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婷
小學漸進式多聲部音樂活動教學策略探究
■文/李婷
多聲部音樂訓練對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應從小培養(yǎng)學生多聲部的縱向音響概念。從一年級開始,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零起點”走進多聲部音響世界,逐步掌握多聲部合作技能,為高年級合唱、合奏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1.從轉變教學觀念開始。
多聲部意識的建立,首先要從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轉變常態(tài)的音樂教學模式開始,把我們以往無意識的多聲部教學變成有意識的多聲部能力的培養(yǎng),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貫穿這一理念。教師要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多聲部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并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去,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多聲部能力。
2.從第一節(jié)音樂課、第一個音符開始。
我們認為學生的多聲部訓練應從單音、單聲部開始,循序漸進至和聲、多聲部,豈不知學生多聲部的意識和感覺已從他們的第一節(jié)音樂課、第一個音符開始建立了,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接受并喜歡多聲部的和聲概念。
多聲部演唱、演奏是一種音樂技能,要達到這種技能,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練習的過程。
1.純節(jié)奏的多聲部音樂活動學習。
準確掌握節(jié)奏也非易事,在低段等待音準發(fā)展的同時,應該把節(jié)奏訓練往深度上發(fā)展。大量的多聲部節(jié)奏練習,既可以為旋律多聲部打基礎,也能培養(yǎng)兒童敏銳的節(jié)奏感和感知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
2.歌曲與節(jié)奏的多聲部音樂活動學習。
歌曲與節(jié)奏組合成的多聲部音樂活動是合唱的預備階段,它既可以讓學生在歌唱中感受多聲部,又可以避免學生因為音準的不穩(wěn)定而帶來聲部混淆的現象。
3.歌曲與固定音型的多聲部音樂活動學習。
“固定音型”意指一個音樂動機或小型樂句不斷重復貫穿于一段音樂或全曲。歌曲與頑固伴奏形成的多聲部音樂活動,孩子們從頭至尾使用一種像節(jié)奏基石一樣的小單位的音型,為已熟悉的歌曲旋律伴奏,減少了技巧學習的難度,使多聲部教學變得簡單。
4.卡農和簡易合唱的多聲部音樂活動學習。
卡農是深受學生喜歡的一種演唱形式,也是發(fā)展二聲部歌唱的最好準備。老師可以靈活處理教材,將教材進行簡單的加工和改編,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音樂的表現力更強。
在多聲部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僅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梯度,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多聲部音樂活動教學也會陷入舉步維艱的局面。因此,探索和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漸進式多聲部音樂活動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1.“感知先行”的教學方法。
經由感知、記憶、注意、想象,理解音樂思維的形成與完善。感知是第一步,我們不能在學生沒有音樂感知能力的前提下,去追求音樂記憶、理解能力。多聲部的教學更應該遵循這個原則。
2.“小步子,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遵循師生合作——生生集體合作——生生單獨合作;節(jié)奏與旋律的多聲部——和弦主干音支撐的多聲部——和聲為主的多聲部等多個學習過程,最后達到學生分聲部獨立看譜演唱多聲部旋律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進度始終以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狀況為主要依據。
3.“聽為基礎,漸入疊加式”的教學方法。
我們遵循音樂教學原則是聽覺藝術的學科規(guī)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探索新型的漸進式多聲部音樂活動教學模式:多聲部節(jié)奏、音準小游戲——學生模仿學習高(低)聲部——教師或鋼琴加入另一聲部,聽覺上獲得多聲部效果——嘗試聽辨并模仿學習高(低)聲部——師生合作感受多聲部效果——生生合作享受多聲部效果。
要想從低段開始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多聲部的能力,依靠現行的教材無法滿足多聲部教學的需要。教師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和技能線索,還必須充實大量的片段多聲部音樂活動小練習,用于課堂上的基本訓練。
總之,我們要把“零起點”走進多聲部音響世界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學期、整個學年、整個學段中,并有計劃地層層遞進,要讓學生成為音樂的終身享受者。
作者單位西安市未央區(qū)西航三校
編輯徐絨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