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振德
與阿拉善的對視
文 王振德
驅(qū)車在筆直的公路上前行,一片荒蕪。沙粒堆積的山,布滿干裂的紋理。過了有名的賀蘭山,我們就進入了阿拉善境內(nèi)。
阿拉善的春天是來得比較晚的。三月末,還沒有一抹綠意醒來。我們無法一睹“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了,心中不免遺憾。好在這里的天空藍得恬靜、清澈,云也白得很徹底,像大塊的棉花糖,讓人有咬上去的沖動。透過車窗遠眺,眼前的這片荒蕪隨著天空蔓延,一直到達目力不及的地方,我似乎感覺到一絲暢快。我開始認為夸父逐日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只有這樣的荒蕪才讓人心生不忍,只有這樣的荒蕪才讓人在一絲暢快的蠱惑下,斗志昂揚。跑起來,陽光濃烈地灑下來,透過清澈的天空,顯得那么近,那么近,仿佛一個魚躍就可以將其攬在懷中??涓敢皇沁@樣認為,恐怕也不會如此不自量力。要是有一個山頭,擋住夸父的去路,或許他就會放棄吧。
月亮湖
這里不是沙漠,可是我卻清楚了三毛一個人行走在沙漠中的迷失與麻木……
藍天、白云,干凈的陽光,思緒在荒蕪中飛奔,無拘無束,淋漓盡致。我迷失在了大自然的杰作中。
阿拉善玉戒指 王華/提供
“胡服騎射”這個詞出現(xiàn)在了我的腦海里。趙武靈王是不是當年喜愛馳騁的自由,而將騎術習來。用于帶兵打仗只是附加效應呢?這個已無法考證。只是我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千溝萬壑中的山西人,來到草原上心情是極其放松和自由的,恨不得騎上馬跑幾圈才過癮。不只是山西人,我想江南水鄉(xiāng)的同仁們也暗自生羨。否則,《套馬桿》這樣的歌曲為什么會這樣紅遍全國呢?
阿拉善玉戒面 王華/提供
在阿拉善小住幾日,負責接待的朋友們說,來到阿拉善就應該看看這里的胡楊林和月亮湖。胡楊林在金秋時節(jié)最美。我們來得太早了。但是月亮湖,卻時時都保持著最美的姿態(tài)等待我們的到來。
漫漫黃沙,簡單機械地重復著向遠處鋪排。只有駱駝在夕陽的余暉中前行。清晰的駝鈴聲傳來,在單調(diào)中撕開一個口子。這也就是沙漠中所有的生命跡象了吧。但是,誰又能理解造化者的心思。在干旱的沙漠中卻有一眼形似彎月的湖泊。那些行走了多時,受盡煎熬的人畜該是怎樣的驚喜呀,他們或許會為這眼湖泊唱一首贊歌。
在這幅畫作的強烈反差中,一種希望冉冉升起。
一路走,一路看,風景如畫,思緒飛揚。
“這個價錢不能賣,我送你一個吧?!薄拔业倪@些東西不賣,喜歡的可以拿走?!甭牭竭@些話的時候,我有些錯愕,有些糊涂,在這個出門都想撿錢的時代里,竟有如此“傻”的人,愿意用“送”來代替不歡而散。但是這一送卻為我們的友誼埋下了強有力的伏筆。內(nèi)心的溫暖執(zhí)此蔓延,一發(fā)不可收拾。
在阿拉善逗留的幾天里,我們就沐浴在這樣的溫暖中,在這個人數(shù)不多的小鎮(zhèn)上,我們確實感受著在大城市中少有的溫情與熱情,哪怕是初次見面,也沒有生疏的感覺,卻像久未見面的故人。這些熱情或許與環(huán)境有關吧,那一眼望不到邊,會讓我們的心敞亮起來,沒有絲毫的磕磕絆絆。這些熱情或許與傳統(tǒng)有關吧,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策馬馳騁,廣闊的胸懷如同恬靜清澈的天空,可以包容一切的狹隘與自私。這些熱情是透在骨子里的,散發(fā)在空氣中凝結,溫暖著我們這些行走在陌生大地上的異鄉(xiāng)人……
感受阿拉善人的熱情不能不說酒文化,在簡單的面點之后,我們進入了喝酒的節(jié)奏,這里的人喝酒是不小酌的,就是那個杯子一大口一大口的。二十多個人的大桌子,每個人都要輪流敬酒。一輪下來,或許你能夠招架得住,但是還會有第二輪、第三輪,當然這樣的喝酒是不會在中午進行的。喝到酒酣處,還會即興地唱上幾句,就是你不一定能夠聽得懂,但是那嘹亮的嗓音也堪稱天籟。在這里,你一定能夠品嘗到有名的手撕羊肉、風干羊肉的,因為他們總會拿最好的東西出來款待客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把酒言歡的節(jié)奏中,主人們會向你推薦當?shù)氐奈幕袍E、風光景點,向你介紹當?shù)氐娘L俗習慣、風土人情……這些閑聊的話語都會成為我們的一次文化之旅。并且他們會向客人詢問行程,提供必要的幫助。哪怕是放下手中的事情給你們當向?qū)В彩窍喈敇芬獾?。在我們的行程中,蘇隊長就一直作為我們的向?qū)?。他每次早早地出現(xiàn),都會讓我們這些不守時的人手忙腳亂,頓生慚愧。
阿拉善玉吊墜《葫蘆》 王華/提供
阿拉善玉《普渡眾生》 王華/作
酒后吐真言,在這里,聽真話是不用等到酒后的,這里就好像一個沒有謊話的童話世界。沒有人會因為一些蠅頭小利對產(chǎn)品動手腳,沒有人會為達目的,欺瞞他們。蘇隊長說,如果你向牧民買一堆石頭,說好了沒付賬,你不用擔心他會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別人,也不用擔心他們會拿走其中的一兩塊。因為一旦說定了要買,那堆石頭就歸你了。這是怎么回事,我聽了這段話,沒有高興,竟然很慚愧呢?
在回來以后,我上網(wǎng)查看了有關阿拉善的風俗民情,看著那一個涵蓋著簡單道理的行為表現(xiàn),我漸漸懂得,有些風俗習慣的形成是很長時間的結果,或許與地域有關,或許與文化有關,但是所蘊含的道理,各個民族中都是大同小異的,我們之所以在這里感受到尤為明顯的熱情,是因為他們還在堅持這些傳統(tǒng)原有的本意,而我們卻逐漸地將一些傳統(tǒng)忘記了。比如蒙古諺語:“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飛翔,沒有禮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要被取笑?!边@樣一句古老的話一直被人們踐行著,我們沒有這樣的諺語嗎?但是為什么沒有體現(xiàn)呢?其實有時候我們不能不佩服,傳統(tǒng)的力量是強大的,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丟棄傳統(tǒng)與習慣,我們就失去了一些美好的東西。
在此,我也感謝此次行程中給予我們幫助的人們。
對于石頭的認識,我是從阿拉善玉開始的??梢哉f,阿拉善玉為我開啟了學習玉石的大門。
對初次接觸阿拉善玉的我來說,我就是個門外漢,所以我將自己的行為叫做“門外窺玉”,或許會一孔之見,或許會班門弄斧,錯誤百出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阿拉善玉項鏈 王華/提供
阿拉善玉鑲嵌飾品《佛》 王華/提供
阿拉善玉手鏈 王華/提供
在我看到一個個石頭形態(tài)各異的時候,我也學著行內(nèi)人的樣子,用手電打一打,其實我根本不懂其中的紋理,我只是喜歡那種五彩斑斕的顏色,驚嘆于大自然的神奇手筆,我只是喜歡石頭的澄澈透明,讓自己的想象極力馳騁。在我的想象中,這些石頭或者是一個動物,或者是一個人物,或者是一幅山水圖,應該沒有雕刻師的想法明確吧。幾次與雕刻師的聊天,我都感覺自己的認識與他們相差甚遠,他們幾乎能夠清晰感受到每一個紋理和形狀,在他們的描述下,我們就能夠感受到,這個石頭未來的樣子。這是特長,我們不得不承認和佩服。就像商人看見這一堆石頭就可以看到錢的厚度,學者看見這堆石頭就可以想到文化承載,技師看到這堆石頭就看見了成品形態(tài),李老師看見這堆石頭,卻聆聽到了天籟之音,總的來說,我們所站的立場不同,認識就不同了。
阿拉善玉耳墜 王華/提供
阿拉善玉《連年有余》 王華/作
我自己摩挲著的這些石頭,是經(jīng)過怎樣的造化,它們才能與眾不同,從眾多的石頭中脫穎而出呢?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yǎng)一方石頭。正是由于黃沙漫漫的大漠,阿拉善玉也極具想象力地塑造了自己的形態(tài)。讓人容易暢想的環(huán)境、熱情洋溢的居民,加上這些五彩斑斕的石頭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曲娓娓述說著這片天空的神奇。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佩戴玉,一則是認為玉文化在我國的傳承與繁榮,另一方面是我們精神生活的追求。我們追求這些配飾的靈性,帶給我們生活的啟迪,祈福避災。我們也僅僅注重玉石的材質(zhì)和雕刻內(nèi)容的寓意?;蛟S它們承載的不僅如此,還有那些足跡,還有那些汗?jié)n,還有那些故事。如果,我們在佩戴阿拉善玉的時候,還可以想著這里的人是多么的熱情好客,還可以想到這里是何其的富饒遼闊,還可以翻開沉重的歷史,看看這個古老的大地上所孕育的智慧,或者,這樣我們可以聆聽到阿拉善玉的歌聲,古老而嘹亮。
看著手中撿來的阿拉善玉手串,我不禁想起了那位為阿拉善玉奔走的琢玉者——王華。彩色的阿拉善玉吸引這位曾經(jīng)在云南瑞麗雕刻和經(jīng)營翡翠的能人。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帶著那濃濃草味和苦澀風沙氣息的阿拉善玉。當他連呼“好石頭”“好東西”的時候,他的命運也同阿拉善這個魂牽夢繞的地方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的心在那一刻許愿給了阿拉善。
走在阿拉善的街上,或原石市場,我們常常能夠聽到有關王華的事跡。
那年,王華第一次到阿拉善。品質(zhì)極高、色彩斑斕、潤澤通透、水頭十足的阿拉善玉讓他愛不釋手,淳樸的民風,熱情好客的阿拉善牧民。那些天,王華的眼睛時常處于一種濕潤的狀態(tài)。他傾其所有購買了大量阿拉善玉原石,多年的琢玉經(jīng)歷讓他相信這兒的石頭就是寶藏,他要為阿拉善瑰寶奔走終生。
我想王華對于阿拉善來說應該是一臺“播種機”。介紹相好的玉雕和珠寶經(jīng)營朋友到阿拉善,牽頭舉辦阿拉善玉活動,想盡一切辦法去傳播阿拉善帶來的福音。
前段時間,王華給我們欣賞他設計的阿拉善玉新作品?!罢嫫?!”我不由贊嘆。晶瑩剔透、色彩溫潤、時尚簡約,年輕時尚的朋友絕對會一見鐘情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阿拉善玉在王華這樣有識之士推動下,在中國飾品界和文玩界一定會大放異彩。
回家的時候,我手里握著一塊阿拉善玉的原石,我想我會好好珍藏它,將這個阿拉善玉和王華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像和氏璧、像佩戴在手指上的環(huán)戒,或者其他……
阿拉善玉《思想者》 王華/作
王 華
20世紀90年代,只身來到云南瑞麗開始學習玉石雕刻,從事翡翠雕刻加工。2008年來北京創(chuàng)辦了大華玉雕工作室。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內(nèi)蒙古一種色彩艷麗、質(zhì)地細膩、形態(tài)各異的阿拉善玉,從此便與阿拉善玉結下不解之緣。王華是較早接觸到阿拉善玉并著手藝術開發(fā)的雕刻師。“玉不琢,不成器”,千姿百態(tài)的阿拉善玉經(jīng)過他巧奪天工的設計和雕琢,彰顯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韻味。他被譽為當代“阿拉善玉巧雕第一人”“中國中青年玉石雕刻才俊”“中國玉石高級雕刻技師”,其作品引起玉雕寶石行業(yè)及收藏界的高度關注。
封底阿拉善玉作品由王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