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山遠
霧霾改變歷史:日本小倉與原子彈擦肩而過
文/關山遠
1945年8月9日,一個改變世界歷史的日子。而這一天,日本小倉則成為一個被霧霾天氣救了的城市。
從后人的記載可以看出,這一天,小倉城里有人清楚地看到天空中一架巨大的飛機打開了艙門,但接著飛走了,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這座城市的人后來無數次回想起這一幕,都會冷汗淋漓。
當時,為了尋求非常規(guī)作戰(zhàn)手段,以及在戰(zhàn)略和心理上給日本以沉重打擊,包括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在內的美國高級官員幾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瞄向了“可怕的新家伙”——原子彈。就在小倉人目睹空中飛機打開艙門那個日子的前3天,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整個廣島頃刻間變成了人間地獄。然而,日本大本營仍叫囂要把戰(zhàn)爭進行到底。美國人把目光瞄準了小倉。
小倉當時有40萬人口,是日本重要的工業(yè)城市,也是美國人看中的適合原子彈轟炸的城市之一。事實上,后來被轟炸的長崎只是個“備胎”,雖然長崎也是一個重要港口和軍火基地,但由于該地處于低洼谷地,地理位置遜于廣島和小倉兩座城市。于是,長崎被列為前兩個目標不能投彈時的預備目標。
后來解密的史料是這樣講述小倉如何逃過一劫的:8月9日9時05分,一架轟炸機抵達小倉。此時小倉上空云量大增,地面濃煙滾滾,飛行員根本無法發(fā)現目標。安放死神的艙門已經打開,轟炸機用45分鐘在小倉上空盤旋了三圈以尋找可投放原子彈的瞄準點,但遭到日軍高射炮的猛烈攻擊。美軍飛機只好上升高度,以躲避炮火。正當第四次尋找瞄準點時,轟炸機上的無線電員報告截獲日軍通信,估計日軍可能起飛戰(zhàn)斗機。駕駛員只好執(zhí)行第二套方案,掉頭飛向長崎。當時氣象偵察機報告長崎天空無云,能見度清晰。當天11時02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被投下,長崎像廣島一樣,變成人間地獄。正是這顆原子彈,讓日本無條件投降。
時至今日,在小倉縣歷史博物館仍有一個模擬核爆的展覽,名字就叫 “那天,如果天氣晴朗……”
(摘編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