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言森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信仰危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
付言森
(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不斷交融交鋒,使大學生產生了多種評價事物的標準,從而造成他們的精神迷茫和空虛。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價值觀決定了中國軟實力的發(fā)展,進而影響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與經濟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的價值觀。當今社會,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重中之重。
信仰危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信仰能夠指引一個人的發(fā)展方向,引導人的行為習慣,是個人的行動指南。信仰既可以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價值體系、思想等抽象形態(tài),也可以是一種具體宗教、金錢、圖騰、權力等具體形態(tài)。人們由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職業(yè)、學歷、風俗習慣的不同,既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也可以有共同的信仰。所謂的信仰危機,就是人們脫離了主流價值,形成沒有主導的多元價值觀,產生了多種“是非”、“善惡”標準,從而造成人們精神迷茫、空虛,缺乏共同理想,打散了發(fā)展的力量。人類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不同的經濟體制,都要有一套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價值體系。如果有多種文化信仰,就會產生多種是非善惡標準。當是非善惡標準混淆時,就會出現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機。
當今的中國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要解決信仰危機的問題,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全體人民的思想最大公約數,能凝聚全中國人民進行深化改革的力量。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價值觀的培育決定了中國軟實力的發(fā)展,進而影響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大學階段既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又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角色轉變時期。一方面,由于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和家庭,受家庭環(huán)境和當地風俗習慣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價值觀不盡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多種社會思潮也滲透于他們心中,積極的與消極的、樂觀的與悲觀的、傳統(tǒng)的與現代的各種思潮不斷交鋒、交融,造成他們的精神迷茫和空虛。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所以了解大學生價值觀信仰的現狀,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他們加以引導,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現狀主要表現在:
(一)主流價值觀趨于邊緣化
大多數大學生愛國意識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能夠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國家出現的社會問題表示擔憂,積極向有關部門獻言獻策。但由于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泛濫,一部分大學生對馬列主義的相關課程,僅僅是走過場,敷衍了事,或者是為了應付考試和加入黨組織而背題,對國家政策只是了解而沒理解,馬列主義沒有內化于腦,更無法外化于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國家加速通過文化產品和互聯網向大學生宣言資本主義“普世價值”,淡化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他們拿中國改革
開放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和部分黨員干部的腐敗問題說事,徹底否認改革開放所取得成就,否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主導地位,動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基礎。一些大學生以至于某些高校老師接受了這些觀點,從而導致了他們的政治冷漠。
(二)崇尚多元
價值主體意識和價值追求目標的多元決定了價值觀的多元。在傳統(tǒng)社會中,價值主體是國家,個人和家庭利益必須服從于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至上。而由于社會轉型、經濟全球化、網絡技術的普及以及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國家不再是唯一的價值主體,個人、家庭和企業(yè)也成為了價值主體,每一種價值主體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大學生群體由于所處的家庭環(huán)庭、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閱歷以及接受西方社會思潮的不同,其價值取向、價值評價標準也不同。比如,有的人追求個人主義,有的人追求功利性、務實性,有的人以金錢和權力作為評價標準,有的人以奉獻精神作為標準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我們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評價事物善惡是非的標準。
(三)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盛行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產生了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例如托關系辦事,送禮走后門,權錢交易)。這些不良現象嚴重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從而使一些大學生表現出功利性、實用性。他們以金錢和權力作為評價“是非”、“善惡”標準,認為金錢可以擺平一切事,有了權力就有了一切。把加入共產黨看作是增加以后找工作的砝碼,為了拿學校獎學金,不擇手段地購買并發(fā)表論文,交朋友也講究三六九等。
當代大學生由于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意識形態(tài)方面受到了多重挑戰(zhàn),產生了精神空虛和迷茫,這既不利于自身的發(fā)展,也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重塑大學生的信仰,建立一套適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主流價值觀成為重中之重。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全體人民的最大公約數,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價值觀。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能夠解決大學生的精神危機,又可以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
(一)宏觀層面,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當今社會由于經濟全球化,多種外來社會思潮嚴重沖擊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學生從小就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但效果并不是太好,這些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響了警鐘。眾所周知,高校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而當前的思政課程,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都有著嚴重的缺陷,必須加以創(chuàng)新和改造。要定時修改、添加新的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枯燥呆板,手段單一、吸引力不足的現狀,進行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采用互動交流式、案例式、啟發(fā)式教學,多引入一些新媒體之類的現代手段,引導學生開展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貫穿于高等教育的一切活動之中,既要主動與教師隊伍、管理隊伍和保障服務隊伍進行更加有效地聯動,也要主動與家庭和社會組織建立更加緊密的協作關系,努力打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協同有效的育人機制,融入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個層次,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二)中觀層面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在優(yōu)秀的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全球化的進程加快,產生了多種利益群體,這些差異也反映到了文化需求方面。應針對大學生多元化的思想訴求,提倡“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辯證、客觀地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既不能全部否定亞文化,也不能全部肯定一種文化。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除糟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借鑒了西方價值觀的優(yōu)秀合理成分,“民主”、“自由”、“公正”這些無不體現著西方文化色彩。我們要善于借鑒外來文化中的精華,為我們所用,做到與時俱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精神家園的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產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繁榮,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學生的正確認識;而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是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三)微觀層面上,創(chuàng)新理想信念新形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建構理想信念。應不走過場,不講空話,不做虛功,通過理想信念教育,重新構建大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從內心深處理解和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與行,從個人的自覺進而實現社會自覺。要通過文化講堂、研讀經典、歷史文化遺產展示、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等形式,廣泛開展禮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活動。要以大學章程的制定、修訂和實施為契機,拓寬渠道讓學生參與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修訂和實施,在醞釀討論中明辨規(guī)章制度蘊含的價值取向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此外,要傾力打造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扶貧支教、掛職鍛煉等實踐育人平臺。
(四)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為了保障這項工程的持續(xù)性、長期性,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首先,要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的教育機制。教育者要用主流思想,對其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的活動。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多元化,教育者必須先認識教育對象,了解教育對象,要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效率,根據主體間性理論,采用互動式教學,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有機結合起來。其次,建立以大眾媒介為載體的傳播機制。大眾媒介是各種社會思潮和擴大影響的主要渠道。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不僅要依靠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也要依靠網絡、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只有將新舊媒體相結合,才能拓寬覆蓋面,加深影響程度,改變大學生的態(tài)度和認識。要完善大學校園網建設,增加反饋功能,定時進行問卷調查,抓典型,樹榜樣,大力宣傳。最后,建立以制度、政策、法律為載體的保障機制。要切實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實施,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保障機制。要保障受教育者能有效全面地接受理論學習,通過考試和參與實踐活動進行考核,根據考核評價標準進行獎懲,總結、反饋意見,對考核結果進行系統(tǒng)分析,修改并完善前期的措施、制度以及考核評價標準。要保證各項制度、程序的公平公正。制度設置和運轉本身也應該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唯有如此才能維護制度的權威,提高制度的運行能力。
[1]李建華.多元文化時代的價值引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鄭承軍.理想信念的引領與建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馮天策.當代中國主流信仰的情感變遷及價值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曹木易)
G641
A
2095—7416(2015)06—0050—03
2015-09-14
付言森(1985-),男,山東聊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東城辦事處干部,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