼朝境外地區(qū)、臣屬于遼朝、向遼朝朝貢的國家及部族。需要指出的是,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國家、部族才能視作遼朝的屬國。
1.后晉
后晉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接邊臣奏報而派接伴使導引后晉使臣,“邊臣奏晉遣守司空馮道、左散騎常侍韋勛來……遂遣監(jiān)軍寅你已充接伴”[1]卷4《太宗下》:44。后晉派兵襲擊遼朝行政區(qū)劃地區(qū)而被遼朝邊防部隊擊敗,“晉鎮(zhèn)州兵來襲飛狐,大同軍節(jié)度使耶律孔阿戰(zhàn)敗之”[1]卷4《太宗下》:54-55。其二,臣屬于遼朝。遼太宗曾語石敬瑭曰:“觀汝雄偉弘大,宜受茲南土,世為我藩輔”,[1]卷3《太宗上》:39明確指出后晉為遼朝的屬國。遼朝封冊后晉皇帝、授予后晉大臣官職,遼太宗“冊敬瑭為大晉皇帝”[1]卷3《太宗上》:39,“制加晉馮道守太傅,劉日句守太保,余官各有差”[1]卷4《太宗下》:45。遼朝不能容忍后晉的不臣行為,后晉“書稱孫,不稱臣”,遼太宗先“遣客省使喬榮讓之”[1]卷4《太宗下》:52,后直接派兵滅掉后晉。其三,朝貢于遼。如“晉遣使貢歲幣,奏輸戌、亥二歲金幣于燕京”[1]卷4《太宗下》:46。
2.北漢
北漢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史載“漢民有為遼軍誤掠者,遣使來請,詔悉歸之”[1]卷6《穆宗上》:72,遼朝此舉表明北漢位居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皠⒊鐬橹芩ィ彩狗Q侄,乞援,且求封冊”,遼世宗遂冊其為“大漢神武皇帝”[1]卷5《世宗》:66。北漢遇他國侵掠時,遼朝會出兵援助。如“漢以宋兵圍石州來告,遣大同軍節(jié)度使阿剌率四部往援,詔蕭思溫以三部兵助之”[1]卷6《穆宗上》:76。其三,朝貢于遼。如“漢遣使貢金器、鎧甲”[1]卷7《穆宗下》:81。
3.高麗
高麗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在吉州(今遼寧莊河市與丹東市之間)、鹽州(今遼寧鳳城市)屯兵防高麗,“吉州……契丹置兵防控新羅(指高麗)諸國。鹽州……(遼朝)置兵防置新羅諸國”[6],明確指出高麗位于遼朝行政區(qū)劃以外的遼朝境外之地?!案啕惽彩箒碡暠緡乩飯D”[1]卷14《圣宗五》:157,直接表明高麗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金史》稱:“小國(指高麗)事遼、宋二百年無誓表,未嘗失蕃臣禮”[7]2714。政治上,高麗接受遼朝的冊封、奉行遼朝年號、稟用遼朝正朔。遼興宗冊封王亨為“輸忠保義奉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8]147。高麗行遼朝年號、奉遼朝正朔,如“始行契丹統(tǒng)和年號。是月遣侍中樸良柔奉表如契丹告行正朔” ,“遼為女真所侵,有危亡之勢,所稟正朔不可行。自令公私文字,宜除去天慶年號”[8]290-291。軍事上,遼朝因高麗不從詔命而多次征討高麗,如“以東京留守蕭恒德等伐高麗”[1]卷13《圣宗四》:143。經(jīng)濟上,遼朝于保州(今遼寧丹東九連城)置榷場與高麗互市。其三,朝貢于遼。如“遣李周禎如契丹獻方物,又進鷹[8]90。
4.西夏
遼朝與西夏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禁止西夏于遼境私市金鐵,“禁夏國使沿路私市金、鐵”[1]卷18《興宗一》:215,表明西夏非屬遼朝行政區(qū)劃。西夏侵擾遼朝行政區(qū)劃被視作邊事,“夏人侵邊,敵魯古遣六院軍將海里擊敗之”[1]卷20《興宗三》:242。其二,臣屬于遼朝。史籍記載西夏臣屬于遼,“李元昊于北朝久已稱藩,累曾尚主,克保君臣之道”[9],“夏國李諒祚遣使上表,乞依舊臣屬”[1]卷20《興宗三》:242。政治上,西夏接受遼朝的封冊,如天祚帝“遣使冊李乾順為夏國皇帝”[1]卷29《天祚皇帝三》:347。軍事上,西夏有率軍助戰(zhàn)的義務,“乾順奉遼主命,遣兵屯于可敦館,相為聲援”[10]。其三,朝貢于遼。如“李諒祚乞進馬、駝,詔歲貢之”[1]卷20《興宗》:246。
5.敵烈
亦寫作敵烈德、迪烈德、迪烈子等。敵烈部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史載“敵烈方為邊患,而阻卜相繼寇掠,邊人以故疲弊?!菇鎏徽?,皆迂魯力也”[1]卷93《蕭迂魯傳》:1377,“迪烈子叛……公既承命,至率人騎五十,入其境”[11],說明敵烈部非屬遼朝行政區(qū)劃,居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政治上,遼朝于敵烈部置有敵烈部節(jié)度使、烏古敵烈部都詳穩(wěn)等職,負責保護敵烈部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安全。經(jīng)濟上,遼朝有義務賑濟敵烈部貧民,“市牛以給烏古、敵烈、隗烏古部貧民”[1]卷26《道宗六》:308。軍事上,遼朝討伐敵烈部叛命行為,如“敵烈八部殺詳穩(wěn)以叛,蕭撻凜追擊,獲部族之半”[1]卷13《圣宗四》:149。其三,朝貢于遼。如“敵烈酋長頗白來貢馬、駝”[1]卷16《圣宗七》:189。
6.阻卜諸部
即術不姑、韃靼,包括北阻卜、西阻卜等部。阻卜諸部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皇帝頒布的詔令表明遼朝將阻卜諸部之地視作行政區(qū)劃以外的區(qū)域,遼道宗詔“禁鬻生熟鐵于回鶻、阻卜等界”[1]卷22《道宗二》:270。遼朝視阻卜諸部攻擊遼朝行政區(qū)劃的活動為侵邊行為,“蠢爾韃靼,自取兇滅。擾我邊陲”[12]。其二,臣屬于遼朝。政治上,遼朝“置阻卜諸部節(jié)度使”[1]卷15《圣宗六》:169統(tǒng)治阻卜,遼朝還授阻卜人夷離堇、惕隱、大王等職官。契丹人亦有任阻卜諸部職官者,圣宗以“撻凜為阻卜都詳穩(wěn)”[1]卷85《蕭撻凜傳》:1313。軍事上,阻卜諸部有率軍助戰(zhàn)的義務。如蕭惠“討回鶻阿薩蘭部,徵兵諸路,獨阻卜酋長直剌后期,立斬以徇”[1]卷93《蕭惠傳》:1373。遼朝鎮(zhèn)壓阻卜諸部的叛亂,如“阻卜叛,以晉王仁先為西北路招討使,領禁軍討之”[1]卷22《道宗二》:268。經(jīng)濟上,遼朝有賑濟阻卜貧戶之責,“徙阻卜等貧民于山前”[1]卷26《道宗六》:311。其三,朝貢于遼。如“阻卜依舊歲貢馬千七百,駝四百四十,貂鼠皮萬,青鼠皮二萬五千” 。
7.室韋
室韋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的鎮(zhèn)州專門負責防御室韋,“選諸部族二萬余騎充屯軍,專捍御室韋、羽厥等國”[1]卷37《地理志一》:451。鎮(zhèn)州為遼朝的行政區(qū)劃,而遼朝于此置兵守御室韋,足證室韋居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遼朝授予室韋人官職,“室韋查剌及蕭寶神奴、謀魯古并加左衛(wèi)大將軍”[1]卷23《道宗三》:280。室韋有為遼朝出兵助戰(zhàn)的義務,遼圣宗召“室韋、黑水女真等賦車二十乘,于幽州載戎器,將伐女真、高麗”[13]7694。遼朝討伐室韋叛命行為,“烏古、室韋二部叛,休哥從北府宰相蕭干討之”[1]卷83《耶律休哥傳》:1299。遼朝有賑濟室韋之責,“振室韋、烏古諸部”[1]卷13《圣宗四》:141。其三,朝貢于遼。如“室韋進白鹿灬”[1]卷4《太宗下》:43。
8.女真各部
女真包含長白山、鴨綠江、曷蘇館、蒲盧毛朵、北女真、南女真、生女真諸部,尤以遼朝對生女真的統(tǒng)轄關系最為疏松,僅以生女真為例來探討女真諸部與遼關系。
生女真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镀醯尽份d蕭解里“潛率眾奔生女真界,就結楊割太師謀叛。諸軍追襲至境上,不敢進”[14]92,又鐘邦直記句孤孛堇寨為“自北而南,莫知遠近,界隔甚明,乃契丹昔與女真兩國古界也”[15]。遼朝與生女真存有邊界,且遼人不能隨意進入生女真界,表明生女真位居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史載“江之北為生女真,亦臣于契丹”[16],完顏阿骨打稱生女真“世事遼國,恪修職貢”[7]24。政治上,遼朝授予生女真節(jié)度使、宰相、夷離堇等官職。軍事上,有率軍助戰(zhàn)的義務。如蕭善寧“總大軍及女直諸部兵分道進討”[1]卷15《圣宗六》:176。遼朝多次討伐女真叛命行為,如“命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都統(tǒng),駙馬都尉蕭懇德為監(jiān)軍,以兵討女直”[1]卷10《圣宗一》:115。經(jīng)濟上,遼朝于寧江州(今吉林松原市)置榷場與生女真貿易,“女真以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之類為市”[14]102。其三,朝貢于遼。如“女直國貢鼻上有毛小兒”[1]卷70《屬國表》:1136。
9.吐谷渾
吐谷渾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邊將奏破吐谷渾,擒其長”[1]卷4《太宗下》:48,又遼興宗“以吐渾及黨項多鬻馬于夏國,詔沿邊筑障塞以防之”[1]卷70《屬國表》:1160。遼朝于兩者交界之地修筑障塞、駐守軍隊,說明吐谷渾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政治上,遼朝封授吐谷渾人官職,“授恤烈檢校司空”[1]卷4《太宗下》:57。軍事上,吐谷渾有派兵助戰(zhàn)的義務,“契丹萬余眾入寇,(宋朝府州)節(jié)度使折御卿率兵擊敗于子河汊……生擒吐渾首領一人”[13]7662。遼朝派兵征討吐谷渾叛者,“西南面招討司奏討吐谷渾捷”[1]卷14《圣宗五》:156。經(jīng)濟上,遼朝要賑濟吐谷渾貧戶,“以吐谷渾民饑,振之”[1]卷13《圣宗四》:140。
三,朝 貢 于 遼。如“吐 谷 渾 來
貢”[1]卷8《景宗上》:92。
10.回鶻
回鶻包括甘州回鶻、阿薩蘭回鶻?;佞X與遼關系如下:
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朝頒布的禁令表明回鶻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禁鬻生熟鐵于回鶻、阻卜等界”[1]卷22《道宗二》:270。其二,臣屬于遼朝。畢勒哥迎接耶律大石的行為明確表明了回鶻的屬國身份,“畢勒哥得書,即迎至邸,大宴三日。臨行,獻馬六百,駝百,羊三千,愿質子孫為附庸”[1]卷30《天祚皇帝四》:356。政治上,遼朝授予回鶻官職,如“回鶻單于使人乞授官,詔第加刺史、縣令”[1]卷4《太宗下》:46。軍事上,遼朝征討回鶻叛亂活動,如“遣西北路招討使蕭惠將兵伐甘州回鶻”[1]卷17《圣宗八》:199。其三,朝貢于遼。如“回鶻獻珊
瑚樹”[1]卷70《屬國表》:1126。
11.黨項
黨項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哆|史》常用侵邊一詞描述黨項攻擊遼朝行政區(qū)劃的行為,如“西南面招討使韓德威奏黨項十五部侵邊,以兵擊破之”[1]卷10《圣宗一》:108-109。其二,臣屬于遼朝。政治上,遼朝于黨項部置有節(jié)度使、夷離堇、司徒、太保等職官。軍事上,遼朝多次征伐黨項的不臣行為,“韓德威表請伐黨項之復叛者,詔許之”[1]卷10《圣宗一》:111。經(jīng)濟上,遼朝有“振黨項部”[1]卷14《圣宗五》:161之責。其三,朝貢于遼。如“黨項貢駝、鹿”[1]卷3《太宗上》:35。
12.五國部
五國部由剖阿里、盆奴里(即蒲奴里、蒲聶)、奧里米、越里篤、越里吉(即越棘)組成。五國部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端螘嫺濉贩Q:“女貞(指生女真)之外又有五國,曰鐵勒、曰賁訥訥、曰玩突、曰怕忽、曰咬里沒,皆與女貞接境”。[13]7711-7712遼朝需借助完顏烏古乃才能打通鷹路,“五國蒲聶部節(jié)度使拔乙門叛遼,鷹路不通。遼人將討之,先遣同干來諭旨。……于是景祖(完顏烏古乃)陽與拔乙門為好,而以妻子為質,襲而擒之,獻于遼主”[7]5。上述史料,表明遼朝與五國部并不接壤,五國部居住地位于生女真之外,由此可知五國部當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政治上,遼朝直接干預五國部內政并以契丹人為節(jié)度使統(tǒng)之,“北樞密院言越棘部民苦其酋帥坤長不法,多流亡;詔罷越棘等五國酋帥,以契丹節(jié)度使一員領之”[1]卷18《興宗一》:219。軍事上,遼朝鎮(zhèn)壓五國部叛亂,如“五國剖阿里部叛,命蕭素颯討之”[1]卷22《道宗二》:268。其三,朝貢于遼。遼圣宗“命東北越里篤、剖阿里、奧里米、蒲奴里、鐵驪等五部歲貢貂皮六萬五千,馬三百”[1]卷16《圣宗七》:183。
13.兀惹
亦寫作烏惹。兀惹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史載“女直國以宋人由海道賂本國及說兀惹叛,遣使來告”[1]卷70《屬國表》:1142,由女真人來遼奏告宋人跨海與兀惹聯(lián)系來看,兀惹當位于遼朝行政區(qū)劃之外的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史載“契丹樞密院差契丹或渤海人充逐國節(jié)度使管押”[14]213兀惹。遼朝索取作為屬民的兀惹戶,“遼以兵徙鐵勒、烏惹之民,鐵勒、烏惹多不肯徙,亦逃而來歸。遼使曷魯林牙將兵來索逋逃之民”[7]4-5。其三,朝貢于遼。如兀惹烏昭慶“乞歲時免進貢鷹、馬、貂皮,以其地遠,詔生辰、正旦外,并免”[1]卷70《屬國表》:1144。
14.鼻骨德
鼻骨德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興宗“遣使詣五國及鼻骨德、烏古、敵烈四部捕海東青鶻”[1]卷69《部族表》:1108,說明鼻骨德位于五國、烏古、敵烈附近,而后三者皆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因而鼻骨德亦當居于遼朝境外之地,遣使一詞更可證明鼻骨德不屬遼朝行政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遼朝授予鼻骨德人官職,“鼻骨德使乞賜爵,以其國相授之”[1]卷4《太宗下》:48。鼻骨德曾向遼朝奏告軍籍,“鼻骨德奏軍籍”[1]卷4《太宗下》:57。其三,朝貢于遼。如“鼻骨德酋長撒保特、賽剌等來貢”[1]卷69《部族表》:1099。
15.回跋
回跋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遼國外十部列有回跋部,國外即指境外,回跋部當居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遼朝于回跋部置有“回跋部詳穩(wěn)、都監(jiān)”[1]卷20《興宗三》:229。遼朝還封授回跋人為太師、太保,“回跋部太師踏剌葛”,“回跋部太保麻門”[1]卷16《圣宗七》:185-186。其三,朝貢于遼。如“回跋部太師撒剌都來貢方物”[1]卷20《興宗三》:239。
16.隗烏古
也寫作隈烏古、烏隈于厥、烏隈烏骨里。隗烏古與遼關系如下:其一,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哆|史》將隗古部列于國外十部,可知隗烏古部當位于遼朝境外地區(qū)。其二,臣屬于遼朝。政治上,遼朝于隗烏古部置有節(jié)度使,“五國、隈烏古部節(jié)度使耶律隈洼”[1]卷69《部族表》:1091,“烏隈烏骨里部節(jié)度使耶律章瓦”[1]卷10《圣宗一》:108。軍事上,有為遼朝出兵助戰(zhàn)的義務。八石烈敵烈發(fā)生叛亂,遼道宗“詔隗烏古部軍分道擊之”[1]卷23《道宗三》:275。經(jīng)濟上,遼朝有責任對隗烏古進行救濟,“出絹賜隗烏古部貧民”[1]卷69《部族表》:1113。其三,朝貢于遼。如“烏隈于厥部以歲貢貂鼠、青鼠皮非土產,皆于他處貿易以獻,乞改貢。詔自今止進牛馬”[1]卷12《圣宗三》:130。
綜上考證,可知遼朝的屬國實有17個,遠沒有《遼史》列舉的那樣多。因遼人將屬國居住的境外地區(qū)亦視為遼朝的疆域,所以遼朝注重對屬國的統(tǒng)治。屬國與遼朝關系有緊密與疏松之別,故遼朝對屬國的統(tǒng)治程度亦存差別。
[1](元)脫脫,等.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蔡美彪.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487.
[3]程尼娜.遼代女真屬國、屬部研究[J].史學集刊,2004(2):84.
[4]張久和.遼夏金元史徵·遼朝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62.
[5]陳志剛.對封貢體系內屬國與藩部界定標準的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2009(6):122.
[6](宋)曾公亮,等.武經(jīng)總要[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501.
[7](元)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朝鮮]鄭麟趾.高麗史[M].濟南:齊魯書社,1996.
[9](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3230.
[10](清)吳廣成,撰;龔世俊,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382.
[11]向南,等.遼代石刻文續(xù)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188.
[12]向南.遼代石刻文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514.
[13](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14](宋)葉隆禮,撰;賈敬顏,林榮貴,點校.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5.
[16](宋)洪皓,撰;翟立偉,標注.松漠紀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