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貴
論對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兼論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陳鳳貴*
司法實踐表明,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并非不容置疑。糾正已生效裁判的錯誤是立法者在權衡司法公正與判決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理性選擇。但是,對于如何糾正已生效裁判之錯誤,我國立法曾經本著有錯必糾原則,更多地考慮公權監(jiān)督之途徑,以糾錯為主兼以實現私權救濟,很少考慮當事人作為權利主體的處分權。隨著我國民事訴訟理念的提升和觀念的轉化,糾正民事訴訟已生效裁判的錯誤,漸漸地從公權監(jiān)督本位轉向了私權救濟本位。本文以“論對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為題,旨在從當事人私權救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相關立法,試圖從中發(fā)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一)立法過程
當事人對于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服之救濟,在立法上經歷了以下階段和過程:
1.向人民法院申訴。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158條規(guī)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對已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申訴。人民法院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申訴,經過復查,認為原判決、裁定正確,申訴無理的,通知駁回;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由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奔葘Ξ斒氯瞬环焉Р门械木葷绞绞窍蛉嗣穹ㄔ荷暝V,法院審查后通知當事人,或由院長提交審委會討論決定。至于當事人能否向檢察院申訴,因為當時的《民事訴訟法(試行)》中僅在總則中規(guī)定了“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jiān)督”,但對于如何監(jiān)督在分則中并無具體落實,所以,即使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訴,檢察院也無具體監(jiān)督辦法,且當時的檢察院并不愿意介入民事訴訟活動。①在浙江省金華市舉行的“第六屆全國民訴法學術研討會”上,一位參與1982年《民事訴訟法》制定的專家透露,當時草案關于原則的規(guī)定中提到了“檢察院有權提起民事訴訟”,但當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一位副檢察長堅決反對,怕因此增加檢察院的工作量,所以這條規(guī)定最后被拿掉。
2.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或向人民檢察院申訴。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178條對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中的第158條進行了修改,將“申訴”改成了“申請再審”②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178條:“當事人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0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再審申請后,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guī)定的,應當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zhí)行,并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認為不符合第一百七十九條規(guī)定的,用通知書駁回申請。”這雖然規(guī)定了申請再審,但并無具體程序,只要求法院審查并將審查結果通知當事人。基于1991年《民事訴訟法》在分則中規(guī)定了檢察院抗訴,當事人對已生效裁判不服的,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訴。但這種申訴也只是檢察院發(fā)現法院已生效裁判錯誤的一個渠道而已。由于對于當事人向檢察院的申訴并無具體程序規(guī)定,檢察院可以不予答復。當事人提交給檢察院的申訴書,往往是泥牛入海無消息。
3.申請再審的訴權化改造。200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針對“再審難”問題,在具體化再審事由和提高管轄法院級別的同時,對當事人申請再審進行了訴權化改造。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并以裁定形式答復當事人,打造了再審之訴③2007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78條:“當事人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钡?80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fā)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第181條:“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guī)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但是,對于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的申訴,仍無程序性規(guī)定。
4.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程序化設計。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第209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狈治鲈撘?guī)定,具體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賦予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權利;第二,明確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條件;第三,規(guī)定檢察院對于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審查程序;第四,限定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次數。
(二)特點
現行立法關于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之救濟途徑,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和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考察以上立法過程及其內容可以看出,對于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制度的立法,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權利形態(tài),從申訴權到訴訟權。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中對于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的救濟措施只規(guī)定為申訴。1991年《民事訴訟法》將“申訴”改為“申請再審”,但因為沒有對其安排相應的程序,申請再審作為一項訴訟權利還只停留在字面上。直至200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才將申請再審進行了程序性設計,使得申請再審成為當事人的一項實實在在的訴訟權利。
2.啟動主體,從只有公權啟動到公權和私權均可啟動。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規(guī)定因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向人民法院申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所作裁判確有錯誤的,由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啟動辦法是依法院的公權力決定再審,但依現行立法,當事人申請再審符合法定事由的,法院可以直接決定再審;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符合再審條件的,檢察院抗訴,法院應當裁定再審。
3.程序保障,從無程序到有程序。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的救濟問題一直被關注,但在以申訴權為救濟的年代里,并無具體程序設計。直至2007年才對當事人申請再審規(guī)定了程序,并在2012年對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規(guī)定了程序。至此,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途徑在立法上有了程序性保障。
4.權利行使,從無順序到有順序。以往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既可以選擇向法院申請再審,也可以選擇向檢察院申訴。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明確了“法先檢后”原則,即“法院救濟先行、檢察監(jiān)督斷后”。據此,新《民事訴訟法》為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的救濟途徑規(guī)定了順序。
5.權利限制,從無限制到有限制。對于當事人申請再審和向檢察院申訴,以往并無次數上的限制。而無限申訴、無限再審導致案件終審不終,并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當事人纏訟、鬧訪的心理。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明確規(guī)定了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的“一次為限”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司法解釋》)第383條也規(guī)定了當事人再審申請被駁回后再次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綜上,對于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打造和完善?,F行立法規(guī)定,從公正與效率兩大程序價值角度進行考察均有其必要性和積極意義。尤其從當事人程序權利保障的層面看: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有效地制約了法院的審判權力,即對于當事人申請再審,法院必須審查并以裁定作出回應。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權利有效地制約了檢察院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權力,即對于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檢察院必須審查并以決定作出回應。但筆者認為,現行規(guī)定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有進一步予以界定和厘清,才能使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制度真正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一)申請再審、申請檢察監(jiān)督與申訴的關系
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后,據網訊資料報道:“本網律師近日去位于紅寺村的最高法院立案大廳立案,發(fā)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部分民事申訴和??立案室都關閉了。立案大廳的工作人員告訴本網律師,自2013年元月1日起,最高法院不再受理對高院駁回再審裁定不服提起的申訴,相關當事人可以申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抗訴或提起檢察建議。”①《最高人民法院明年起不再受理申訴申請,當事人檢察建議或控訴》,http://tieba. baidu.com/p/2039400528.
申請再審和申請檢察監(jiān)督作為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可以先后行使的兩項權利,已為現行立法所明確規(guī)定。但是,立法規(guī)定了當事人的這兩項權利,是否就意味著排斥和否定了當事人就已生效裁判錯誤的申訴權?筆者認為,申訴既然是我國憲法所規(guī)定的一項民主權利,其并無主體、期限和管轄之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當事人可以隨時隨地向有關機關、部門申訴、檢舉和揭發(fā)違法行為。因此,當事人無論是向人民法院行使申請再審權利抑或向人民檢察院行使申請檢察監(jiān)督權利,均不應該影響其向有關機關和部門行使作為民主權利的申訴權。且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在為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提供了救濟程序和權利保障的同時,縮短了再審申請的期限,限制了申請監(jiān)督的次數,且將救濟途徑并行順序改為先后順序,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是對當事人救濟權利的限制。如果不允許當事人行使申訴權,則在規(guī)定程序內錯誤未能糾正、當事人無法得到救濟和糾紛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容易釀成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不利因素。
(二)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在具體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申請的監(jiān)督方式
《民事訴訟法》第209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薄翱梢浴笔且环N授權性規(guī)范,在肯定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是一項權利的同時,對于當事人是申請檢察建議還是申請抗訴,抑或既申請檢察建議也申請抗訴,都當成當事人的權利,即當事人有權選擇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怎樣的監(jiān)督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檢察建議和抗訴二者之間存在的區(qū)別。檢察建議是同級監(jiān)督,而抗訴是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的監(jiān)督。當事人是否應該區(qū)分不同的監(jiān)督方式,然后向不同級別的檢察機關進行申請?如果當事人提交的是《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申請書》,則該申請書應該由哪級檢察機關予以受理等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2.申請監(jiān)督的對象
在對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的救濟機制中,立法已經確立了“法院救濟先行、檢察監(jiān)督斷后”這一“路線圖”。依此,則當事人在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時,必然已經過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環(huán)節(jié)。當事人是在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情況下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1)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2)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3)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F有必要就三種情況下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的對象分別進行分析:
(1)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此時,當事人面對兩份生效裁判。如果當事人是向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申請再審,則該兩份裁判均出自同一法院,當事人不服,同時以該兩份裁判作為申請檢察監(jiān)督的對象并無不當;如果當事人是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則當事人是對兩級法院作出的兩份裁判不服,一般為中級法院的生效判決和高級法院的駁回裁定。如此,當事人應該針對中級法院的判決還是高級法院的裁定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如果以高級法院的裁定為監(jiān)督對象,但其并未就實體權利義務關系作出安排;如果以中級法院的判決為監(jiān)督對象,雖該判決有實體權利義務之內容,但該判決已經經過了上級法院的審查并作出了駁回當事人申請再審的裁定。雖然《民訴法司法解釋》第42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因人民檢察院抗訴或者檢察建議裁定再審的案件,不受此前已經作出的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裁定的影響?!钡?當一個已生效的駁回再審申請裁定和抗訴再審改判的判決并存時,且不論這種“以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兒”甚至可能是“用下級法院的刀削上級法院的把兒”式的被動糾錯效果如何,我們能否從訴訟原理上給予其正當性地解釋,筆者認為這值得商榷。
(2)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此時,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的對象應該是原生效裁判。但在這種情況下,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本身即為違反民事訴訟法的行為。當事人在申請檢察院就已生效裁判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同時,是否可以要求人民檢察院對接受當事人再審申請材料的法院進行監(jiān)督?如果檢察院既監(jiān)督受理當事人再審申請的法院逾期未處理的行為,又審查當事人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申請是否成立,這樣是否造成新的司法資源的浪費?
(3)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此時的“判決、裁定”,應是指當事人再審申請成立,法院啟動了再審程序并經過再審后所作出的判決、裁定。這里,值得關注的是所謂“明顯錯誤”,顯然應是當事人認為。何謂“明顯錯誤”本身界定不夠清楚,也難以界定清楚,但如此卻很容易造成敗訴并纏訟的一方當事人會以此為借口申請檢察監(jiān)督。
3.申請監(jiān)督的管轄
按照我國民訴法所規(guī)定的檢察監(jiān)督模式,當事人申請檢察監(jiān)督的管轄,與當事人申請的監(jiān)督方式和申請監(jiān)督的對象有關。針對檢察監(jiān)督方式,檢察建議是同級監(jiān)督,應由原審法院的同級檢察院作出;抗訴是上級監(jiān)督,應由作出生效裁判的上級檢察院作出。針對監(jiān)督對象,如前所述,在當事人面對兩個不同級別法院作出的裁判時,選擇哪一個作為檢察監(jiān)督對象會影響檢察監(jiān)督的管轄。即申請對中級法院的判決進行抗訴應是高級檢察院管轄,申請對高級法院的裁定抗訴則由最高檢管轄?!度嗣駲z察院民事訴訟監(jiān)督規(guī)則(試行)》第11條規(guī)定:“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jiān)督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該生效法律文書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均有管轄權?!痹撘?guī)定在監(jiān)督方式和對象均確定的情況下,可以確定檢察監(jiān)督的管轄。但如前文所述,如果當事人針對兩級法院所作兩份裁判既申請檢察建議也申請抗訴,則如何確定檢察監(jiān)督的管轄問題會變得復雜。例如:當事人對某中法判決不服,向某高法申請再審被駁回,則該當事人既可以就某中法的判決向同級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也可以就某高法裁定向最高檢申請抗訴。
4.申請監(jiān)督的期限
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第204條將申請再審期限修正為“在判決、裁定發(fā)生法律效力后六個月內,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等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但是,對于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立法并沒有規(guī)定期限。
(三)當事人申請民事檢察監(jiān)督“僅限一次”問題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奔串斒氯讼驒z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僅限一次”。沒有規(guī)定特殊情況下可否有所變通,比如在第一次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被駁回后,當事人才發(fā)現并取得審理本案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之證據,此時可否再次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并設有相應說明。
前文已述,現行立法關于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制度,總體上是進步的、可行的,但在一些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還有待明確或完善。對于當事人不服已生效裁判之救濟制度的完善辦法,筆者認為,應該在《民事訴訟法》及《民訴法司法解釋》現有規(guī)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以下幾項內容:
(1)受理當事人申訴。在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再審和申請檢察監(jiān)督兩項權利的同時,不排斥當事人的申訴權。我國《民事訴訟法》針對已生效錯誤裁判,在制度設計上,并非只有當事人申請才能啟動再審程序。相反,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再審,檢察院可以抗訴啟動再審。相比較而言,當事人申請需經過法院審查,符合再審條件的,才能啟動再審審判程序,因此被稱之為“軟啟動”。以往司法實踐表明,當事人的申訴是法院和檢察院發(fā)現已生效裁判錯誤的主要渠道。為了便于法院和檢察院及時發(fā)現并糾正錯誤,維護司法公正,法院和檢察院在受理當事人再審申請和檢察監(jiān)督申請外,也應受理當事人的申訴。只要區(qū)分不同權利性質的請求,并進行不同的處理即可。且對于當事人而言,給予其更多的救濟途徑和渠道才是司法文明的體現,才更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
(2)選擇監(jiān)督方式。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作為兩種不同的檢察監(jiān)督方式,在承認《民事訴訟法》第209條是對當事人的授權性規(guī)范的前提下,出于尊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和處分權角度考慮,應該允許當事人在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兩種監(jiān)督方式中選擇一種,禁止同時選擇。
(3)明確監(jiān)督對象。應以能夠體現法院對案件最終處理結果的判決或裁定為當事人申請監(jiān)督的對象,即在當事人既有原審法院判決又有上級法院駁回再審申請裁定的情況下,當事人應該就上級法院的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申請檢察監(jiān)督。
(4)界定“明顯錯誤”。應界定作為申請檢察監(jiān)督條件之一的“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中的“明顯錯誤”為裁判實體結果錯誤,并有必要要求申請人對于該“錯誤”有足夠證據證明。
(5)規(guī)定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期限。應參照申請再審期限的規(guī)定,將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期限規(guī)定為從再審裁定送達—審查期滿—再審裁判作出之日起六個月內。
(6)對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僅限一次”,規(guī)定例外情形。如: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允許當事人再次申請檢察監(jiān)督,但仍應以申請再審為前置程序。
*作者系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