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強,張茂蓮
(重慶市江津區(qū)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2260)
臨床經(jīng)驗交流
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100例
廖 強,張茂蓮
(重慶市江津區(qū)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2260)
目的:觀察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方法:100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30天為一療程,治療2~3個療程后判斷療效。結(jié)果:治愈59例,顯效25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結(jié)論: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具有較顯著的療效。
慢性淺表性胃炎;柴胡疏肝散;治療觀察
我們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男 40例,女60例;年齡18~80歲,平均49歲;病程2個月~20年,平均10.1年;肝胃不和型35例,脾胃濕熱型20例,脾胃虛弱30例,胃陰不足15例;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確診。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部疼痛,痞悶或脹滿不適,進食后加重,病情反復且與情緒變化有關(guān),常伴有噯氣、納呆、泛酸、嘈雜,惡心欲吐,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細等。
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白芍20g,枳殼10g,陳皮10g,川芎6g,香附10g,甘草5g。氣滯甚者加佛手10g,郁金10g;血瘀痛甚者加延胡索20g,五靈脂10g;肝胃郁熱泛酸、嘈雜者加左金丸6g,烏賊骨10g;濕熱中阻者加藿香10g,黃芩10g,砂仁5g;胃氣上逆噯氣較明顯者加旋覆花10g;胃陰不足者加烏梅10g,麥冬10g,1日1劑,水煎2次,早晚飯前30min溫服,每次100mL,30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注意飲食規(guī)律,忌暴飲暴食,禁煙忌酒,忌強烈刺激性食物,保持情志舒暢,避免過勞。
痊愈:癥狀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正常,無充血、水腫、糜爛。顯效:癥狀消失3/5以上,胃鏡檢查胃黏膜炎癥顯著改善3/5以上,體質(zhì)顯著恢復。有效:癥狀改善2/5左右,胃鏡檢查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略有改善1/5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及胃鏡復查無改善。
治療2~3個療程后,治愈59例、占59%,顯效25例、占25%,有效13例、占13%,無效3例、占3%,總有效率97%。
吳某,男,58歲,2009年5月就診。患慢性淺表性胃炎3年余,病情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時胃脘疼痛不適,脹滿納呆,口苦口干,噯氣、泛酸,口服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嗎丁啉等西藥治療病情仍反復發(fā)作。時感胃脘部脹痛不適,伴噯氣、泛酸,舌紅苔薄黃,脈弦細。纖維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重度腸化生伴Hp感染。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斷為胃痛(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給予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15g,陳皮15g,白芍12g,枳殼12g,川芎12g,香附12g,木香10g,郁金10g,茯苓10g,丹參20g,烏藥10g,延胡索20g,黃芩10g。服10劑后癥狀明顯緩解,進食增加,繼續(xù)服用前法加減治療2周,諸癥皆除。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病機為情志不暢,損及于肝,肝失疏泄,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肝失條達則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致肝胃不和,氣機郁滯,脾運失司,氣機不暢,納谷日減,化源不足。治療必須抓住肝郁病機進行。
柴胡疏肝散適用于肝失條達,木郁氣滯所致肝胃不和、胃氣上逆等由情志病變所誘發(fā)的胃病。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調(diào)理氣機,香附、白芍助柴胡和肝解郁,陳皮、枳殼行氣導滯,川芎理氣活血止痛,甘草和中,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調(diào)暢氣機、和胃降逆之功。臨床運用時需隨證加減,靈活運用,兼滯者行之,兼瘀者化之,兼逆則降之,兼寒則溫之,兼熱則清之,兼虛則補之。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R256.337.331
B
1004-2814(2015)06-0510-01
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