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guī)煼懂厴I(yè)踏上講臺,開始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人生,這一干就是20年。20年來,我在三尺講臺上默默堅守著,成長著。從一開始的模仿學習,到后來的自覺反思摸索,再到如今行走于追尋“真語文”的路上,我收獲著教育帶給我的激情和精彩。
一、從失敗課堂走向賽課舞臺
初為人師,學校安排我擔任一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工作。我以為,憑著中師三年、大學三年的學習積淀,要教好一年級的小孩子應該不是難事。誰知,教導主任黃玉屏老師隨機過來聽我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卻上得一塌糊涂。整堂課幾乎都是我自己在唱獨角戲,孩子們卻跟我一點也不來電,下課后,還沒等黃老師評課,我就忍不住哭了。那一次失敗給了我難忘的教訓:我太輕視小孩子,太不了解小孩子了。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關鍵要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適時把握和調控課堂節(jié)奏,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教會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比一門心思鉆研教材更重要。于是我開始拜師學藝,向師范的前輩請教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并通過各種渠道,向當時最有名的教育專家——丁有寬老師學習,鉆研他開創(chuàng)的“讀寫結合教學法”。記不清多少個夜晚,在備好第二天的課后,我一個人呆在辦公室里觀看“讀寫結合法”的課例錄像。
三年磨一劍,1998年,我很榮幸代表學校參加新會市青年教師小學語文教學觀摩大賽,并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當年執(zhí)教的《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我采用的就是“讀寫結合”教學方法:模仿作者介紹楊梅的方法,遷移到學生熟悉的芒果;創(chuàng)設情景,把芒果的成熟變化帶到課堂上,讓孩子們看、摸、嘗;模仿文本段落結構,用上“先……再……最后……”等關聯(lián)詞語讓學生進行隨堂仿寫。孩子們在我的引導點撥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讀寫能力的訓練也扎實到位。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堂備受肯定的語文課,我從中領悟到:語文課堂,需要用心經營;語文教學,需要不斷鉆研;模仿名師,可以使我們青年教師少走彎路,快速成長。那一年,我還被評為“新會市優(yōu)秀教師”。
二、在課改浪潮中且行且思
因為在教學上取得了一點點成績,1998年9月,梁雅祥校長便把我調到師范學校,擔任中師教學。三年后,師范面臨停辦,校長讓我重新抉擇去向。其時,《新課程標準(實驗稿)》正式頒布,全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課改浪潮。經過再三思考,我選擇了回歸小學,并且強烈要求從一年級教起,投身課改實驗。就這樣,我又一次回到了教學的原點,但我相信,只要熱愛教師職業(yè),孜孜不倦,定會有所收獲。
2002年秋,即重回附小的第二年,陳校長選派我到深圳參加全國小學語文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教育觀摩課比賽。因為適逢新課改,我們特別挑選了教材中新增的篇目《小狐貍賣空氣》。為了備好這節(jié)課,我們還邀請了師范的老師來指導,磨課不下10次,教案不斷更改、完善??紤]到是低年級課文,我們著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寓教于樂,通過閱讀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但由于內容安排過多,對學生情況預設不足,整堂課亮點不突出,缺乏精彩生成,最終只獲得了二等獎。但我很慶幸,在這個課改的舞臺上,我又一次邁開了腳步,眼界變得更加開闊?!爸黝}教學”“組塊教學”“詩意語文”“智慧語文”……各種教學流派如百花爭艷,給課改探索中的語文課堂帶來了一片姹紫嫣紅的絢爛景象,也帶給我思想上的劇烈沖擊。然而,“亂花漸欲迷人眼”,面對這些紛紜復雜的課改試驗,如何才能把握住語文的根本,真的需要靜下來好好反思,辯證采擷。
于是,我又沉下心來,埋頭于對課標的解讀,專注于名師的成長歷程,伏案于各種展示課堂的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我還不忘把這些心得體會形成文字。幾年下來,竟小有收獲,我撰寫的多篇論文先后在《語文教學通訊》《生活教育》等刊物發(fā)表。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勵和鞭策,我便一鼓作氣,卯足勁頭投身課題研究,著眼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努力構建自己的教學特色。
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語文,喜歡閱讀,愛上寫作,我嘗試創(chuàng)設“開放、高效、靈動”的語文課堂。我堅持在課前五分鐘開展口語訓練,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想說、會說、樂說。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多讀多講”“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我認為,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一個突破口。于是我以“閱讀批注”為切入點,著重從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來探討其有效模式,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閱讀實踐中,實實在在地觸摸語言、感受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課內批注,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時勾、畫、圈、點、批,亦即以筆助思的習慣和能力。學生學完課文,其思想、認識和情感比初讀之時必然會有新的提高與深化,此時以相關主題或類似寫法的課外文章進行批注式閱讀,既是對原有批注的補充、修正和鞏固,又能作適當?shù)臄U展,以檢驗批注效果,提高閱讀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2013年12月,我申報的省級課題《小學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有效模式研究》成功立項,這又是我教學的一個新起點。
三、回到常態(tài)課堂潛心“真語文”教學
近些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名詞、新策略、新花樣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著實令廣大一線老師眼花繚亂。當沉下心來觀照和反思這一課改現(xiàn)象時,我發(fā)現(xiàn)不少語文課不以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為基礎,任由學生無邊想象、高談闊論,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實際上毫無收益。反思有了,但突破口在哪里呢?我一時惘然,多次與同事在教研活動中爭得面紅耳赤卻仍沒有達成共識。
2011年是課改的第一個十年,隨著《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布實施,小語界對前十年的課改有了更多理性反思的聲音。于是,我開始有意識地搜集學習崔巒、陳先云、吳忠豪等專家有關課改十年及新課標解讀的文章。同時,我也更加專注于常規(guī)課堂教學的探索,大膽拋棄公開課、賽課中的華麗橋段和非語文因素的干擾,努力踐行崔巒老師所倡導的樸素的教學理念,即“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2012年,我回到三年級。三年級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我便趁機把這一屆學生作為我的實驗班,探索扎實有效的作文教學體系。我經常帶孩子們走出課室,讓他們在“玩”中觀察,“玩”中游戲,“玩”中體驗,“玩”中作文。通過與四時節(jié)日結合、與語文實踐活動結合、與校園主題活動結合,我?guī)ьI著孩子們在各種各樣的活動情景中捕捉感動的瞬間,尋找童年的快樂。這些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觸動了他們的寫作靈感,打開了寫作思路,讓他們插上自主習作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寫作的天空。經過四年來的探索、實踐和總結,我已初步構建起小學作文的訓練體系:三年級作文起步重在觀察中模仿,四年級重在活動中寫實,五年級重在交流中感悟,六年級重在情感的抒寫。
今年8月,我有機會參加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湖南張家界站暨全國真語文微課大賽(華中分賽區(qū))。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我聆聽了語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長、著名特級教師張賽琴等專家名師的講座和課例。對于“真語文”的研究,很多專家、名師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說,真語文就是“本色語文”,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則用生動的課例告訴我們,真語文就是“沒有炫目的課件、音樂和視頻,唯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教室的學生全神貫注地朗讀和爭先恐后地舉手”。這次湖南的“真語文”之行,讓我再一次堅定了“語文的根在聽、說、讀、寫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識字、寫字、說話、讀書、作文,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終身受益的能力),而不是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即把語文上成思品課、歷史知識課、地理常識課、手工制作課……)”這一基本立場,同時也讓我對“真語文”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主要體現(xiàn)在8個字:簡約、真實、活力、有效。
簡約:就是追求崔巒老師所倡導的“簡簡單單教語文”,摒除課改以來備受詬病的種種非語文的花樣、特色、模式,以及意義不大的多媒體運用,追求語文教學設計的簡潔干凈,教學過程的簡單平實,教學語言的簡樸真實,不搞空洞花架子,不弄華彩橋段子,慎用多媒體課件,使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切實成為感受母語之美、訓練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
真實:就是倡導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堂,以生為本,摒棄拿腔作調、矯情造作的朗讀,喧賓奪主、高耗低效的非語文因素介入,一廂情愿、挖坑裝陷阱的蹩腳設計,空洞無物、作秀貼標簽的華麗橋段,漫無邊際、敷衍了事的虛假對話,以及惟學生是從、放任自流的不作為教學等,真正做到真講、真學、真評、真對話,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真正提升。
活力:課堂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真語文”并不拒絕精彩,“真語文”也可以精彩紛呈,活力四射。當然,我所理解的“活力”是指回歸朗讀和思維訓練上來的“書聲瑯瑯”“議論紛紛”,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得到釋放,個性表達得到張揚,語言思維能力得到激發(fā)。
有效:無效或低效的語文教學談不上是“真語文”。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應該從學生是否主動投入課堂學習、是否在課堂中習得語文能力兩大方面來衡量。我認為,“有效課堂”要變傳授知識為能力訓練,變個別精彩為整體關注,變廉價表揚為真實評價,變靜態(tài)預設為動態(tài)生成,變放任自主學習為有效“話題”引導。
至此,我才驀然發(fā)現(xiàn),這些年來我所執(zhí)著行走的,是一條追尋“真語文”的道路。如今,我已步入中年,但我堅信教學無止境,課改無休止。今年,我又主動申請從一年級開始帶班,并已得到校長的大力支持。我相信:這將是又一次新的教學嘗試。雖然前路漫漫,但是我會以一種“在路上”的姿態(tài)上下求索,在語文課改與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道路上書寫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
(作者單位:廣東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