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軍,李云峰,陳永亮
摘要:文化基因安全問題是關乎一個民族整體心理素質與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文章以當代中國出現(xiàn)的文化基因安全問題為切入點,剖析了以斗爭人性為基因的西方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所具有的可能風險,闡述了以 “天人合一,以心轉物”人性論為基因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推進人類健康、永續(xù)發(fā)展方面相對于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性。
關鍵詞:文化基因;人性倫;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D6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1-0475(2015)03-0037-02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東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宏大歷史潮流中,我國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大發(fā)展,大繁榮局面。期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詮釋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與巨大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吸收、借鑒西方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豐富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中國文化安全問題,增強本土文化自信,堅決防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邊緣、衰落、取代,甚至消亡的風險。
一、中國文化基因安全問題的出場
當下中國文化安全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文化基因安全問題。
(一)文化基因安全問題的思想淵源
文化基因安全問題思想淵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著名學者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一書。道金斯從生物進化論角度指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是基因而不是個體或群體,個體和群體的行為都可以還原到基因行為的自私性上。當然,“對人類行為的探索過于復雜,它不僅涉及到人類行為本身,也涉及到探討者的觀點和立場。基因可以驅使我們的行為自私,但是我們也可以不做它的終生奴隸?!盵1](P.4)由于“對人類行為的探索”“涉及到“探討者的觀點和立場”,人類行為傾向性的基因研究就由生物學領域轉入了文化學領域。因為,“探討者的觀點和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可能對人類的行為文化安全構成潛在風險。理由是,“人類也是通過生物遺傳的方式把自己的能夠接受文化信息的結構遺傳下去,從而使每個人類后代先天地就具有了能夠接受人類文化信息的結構的。學界通常將這種結構稱為文化基因”。[2]所以,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實際上以一種隱晦的方式提出了文化基因安全問題。
(二)文化基因安全問題的實質
文化基因安全問題的實質是一個與和平演變密切相關的政治問題。西方反動勢力在世界各地進行的和平演變充分說明,文化基因安全問題應當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因為,當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將帶有特定需要的目的基因的文化輸入目標國家后,這種文化就可以自動通過文化基因的遺傳方式,破壞、重構目的國民眾的價值觀念,增加和平演變實施國所期望的新特性,進而培養(yǎng)出具有特定心性的民眾,以此擾亂目標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秩序,最終達到顛覆目標國家政權的目的。其慣用的切入點在于目的國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經濟生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德國學者科斯洛夫斯基在他的《倫理經濟學原理》中就曾深刻揭示了這種路徑的潛在可能性:伴隨技術進步和工業(yè)社會走向服務性社會的轉變,文化在生產和消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這種文化對經濟的介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勞動觀念。社會科學研究者把高失業(yè)率看成是一種產生人類生存新方式的機會,因為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是思想形成、享受清閑的機會。這種結論正確與否固然有待考察,但現(xiàn)代人用文化豐富勞動,并增加藝術、娛樂、科學和精神的東西,文化財富在生活中的比重加大確是一種確定不疑的機會。應該說文化和經濟的結合給我們提供了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3](P.713)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西方反華勢力利用中國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的機會,打著文化交流的幌子,乘虛而入,將已經被植入理性與欲望分裂人性基因的文化輸入中國,對我國民眾進行思想文化滲透、誘導、催化,妄圖達到和平演變社會主義中國的目的。因此,中國文化基因安全問題必須引起國人的高度警覺。
二、警惕西方文化中的斗爭性基因
中國文化基因安全最大的威脅來自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與欲望分裂的斗爭性人性基因。
(一)西方文化中的斗爭性基因
理性與欲望分裂的人性論假設最早來源于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在此書中指出,人的心靈有三個部分,分別是理智、激情、欲望。在柏拉圖看來,要保證人類的心靈健康、和諧,就必須做到情感和欲望服從理智的統(tǒng)帥,或者以理率情制欲。這一人性假設框架雖然在以后西方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幾經變遷,但從總體上還是對西方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然而,這一人性假設最嚴重的問題在于,它內在地賦予了人性斗爭性的必然邏輯。因為,三者之間的關系已經被人為地植入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角色的階級屬性,即斗爭屬性。盡管有些學者盡力用調和的語言粉飾西方文化斗爭性基因的本質及其可能風險,但西方文化已經走入困境的現(xiàn)實境遇,已經難以掩蓋這種文化表現(xiàn)出的破壞力!
(二)斗爭性文化基因對西方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
西方啟蒙時代以來,以斗爭人性為基因的西方文化對于繁榮經濟、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現(xiàn)代西方工業(yè)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以這一人性論為基因的西方文化卻也在當代西方社會引發(fā)了更為嚴重的社會危機:自我的身心斗爭掏空了當代西方社會的道德基礎,造成了當代西方社會最為嚴重的道德危機與社會秩序混亂。麥金泰爾在總結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道德危機之后,總結道:無論是情感主義還是理性主義證明路徑,都無法填補道德與人性之間的鴻溝。并最終選擇了將“自我”安置于帶有社會屬性的“共同體”,在“共同體”的命運即“傳統(tǒng)”中尋找自我的道德價值。
然而,在西方科學技術的高歌猛進中,麥金泰爾的理論設想徹底淪為了一場空想。美國當代西方地理學中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戴維·哈維在1990年出版的《后現(xiàn)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中不無悲觀地指出,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所造成的時空壓縮已經將每個人壓縮于一個狹小的生活空間當中,人的社會性正在因此而逐漸消亡。因而,麥金泰爾賴以重構人類社會性的“共同體”理論大廈也因失去其現(xiàn)實基礎而隨之坍塌。戴維·哈維在上述著作中指出,時空壓縮的現(xiàn)實狀況導致了“美學戰(zhàn)勝倫理學”的可能性。然而,在書中結尾處戴維·哈維不無樂觀地預言了一場“倫理學反對美學”[4](P.446)的“持久的精神革命”的到來,但這一革命的出口在哪里,他沒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仔細推敲當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帶有全球性的現(xiàn)實問題的文化根源不難發(fā)現(xiàn),以斗爭人性論為基因的西方文化除了是社會道德秩序混亂的罪魁禍首之外,也是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矛盾問題、科技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問題、各國政府面臨的腐敗問題、國際秩序問題等等問題的根源。這種以斗爭性人性假設為基因的西方文化在二十世紀末期就已經走向了“終結”。根本原因就在于破壞性就是這種文化的本性,它是對人類來源于宇宙自然但又離不開宇宙自然的本性的徹底否定,因而,其生命力必然是短暫的。義無返顧地堅持,只能使人類在獲得短暫的狂歡之后,走向集體的自我毀滅。
因此,在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宏大敘事背景下,國人對西方外來文化基因的威脅問題應該做出理性的評估,評估的依據(jù)應該是是否能夠有助于增進,而不是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基因安全。
三、對抗西方文化轉基因威脅的戰(zhàn)略選擇
筆者以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心體合一,以心轉物”的人性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之一。它在解決當今人類共同面對的世界性問題方面能夠發(fā)揮最為根本性的作用,將其作為當代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文化基因,作為自覺抵制西方文化基因安全威脅的文化武器,不足為過。
首先,以“心體合一,以心轉物”人性論為基因的中國文化通過培養(yǎng)人對宇宙自然感悟能力的方式,化解了以斗爭性人性論為基因的西方文化可能導致的人類文明終結,為人類走上永續(xù)、健康之路提供了可能性。
“心體合一,以心轉物”的人性論主張,人類社會的進步應該通過發(fā)現(xiàn)、運用宇宙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征服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方式完成的。因為征服是建立在人類理性超越宇宙自然規(guī)律基礎上的行為,而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只能按照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生活,人類一旦試圖通過超越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方式尋求進步,那么,人類就會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其次,“心體合一,以心轉物”的人性論通過主張心體合一,反對心體分裂方式,超越了西方斗爭性人性文化基因導致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缺乏道德支撐的弊端,為人類社會進步注入道德力量提供了可能性。
以“心體合一,以心轉物”的人性論為基因的中國文化可以使人內生道德需求的動力。這種人性論認為,人性問題只是一個怎樣遵照宇宙自然規(guī)律,解放自身宇宙自然本性的問題,而不是理性與欲望如何分立、對峙的問題。
可見,以“心體合一,以心轉物”人性論為基因的中國文化,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注入道德基因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又是中國文化超越西方文化的表現(xiàn)之一。
最后,“心體合一,以心轉物”人性論文化基因通過主張“轉”的方法保全自我價值,超越了以“節(jié)制”、“禁欲”、“放縱”的自我否定方法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西方文化 ,為人類社會永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現(xiàn)實路徑。
“轉”,即一方離不開另一方,同時又要對另一方加以運用。故荀子《勸學》中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敝f。所以“以心轉物”的智慧在于,它是對人性的保全,而不是克服或超越。它告訴世人,如果人不能時刻警醒自己保持心靈的純真本性,就很容易被包括自己身體在內的物所運用。這個時候,人就很可能迷失自我,墮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綜上所述,以斗爭性為基因的西方文化雖然在推動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此而不加批判地吸收,就有可能威脅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安全,進而出現(xiàn)改變民族心理素質、偏離人類社會永續(xù)、健康發(fā)展之路的可能傾向。因此,深入研究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基因問題,對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xiàn),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英]道金斯,盧允中譯.道德的基因[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嚴春寶,嚴春友著.文化全息論(第八章)[M].
[3]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美] 戴維·哈維著,周憲,許均主編.后現(xiàn)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