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王建華 張麗娟 謝立娟 解慶凡
(河北省邢臺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河北 邢臺 054001)
腦梗死是我國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成年人致殘的重要原因。小腦梗死為其中的一種類型,多表現(xiàn)有共濟失調,導致隨意運動廣泛不協(xié)調,嚴重影響運動完成的質量,導致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2010-03—2013-03,我們應用音樂針刺同步法治療小腦梗死上肢共濟失調50例,并與常規(guī)治療5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我院康復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46~70歲,平均(58.2±6.5)歲;小腦梗死病程最長14 d,最短 7 d,平均(9.2±2.0)d;左側共濟失調29例,右側共濟失調21例。對照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齡45~70歲,平均(57.5 ±5.1)歲;小腦梗死病程最長14 d,最短6 d,平均(8.5 ±1.7)d;左側共濟失調 27例,右側共濟失調2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全部病例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聯(lián)合制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所有病例均有頭顱MRI或頭顱CT確診為小腦梗死。納入標準:①小腦梗死為首次發(fā)病;②年齡45~70周歲;③患側上肢肌力處于Ⅲ~Ⅳ級;④患側指鼻試驗陽性;⑤認知正常;⑥無嚴重的藥物不能控制的基礎疾病,如原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⑦達到三級坐位平衡。排除標準:①病情惡化,出現(xiàn)新的出血或梗死灶;②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功能減退或衰竭;③有癲癇發(fā)作;④有暈針史。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任何時間可自愿退出。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由專業(yè)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于基線期末(入院第14 d)開始,連續(xù)干預14 d。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成立專門的音樂針刺同步治療小組,由針灸師1名、音樂治療師1名組成,治療在一間專屬治療室內進行,陽光充足,環(huán)境整潔,2張病床,2位患者同時進行,音樂干預與針刺治療同時開始,干預時間選擇在基線期末。用音質良好的MP3機播放音樂,給患者佩戴耳機聆聽音樂,鼓勵患者吟唱所聽音樂。每日播放時間安排在8:00~9:30、15:00~16:30兩個時段。音樂曲目的選擇符合個性化要求,向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發(fā)病前熟悉、喜愛的歌曲或戲曲名稱,優(yōu)先選擇帶歌詞的音樂。聆聽音樂時,取舒適臥位,音量控制在40 dB左右。播放音樂同時開始針刺治療?;颊呷⊙雠P位,選患側風池、肩髃、肩髎、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魚際穴,采用直刺法,直刺0.5~1.0寸,每5 min平補平瀉捻轉1次,每次30 s,留針40 min。針刺治療完成后,音樂治療繼續(xù)進行。連續(xù)干預14 d。
1.4 療效評估 針對每位患者,首先對其健側進行協(xié)調(共濟)試驗測速以確定基線水平,然后對其患側上肢的協(xié)調功能進行檢測,5分:正常完成;4分:輕度障礙,能完成指定活動但較健側速度和技巧稍有差異;3分:中度障礙,能完成指定活動但動作緩慢、笨拙、不穩(wěn)非常明顯;2分:重度障礙,僅能啟動運動,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動[2]。檢測評分項目包括指鼻試驗、指—指試驗、指對指試驗、交替指鼻和指指、拇指對指試驗、握拳試驗、旋前或旋后、反彈試驗及拍手試驗[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2.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治療組50例,自行退出4例,出現(xiàn)新梗死灶排除1例;對照組50例,自動退出3例,因癲癇發(fā)作排除1例,出現(xiàn)新梗死灶排除1例。
2.2 2組上肢協(xié)調(共濟)試驗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2 組上肢協(xié)調(共濟)試驗評分比較分,±s
表12 組上肢協(xié)調(共濟)試驗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基線期末比較,*P<0.01;與對照組干預14 d后比較,△P<0.01
治療組 45 22.60 ±5.16 35.12 ±6.33*△45 23.52 ±4.53 26.28 ±5.65對照組
由表1可見,治療組干預14 d后上肢協(xié)調(共濟)試驗評分高于本組基線期末及對照組同期(P<0.01)。
腦梗死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致殘率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小腦梗死為其中一種類型,多表現(xiàn)為協(xié)調運動的異常,導致日常動作完成質量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由于治療方法不足,小腦梗死導致共濟失調仍為康復界的一個難點。
音樂療法的作用機制是多方面的。音樂通過聽覺系統(tǒng)作用于大腦皮質下的非特殊反射系統(tǒng)和腦干網狀結構,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神經遞質等活性物質,調節(jié)血流量,興奮神經細胞,改善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tǒng)功能,使血脈通暢,加速排除體內廢物,有助于疾病恢復[3]。另外,音樂作為一種聲波能量,當其頻率、節(jié)奏、強度等與人體內部的振動頻率、生理節(jié)奏相一致時,便會發(fā)生同步的和諧共振,產生類似細胞按摩的作用,從而起到神奇的綜合療效。音樂不僅可以通過調節(jié)情緒而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可以通過調節(jié)情緒而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等器官和系統(tǒng),從而有利于機體的生理功能恢復。
針刺治療能擴張血管,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形成,改善腦微循環(huán)障礙,促進血漿纖溶活性增強,改善血液的黏、聚、凝狀態(tài),改善腦血管彈性和腦血管的調節(jié)功能,引起腦血流動力學改變,腦血流量增加,起到活血化瘀作用[4-5];針刺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病損組織的血氧供應,激活神經細胞,促進神經元的功能恢復[6]。本研究中選取的患側風池、肩髃、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魚際穴,均位于拮抗肌上,針刺通過刺激拮抗肌上的穴位,改善肌張力,促進肌力恢復,誘發(fā)無力的肌肉收縮,并能緩解肌肉痙攣,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動物實驗表明,針刺一方面能明顯抑制腦損傷大鼠血漿內皮素的產生,促進一氧化氮生成,使其比例趨于正常;另一方面能降低腦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減輕其氧化應激損傷反應,延緩并減輕腦水腫形成和發(fā)展[7]。本研究表明,音樂針刺同步干預14 d后,治療組患者上肢協(xié)調(共濟)試驗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較本組治療前顯著提高,提示音樂針刺同步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協(xié)調運動。
本研究進行9項上肢協(xié)調運動試驗,可較好評估上肢協(xié)調運動?;颊呔鶠槌醮文X梗死患者,采用音樂針刺同步治療,音樂選曲為患者本人喜愛的音樂,患者主動吟唱,容易調動其訓練積極性。音樂針刺同步法要求音樂與針刺同時進行,對于提高患側上肢的協(xié)調運動,具體通過何種生理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惲曉平.康復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97-101.
[3] 胡家才,李清泉,陳振華,等.音樂干預對小細胞肺癌患者抑郁狀態(tài)及Th1/Th2免疫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9,24(5):326 -328.
[4] 王俊卿,曹義戰(zhàn),周筱燕.針刺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及機理初探[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12(2):114.
[5] 董亞賢,梁風桃,黎振平.急性腦梗死的基礎性治療[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6):6 -8.
[6] 郭艷平,楊清成,張向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康復和針刺治療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3):24 -25.
[7] 劉丹,張子凡,徐海燕.早期督脈電針干預對慢性腦缺血大鼠MDA、SOD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362 -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