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年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
里巷歌謠浸儒風
——兩漢謠諺中的儒學人物評論淺疏
黃有年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兩漢時期,謠諺中關于儒學人物的評論非常之多。雖然這些評論的起始形式各異,但它們的評論內(nèi)容無一例外,皆是針對儒學人物而言。我們可以將這樣的評論統(tǒng)稱為儒學人物評論。儒家的經(jīng)典成為了里巷歌謠中的儒學人物評論的取舍的標準和趨向。
兩漢;謠諺;經(jīng)學;儒學人物評論
人物評論這一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及存在由來已久,我們莫究其所來何自。起碼在有文書記載以來,人物評論這種文化現(xiàn)象就被流傳下來了。《尚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盵1]359周公勉勵康叔對周王朝負責任時追溯了文王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同時也是對文王的評論。《詩經(jīng)·國風·魏風》:“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2]303-305這是當時下層受剝削的百姓對貪得無厭的統(tǒng)治者不顧勞動人民死活而實行繁重的稅收制度的諷刺和評論?!墩撜Z·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61這是孔子對魯國執(zhí)政季氏僭越行為的一種憤慨評論?!冻o·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馮不厭乎求索。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妒忌?!盵4]16這是屈原對當時誤國群小的評論。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典籍中流傳下的人物評論。以上引述的人物評論中既有具體的評論對象,也有比較模糊的評論對象;既有后人評論前人,也有當時人評論當時人。
迄至漢晉之世,人物評論的內(nèi)容蔚為大觀,前輩學者對此有所著力。蓋漢晉之時士風大變,文物制度迭出,先是察舉制、孝廉制和舉謠言制,后有九品中正制,是以人物品題風氣勃發(fā)。前輩學者心有所思而能夠留意于此,并且大有成就。不過在什么是“人物評論”這個問題上,大家似乎無意深入地去追究它。
我們認為,人物評論具有十分寬泛的內(nèi)涵。就人物評論的發(fā)出者而言,可能是具體的,也有可能是抽象的;就人物評論的對象而言,可能是某個人的言,也有可能是他的行,還可能是某一事項——因為事項的背后隱藏著人;就人物評論的真實性而言,有的人物評論是合乎事實的,有的則與事實相去甚遠。但是不管如何,在對人物評論的考察中,我們往往會看到被評論的對象,也會看到人們情感的抒發(fā),同時還會伴隨著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物評論是評論者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對特定時空內(nèi)的評論對象的言行、事項進行某種情感表達的話語敘說方式,而且在這一話語敘說的過程當中,評論者往往會流露出自己一定的道德、價值、審美和文化傾向。這種話語敘說方式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在此,我們將針對儒學人物而做出的評論則統(tǒng)稱為儒學人物評論。
如果這樣的認識不會被譏為大失偏頗的話,那么我們從兩漢時期流傳下來的謠諺對兩漢儒學人物評論進行研究也是不至于貽笑大方的。因為兩漢時期流傳下來的謠諺中保留著非常豐富的關于儒學人物評論的歷史內(nèi)容。而且我們通過這些謠諺中的儒學人物評論,可以一窺當時一般民間社會對儒學、經(jīng)學和儒學人物的看法。當然,井魚所見者不過方寸之天,蔽眼之處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兩漢時期,謠諺中關于儒學人物的評論非常之多。雖然這些評論的起始形式各異,例如存在著“諸儒為之語曰”“鄒魯諺曰”“關東號之曰”“鄉(xiāng)里為之語曰”“京師為之語曰”“時人稱曰”“京師號曰”等諸般形式,但它們的評論內(nèi)容無一例外,皆是針對儒學人物而言。
“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5]2913-2914漢元帝好《梁丘易》,要考其異同,就令五鹿充宗與諸《易》家論。史載當時的情形是:“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盵5]2913后來有人推薦朱云跟五鹿氏辯論,朱氏“攝衣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右左。既論難,連拄五鹿君”[5]2913。這場關于《易》的辯論最終由朱云勝出,并且由是成為了經(jīng)學博士,遷杜陵令。在這場關于《易》的辯論中,五鹿氏的“鹿角”終為朱云所折,故而時人對朱、五鹿兩人有這樣的評論。
“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jīng)?!盵5]3107史載:“賢為人質(zhì)樸少欲,篤志于學,兼能《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盵5]3107此外,韋賢以經(jīng)學傳家,最終讓兩個兒子分別當上太守和縣令,少子玄成以明經(jīng)歷位至丞相。這正所謂“黃金不如黑金貴”,“書中自有黃金屋”。
“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盵5]3331這則謠諺評論的是匡衡在《詩》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史載匡氏幼時家窮,白天替人放牛勞作,晚上鑿壁偷光學習,其在經(jīng)學方面有這么高的造詣實屬不易。
“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盵5]3352這則謠諺是以經(jīng)學家張禹為評論中心的,人們認為當時講《論語》最好的經(jīng)師就是張禹?!稘h書》:“初,禹為師,以上難數(shù)對已問經(jīng),為《論語章句》獻之。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后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后出而尊貴?!盵5]3352張禹師從各大名家,最后撮為己旨,所以他在《論語》方面成就這么突出。
“關東號之曰:‘《五經(jīng)》復興魯叔陵?!盵6]883這則謠諺的評論對象是魯丕。元和元年,魯丕拜趙相,史載門生來就學者常有百余人,故而有如此之評論。
“鄉(xiāng)里為之語曰:‘道德彬彬馮仲文?!盵6]1004馮豹,字仲文。馮氏一生雅好儒學,以《詩》《春秋》諸經(jīng)教驪山下。這位馮豹平時為人及教授生徒之時行為不逾儒家規(guī)矩,故能得此評語。
“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6]1759人們在這則謠諺評論中將楊震譽為孔子那般人物,實在是贏得了儒生最高的榮譽,因為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只有孔子。 據(jù)史所載,楊震少時非常好學,他從太?;赣糸T下精學《歐陽尚書》,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 大概而言,楊震既有很高的儒學造詣,又能夠按照儒家的傳統(tǒng)行事,所以人們才會這樣評論他。
“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盵6]1235這則評論的對象是賈逵。史載:“逵悉傳父業(yè),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jīng)》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說。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身長八尺二寸。”[6]1235這則謠諺一方面評論了賈逵的好問——“問事不休”,因其“不通人間事”也;一方面評論了他的身高——“賈長頭”,因其“身長八尺二寸”也。
“京師為之語曰:‘《五經(jīng)》縱橫周宣光?!盵6]2023史稱周舉雖然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是其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宗。正是因為周舉才學博洽,深通經(jīng)術,才贏來人們這樣的評論。
“時人稱曰:‘欲知仲桓問任安?!盵6]2551當時又有謠諺評論在民間流傳說:“居今行古任定祖。”[6]2551這兩則謠諺評論的都是一個人,也即是任安。任安曾經(jīng)跟同郡人楊厚學過圖讖,究極其術,所以人們說“欲知仲桓問任安”;而任氏年輕時曾經(jīng)優(yōu)游太學,受《孟氏易》,而且兼通數(shù)經(jīng),故在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下,其行為舉止頗合儒家風范。
“鄉(xiāng)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盵6]2573本條謠諺評論的是召馴。召馴,字伯春。史稱馴自小就精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顯然,人們的評論是針對召馴“博通書傳”和“志義”來展開評論的。
“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盵6]2614這則謠諺評論對象是黃香。史稱黃香自幼失母,從小就孝敬父親。他夏天在睡覺之前先用扇子為父親的席子扇風去熱,冬天則用自己的身體將父親的席子暖熱。史載黃香年長一點之后,通博經(jīng)典,究精道術。顯然,這則評論是針對黃香的品行和學問做出的。
兩漢謠諺中關于儒學人物評論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解經(jīng)不窮戴侍中”[6]2554*史傳戴憑經(jīng)學造詣很高,在一次關于經(jīng)學的辯論中奪得五十余席。、“說經(jīng)鏗鏗楊子行”[6]2551、“《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6]2588、“《五經(jīng)》紛綸井大春”[6]2764……這些謠諺評論都是說某人在經(jīng)學上的造詣是如何了得,茲不一一列舉。然而也有一些例外,譬如有一些儒生生于亂世,就顯得不那么走運了。獻帝時,就有這么一群人被評論道:“長安中為之謠曰:‘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以褰裳,當還故鄉(xiāng)。圣王愍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彼玄黃?!盵6]374-375
以上材料顯明,作為民間社會產(chǎn)物的謠諺在臧否儒學人物的時候,往往會遵循著一定的尺度。一些儒學人物憑著自己精通儒家經(jīng)典而得到民間社會的高度評價,許多人更是由此步上了“干祿之途”。這些人有的精通一經(jīng),有的則是兼通數(shù)經(jīng),他們在經(jīng)學上的造詣確實非同凡響。還有一些人一生在儒家經(jīng)典當中涵泳,堅持這些經(jīng)書中所教導的安身準則,同樣得到了民間社會的普遍贊譽。
謠諺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我們通過這些謠諺可以了解和認識到當時一些具體的潮流風尚和社會人心。清人劉毓崧云:“《虞書》曰:‘詩言志。’《禮記》申其說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对姟ご笮颉窂歪屍淞x曰:‘詩也者,志之所至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于此,則千古詩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乃近世論詩之士,語及言志,多視為迂闊而遠于事情。由是風雅漸漓,詩教不振。抑知言志之道,無待遠求。風雅固其大宗,謠諺尤其顯證。欲探風雅之奧者,不妨先問謠諺之途。誠以言為心聲,而謠諺皆天籟自鳴。直抒己志,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可以達下情而宣上德。其關系寄托,與風雅表里相符?!盵7]1*周紹良先生點?!豆胖{諺》時并沒有使用現(xiàn)在所通用的標點符號。周先生使用的是老式的方法,也即是只斷句讀,沒有標點。筆者在參酌周先生點校的句讀的基礎上,對所引用的材料進行了現(xiàn)在通用的標點。如果標點出現(xiàn)錯誤,一概由本文作者負責,與周紹良先生的點校工作無關。依劉毓崧所言可知,我們在謠諺里是可以看到其中所表達的“言”與“意”、“下情”與“上德”的。總而言之,謠諺可以成為我們了解當時社會歷史諸相的載體,而兩漢的謠諺自然可以成為我們了解該時期社會諸相的載體,包括當時的人物評論以及其中所表達的歷史內(nèi)容。
我們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兩漢時期人們對經(jīng)學人物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學問以及道德方面,而在學問和道德的下面還有許多子條目。但是不管怎么樣,人們關注和評價經(jīng)學人物的時候,儒家的經(jīng)典是最為看重的,某一個人一旦在經(jīng)學方面有高深的造詣,往往會贏來人們的高度評價,而且也往往會使其踏上仕途的門檻,乃至于飛黃騰達。蓋自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后,經(jīng)學思想就籠罩著學人。一方面,這是王朝統(tǒng)治階層進行上層建筑的一種設計;另一方面,儒生們也是秉持著明經(jīng)致用的目的投入到經(jīng)學學習和研究當中來。而兩漢太學的建立及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同樣在民間社會和儒生學子中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班固說:“自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盵5]3620毫無疑問,這樣的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評論人物的取舍標準和價值標準。這樣說并無過分,在中國歷史上,政治與學術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明顯。《論語·子張》說:“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痹谌寮业囊庾R里,“仕”與“學”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兩大關鍵。就兩漢而言,政治影響了經(jīng)學,經(jīng)學同樣對政治施加了一定的作用。這就是“仕”與“學”在現(xiàn)實當中最為明顯的交互作用。正是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里巷歌謠對儒學人物的評論才會產(chǎn)生這么普遍而廣泛的反映。我們可以說,兩漢時期的尊經(jīng)思想對人物評論——特別是對儒學人物的評論——產(chǎn)生了長遠的影響。過去在研究魏晉南北朝人物評論的時候,學者們往往借助《世說新語》一書從美學的角度出發(fā),而忽略掉了謠諺中的部分。事實上,肇端于兩漢的謠諺中的儒學人物評論現(xiàn)象一直存在下去。可以這樣說,即便是玄風勁揚和梵音繚繞的魏晉南北朝,當人們對士人進行評論的時候,經(jīng)學依然是人們做出評論的重要標準。
[1]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 楊樹達.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蔣天樞.楚辭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 杜文瀾.古謠諺[M]. 北京:中華書局,1958.
(責任編輯 林東明)
Folk Proverbs and Confucianism :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Huang Youn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Xi'an 710069,Shaanxi)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 character comments' ethos is very common , which also contains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 Although these comments starting form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 but their comment without exception , all are in view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erms of character . Based on the fact ,such comments can be referred to as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 We will be observed that the main standard and trend of the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is confucian classics .In any case , this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 Folk Proverbs ; Confucian Classics ;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B222
A
1008-293X(2015)06-0077-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6.014
2015-09-25
黃有年(1989-),男,又名黃立智,廣東雷州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方向為中國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