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靖康之難的成因是什么?
      ——從南渡時人的認識說起

      2015-04-03 16:47:41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李綱靖康南渡

      馮 志 弘

      (香港教育學院 文學及文化學系,香港)

      靖康之難的成因是什么?
      ——從南渡時人的認識說起

      馮 志 弘

      (香港教育學院 文學及文化學系,香港)

      宋室南渡,時人并未歸咎于士大夫沉溺山水。他們認為,靖康之難的因由,“內(nèi)憂”遠大于“外患”,即朝廷腐敗的“遠因”遠大于外族南進的“近因”,并且認為,北宋亂事“本于君子小人之混淆,君子常不勝”。這都有別于宋亡以后把靖康之禍歸咎于天子沉溺娛樂、政策失誤的論調(diào)。

      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君子小人之辨

      宣和元年(1119),蔡京之子蔡攸語宋徽宗曰:“所謂人主,當以四海為家,太平為娛。歲月能幾何,豈徒自勞苦!”徽宗“深納之?!盵1]500元代以后,徽宗的失德與朝政昏亂,往往被視為靖康之難的主因?!端问贰氛f:徽宗“奉身之欲,奢蕩靡極,雖欲不亡得乎?”[2]3478王夫之《宋論》謂徽宗朝“有財而不知所施,有兵而不知所用……唯不知人而任之……無往而不亡矣?!盵3]151近年來,學者較多從國家政策分析靖康之禍。臧嶸認為:北宋的致命傷在于“防內(nèi)甚于防外,防民甚于防敵”;[4]23游彪指出:宋開國以來重文輕武、文人統(tǒng)兵、“異論相攪”等祖宗家法,是北宋滅亡的遠因。[5]17、18、96-97

      那么,經(jīng)歷靖康之難的南渡時人如何理解禍患的成因?①本文所說的“南渡時人”,指的是在靖康之難以前進入青少年時期,對于北宋局勢有基本體驗,并且曾經(jīng)在南宋生活的宋人。其中有幾個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第一,若干高宗朝時人,如朱敦儒、李綱、趙鼎,一方面痛陳靖康之弊,否定“奢靡”,另一方面則追憶“宣和全盛年……歌舞賞清妍”[6]218《次韻季弟善權(quán)阻雪古風》之樂,反映了他們認為“奢靡”與“太平為娛”觀念有所不同。第二,像淳熙年間《題臨安邸》詩諷刺君臣耽樂山水的觀點,固然影響深遠,但查看《全宋文》所收錄南渡初年文獻材料,特別是政論文章,鮮有批評君臣沉酣湖山之樂的言論。那么,南渡時人認為靖康之難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宣和七年(1125),陳東提出“六賊”之名,翌年,國子祭酒楊時說:“今日之禍,實(王)安石有以啟之。”[2]12741這些說法在南宋初年廣為人接受的原因又是什么?第四,靖康之難的詮釋,是史實和國策問題,也是思想史的課題。南渡時人析論靖康之難的成因與宋亡以后人不同,反映了南渡時人的思維定勢。其中有些觀念,頗可和北宋中葉以來的思想聯(lián)系,十分值得留意。

      一、 認為“侈靡太甚”、“風教敗亡”促成靖康之難,但不否定“太平為娛”與“山水之樂”

      宋代誥令和奏議常有批評“侈靡”的話,批評的重點幾乎都緊扣兩個關(guān)鍵理念:一是“侈靡”風俗與國家的“風教”密切相關(guān);二是要遏抑侈靡,必須實踐儒家“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7]的傳統(tǒng)精神,以皇室和士大夫敦實儉樸的榜樣,感化天下。金人侵宋以后,“侈靡”被進一步視為國家衰亡的主因之一。李綱在宣和七年(1125)指出:“比年以來,搬運花石,舳艫相銜;營繕宮室,斧斤不輟?!边@導(dǎo)致兩個惡果,一是“上累大德,下失群心”,二是“蠹耗邦財,斬刈民力”。李綱認為,正因為徽宗朝的腐敗和內(nèi)耗,才導(dǎo)致金人之患,其事“非偶然也”。[6]498《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靖康元年(1126)侍御史孫覿等批評蔡京執(zhí)政之時“倡為窮奢極侈之風”,中國由是空虛,“敵人侵侮,無所不至”,[8]836-837論述重點同樣在于朝廷的揮霍無道。建炎三年(1129),葉夢得上書力陳“宣和致寇之失”,其中提到“聲色”和“奢靡”兩項,認為高宗若能“一切盡反之”,國家就不會“終屈其弱”。[9]1191《奏應(yīng)詔大詢狀》

      奏折批評針對皇室和士大夫,朝廷的禁令也主要針對儒家傳統(tǒng)的“君子”階層。相反,百官對于豪族或民間風尚偶有批評,對于老百姓的奢侈行為,卻鮮有明令禁止。原因是時人認為風俗流于奢靡放任,負最終責任的應(yīng)當是在上位者。即使后世被譏為佞臣的周紫芝,其《正俗論》也說:“天下之治亂,風俗之美惡,未有不出于上之所化……未有化之以不正,而天下自治者也。”[10]319這段話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風教”的觀念。

      宋孝宗朝以后,出現(xiàn)了不少對沉醉湖山歌舞的批評,例如《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①田汝成輯:《西湖游覽志余》卷2《帝王都會》:“君相縱逸,耽樂湖山,無復(fù)新亭之淚。士人林升者,題一絕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的《題臨安邸》內(nèi)容雖無點明嘲諷南宋君臣,但就《西湖游覽志余》前述的“君相縱逸”一語看來,這種解讀仍然反映了編者的成見。《西湖游覽志余》,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4頁。明代宋廷佐《武林舊事跋》:“可恨者當時之君臣,忘君父之仇,而沉酣于湖山之樂?!盵11]520有學者把這種批評視為徽、欽以及高宗朝時人所論靖康之難的成因之一。②參馮志弘:《〈東京夢華錄〉是否“著其盛,正著其所以衰”?──兼論宋人的“華胥之夢”》,《人文中國學報》2015年第21期,即將出版。但根據(jù)《全宋文》所錄南渡初年的材料,南渡時人并不認為沉溺山水是靖康之難發(fā)生的因由。

      南渡時人對“太平為娛”觀念少有貶抑,相反,他們肯定歌舞升平,也肯定游樂閑適的志趣。紹興十二年(1142)《議加徽宗謚號詔》謂徽宗“紹累圣之丕基,當四海之全盛”。[12]22李綱對于徽、欽時政每有激烈批評,謂之“顛倒是非,變亂白黑,政事大壞,以馴致靖康之變”。[6]800《奉詔條具邊防利害奏狀》另一方面,他在《次韻季弟善權(quán)阻雪古風》,坦率表達了“憶昔宣和全盛年……但將歌舞賞清妍”[6]218的情感。李清照的“中州盛日,閨門多暇”、[13]朱敦儒的“惜昔升平淚成陣”,[14]都反映了南渡時人認為徽宗朝是“升平”時代。就南宋初年文獻看來,大量關(guān)于燕游、飲酒歌舞的記述,反映了南渡時人始終肯定徽宗時期的“娛樂”。周紫芝撰作《升平謠》,以為秦檜執(zhí)政“但聞群賢歲歌舞,壽曲聲中玉觴舉”,[10]170這固然是阿諛奉承的話,可是韓世忠紹興十一年(1141)罷樞密使后,也同樣“時跨驢攜酒,從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樂”。[8]1067李綱比韓世忠更多寫“酒醉”和“美人”,有“半醉佳人酒未消……尊前還唱早梅詞”;[15]908《一翦梅》“深院美人慵困,亂云鬟”[15]908《水龍吟》等詞句。和李綱一樣力主抗金的趙鼎向往“結(jié)廬傍洓水,永與山作伴”[16]693《己亥秋陪伯山游中條……》的寫意生活。他的《浣溪沙》描述美人風韻,謂之“艷艷春嬌入眼波。勸人金盞緩聲歌。不禁粉淚搵香羅。暮雨朝云相見少,落花流水別離多。斷腸爭奈此情何”。[15]943這些婉約文字出現(xiàn)在“氣作山河壯本朝”[2]11294-11295的趙鼎筆下。他認為,山林飲酒之樂,以及欣賞、述寫美人歌舞的行措,并不與他“凈掃妖氛”的愿望相違。[17]又如李光在《武陵春》寫“陳逢時置酒賓宴堂,仍攜愛姬”,歌之曰“神女解相隨”;[18]506多慷慨之作的張元干,也寫過“好擁笙歌,長向花前醉”[19]《醉花陰》的句子。

      從李綱、趙鼎、韓世忠的論述可以看到,他們并不認為“侈靡”和“娛樂”是同一個平面的問題。南渡時人,無論政見如何,基本上都沒有否定“太平為娛”,更沒有把靖康之難歸咎于此。無論是李綱等力主“監(jiān)崇(寧)、(大)觀之失,以刷靖康之大恥”[6]644《十議·議政本》的抗金名臣名將,抑或如周紫芝般政見不同的士大夫,都把靖康之難的成因和“娛樂”分別開來。這是南渡時人和孝宗朝以后人對靖康之難的認識的主要區(qū)別。

      二、 “非夷狄有常勝之勢,蓋中國御之失其道爾”

      因著各種因素影響,南渡時人分析靖康之難的側(cè)重點往往有差異。但這一時期的相關(guān)論述,仍然體現(xiàn)了一個鮮明特征,就是認為靖康之難源于國家“內(nèi)憂”,遠多于“外患”。 趙鼎說:“國家陵遲衰弱之漸,人皆謂敵國之為患,其亦知有以致之乎?”他認為,金人所以能夠南侵,本身實力還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它覷準時機,乘宋國之“虛”而入。而靖康之失,歸根究柢,是北宋末年朝廷“以善惡是非之倒置,公論久郁而不明也。其來久矣,禍胎至深,固宜痛心疾首”。[16]639-640《論明善惡是非疏》另一方面,就《全宋文》收錄的材料看來,如趙鼎所言“人皆謂敵國之為患”的論述反而較少見;更多的,是如宋高宗的說法,批評靖康諸臣“茍偷歲月之安,馴致國家之禍”。[20]765《耿南仲落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制》南渡時期,主戰(zhàn)、主和人物,抑或不同政治群體的士大夫,他們討論靖康之難成因時,大都聚焦國家自身的問題。葉夢得斥責徽、欽朝謀臣誤國,沒有深考“晉成帝當蘇峻之變而不避,故危;梁武帝當侯景之亂而不避,故亡”的歷史教訓,“徒襲宣和末議……又復(fù)決意謂虜必不再至”,[9]1190《奏應(yīng)詔大詢狀》終歲只逞紙上談兵的口舌之爭,終致大禍。呂本中《無題》詩云:“胡虜安知鼎重輕,禍胎元是漢公卿”,[21]認為北宋官員禍國,耽誤國事,才是金人能夠長驅(qū)直進的根本原因。李清照說:“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yù)備庸何傷?!盵13]221《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批評北宋未能有備無患。就這些說法看來,趙鼎、呂本中等都如胡銓所云,認為“非夷狄有常勝之勢,蓋中國御之失其道爾”。[9]4530-4531《論中國御夷狄失道奏》

      對于這個問題,說得最多的還是李綱。他剖析“金寇之禍,乘間而作”[6]1330《中興至言序》的幾個原因:其一,是中了金人的“詭計”,謂之“挾詐謀以款師,待以不疑,墮其奸計”,[6]1653《勑榜詔》又說:“金人一歲之間,再犯都城,信其詐謀,終墮賊計?!盵6]1673《勑榜獨留中原詔》問題是,為什么以中原謀臣之多,竟不能夠察覺金人的企圖呢?這又引申出他對北宋朝廷第二點的批評:“邪正相雜揉,盈庭事紛紜。機會一朝失,安危自茲分。愚儒不遠慮,賊退已安眠?!盵6]350《夜霽天象明潤成百韻》他認為肉食者未能遠謀,未能防患未然,才是導(dǎo)致金人能夠輕易渡江的原因。其三,李綱認為在謀臣的眾多失誤中,以“倡和倡戰(zhàn)”議而不決,最為致命。他在《撫諭河北河東詔》中指出:“但以講和一事,終至宗社阽危”;[6]1662在《十議·議國是》中說:“靖康之間,惟其國是不定,而且和且戰(zhàn),議論紛然,致有今日之禍”;[6]637《靖康傳信錄序》說:“去冬致寇,其病源于去春,失其所以和,又失其所以戰(zhàn)……故令虜志益侈。”[6]1574-1575正是朝廷內(nèi)部的矛盾,為金人南侵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上述論金人南侵的文字,往往粘附著對宋朝廷的批評。他們鮮有強調(diào)金人的謀略和兵力,這一方面是避免“長他人志氣”,同時李綱、韓世忠等在一些戰(zhàn)役中也確實抵御了外侮。無論如何,南渡初年對于靖康之難的詮釋,明顯體現(xiàn)了王十朋所謂“王者將欲治外,必先安其內(nèi)”[22]《論廣海二寇札子》的治國理念。

      三、 “靖康以來,所遭之變……本于君子小人之混淆,君子常不勝,而小人常勝”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現(xiàn)象是:南渡時人認為北宋淪陷是積患所致。他們也討論徽宗朝的一些事件,但更熱衷討論北宋后期如何“朝奸亂政”,“小人禍國”,并且認為北宋亂事,“本于君子小人之混淆,君子常不勝”。[6]1164《與李泰發(fā)端明第二書》江伯彥說,北宋末年“王政淪廢”的原因,在于“朝奸變亂于舊章”。[20]1192《進建炎中興日歷》誰是“朝奸”呢?建炎三年隆佑太后說:“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度,童貫起邊事,所以招致金人,養(yǎng)成今日之禍?!盵1]1442在欽宗繼位之時,蔡京、王黼已經(jīng)備受時人唾罵。甚至因為二人在朝的勢力巨大,人脈連結(jié)關(guān)系錯綜,宋高宗在即位之初,也不得不說:“蔡京、王黼當國日久,孰不由其擬受?”[23]337《蔡京王黼所用人許自新復(fù)用詔》蔡、王位高權(quán)重,靖康之難的責任,他們首當其沖,自然可以理解。李光說:“方蔡京、王黼相繼用事,朝綱隳壞……”;[18]510《論梁師成札子》陳與義《鄧州西軒書事十首》其六云:“楊(炎)、劉(晏)相傾建中亂,不待白首今同歸?!蹦纤魏勺⒅^此二句“疑謂蔡京、王黼”,[24]這個說法為《陳與義集校箋》的編者白敦仁所采納;這些意見都把蔡、王視為徽宗朝最大的罪臣。甚至如鄧肅所認為,正因為朝廷對于“王黼、蔡京等罪,不肯果決,費臺諫一年之力”,才導(dǎo)致“邊事有失防閑”,他認為必須定蔡、王之罪,以立朝綱,“以慰天下之望,而快二圣之怒?!盵25]《辭免除左正言第四札子》

      軍事上,徽、欽朝臣以童貫罪名最大。李光說:“自童貫秉軍政二十年,將士零落殆盡,開邊生事,取笑四夷,旋致今日之禍?!盵9]3802《乞不用內(nèi)臣管軍札子》這段話同時指出童貫殆無治軍之能,且主動挑起邊釁的雙重罪名。張浚的說法和李光完全相同:“昨因內(nèi)侍童貫,首開邊禍,遂致敵騎歷歲侵陵?!盵23]451《討苗劉檄》李綱說:“自童貫、高俅主兵以來,其(兵)制始壞。”[6]661《乞修軍政札子》這些論述,都把整個北宋的敗壞,歸咎于個別關(guān)鍵人物。

      其余受批評的徽、欽朝臣也不少。建炎元年,高宗《詔責李邦彥等》批評李邦彥、吳敏、蔡懋、李梲、宇文虛中、鄭望之,李鄴,“或料敵失宜,自成懦弱之勢;或過聽誤事,復(fù)忘備御之方。用起兵端,以誤國計”。[20]751李綱在宣和七年(1125)上欽宗的奏狀指責朱勔“運花石竹木以斂民怨”,李彥“豪奪民田,掊斂財賄,剝下奉上,依勢作威”;[6]507這二人都在陳東“六賊”名單之列。紹興六年(1136)李綱又提出批評:“靖康末……以唐恪、聶山、耿南仲父子用事,專以離間為進身固寵之資。”[6]1484《道君太上皇帝賜宋·御書跋尾》同樣以人臣道德的虧欠,作為批評的標準?!度泵藭帯份d靖康元年臣僚之言:首先指出“自崇寧初,蔡京輔政”,破壞舊章,排斥異己,用人為私;接著批評了許多大臣,如鄧洵武、范致虛、何執(zhí)中、余深、林攄、薛昂、趙挺之、劉逵、張康國、鄭居中、劉正夫、蔡卞、蔡攸。這篇論述認為,正是因為這些亂臣賊子,使“太上皇帝每下詔書,施行善政,皆為此輩壅遏”。[20]361這個觀念,沿襲了漢代以來批評時政止于官吏,而鮮及君王的原則──其實都跳不出小人“邪說利口,足以惑人主之聽”[6]800《奉詔條具邊防利害奏狀》的老套。

      在斥責“朝奸”禍國之后,南渡時人仍然要問:為什么在徽宗朝,一時間竟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小人”?這些“小人”當然是一個關(guān)系網(wǎng),均“出蔡京、王黼之門”;然而,為什么這個事情能夠在這個時候發(fā)生?尤其是開國百年“朝廷久無憂矣,天下久太平矣”[26]《上執(zhí)政書》,且有北宋中葉范仲淹、歐陽修等人臣典范出現(xiàn),何以北宋朝廷會出現(xiàn)后來的局面?其轉(zhuǎn)折點何在?

      針對這個問題,若干南渡時人提出祖宗法度作為衡量善惡的準則。正如趙鼎所說:“自熙寧間王安石用事,肆為紛更,祖宗之法掃地而生民始病?!薄吧袷疾 敝械摹笆肌弊?,反映了趙鼎認為北宋禍患起于王安石變法。緊接其后他說:“至崇寧初,蔡京托名紹述,盡祖安石之政以致大患。”[27]2771紹興六年(1136),陳公輔首先以仁宗朝的政事作為大公無私的典范,說:“嘉祐以前,朝廷尚大公之道”;然后說:“熙(寧)、(元)豐以后,王安石之學,著為定論,自成一家,蔡京引之,挾紹述之說,于是士大夫靡然而同,風俗壞矣?!盵27]3117因此,蔡京雖然是徽宗朝的“大奸”,但溯源尋本,靖康之難的始作俑者仍然是王安石。這個看法,成為南渡時人的主導(dǎo)思想。

      靖康元年,國子祭酒楊時指出蔡京和王氏學說的關(guān)系,由此說明,徽宗朝朝政腐敗的遠因正是熙寧變法:“蔡京用事二十年,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安石……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彼J為王安石最大的罪名,是變亂祖宗法度,使君子之政中斷:“安石挾管(仲)、商(鞅)之術(shù),飾六藝以文奸言,變亂祖宗法度……”楊時甚至認為花石綱的因由,王安石也難辭其咎:“其后王黼、朱勔以應(yīng)奉花石竭天下之力,實安石自奉之說啟之也?!盵27]2527“六賊”中的三人,就這樣和王安石扯上了關(guān)系。趙鼎同樣認為王安石變亂祖法是北宋亂事的開端:“有王安石者用事于熙寧之間……肆為紛更,祖宗之法,掃地殆盡,于是天下始多事?!盵16]638《論時政得失》這句話的批評重點也是王安石的“更變”。因著這個思想,紹興六年,在一篇以高宗名義公布的講制中,就明確把“王氏之學”與“今日之禍”聯(lián)系起來:“王氏之學行……邪說橫興……陵夷至于今日之禍?!蔽闹猩踔烈悦献铀^“楊、墨之害,甚于猛獸”[23]1605《劉大中兼侍講制》來比類“亂臣賊子”王安石如何禍國殃民──批評十分激烈。

      以王安石為靖康之難的禍首,意味什么?李光說:“夫(司馬)光與(王)安石,行事之是非,議論之邪正,皎若白黑?!盵18]519《論王氏及元佑之學》李光認為:王氏之學與熙寧變法,正是北宋“是非”、“正邪”變化的分水嶺,也是君子抑或小人主政的天壤之別。在宋代批評王安石的材料中,固然有不少針對變法的批評,但最后“總其辭”的論述,大部分都歸到王安石道德敗壞這一點上。好像北宋呂晦(或作呂誨)著名的《論王安石疏》的十個總評中,其中九個與王安石的“德行”、“專政”有關(guān),包括:慢上無禮、好名欲進、要君取名、用情罔公、挾私報怨、怙勢招權(quán)、專威害政、凌轢同列、朋奸之跡。只有最后一句“未見其利,先見其害”,[28]勉強算是不針對王安石。這個評價思路,也為南渡時人所繼承。李燾《請以司馬光蘇軾等從祀疏》說:“司馬光及蘇軾風節(jié)彌高,其學術(shù)專務(wù)格君心,安百姓,其欲正人心,息邪說”──和上面引述的《劉大中兼侍講制》一樣,李燾也把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論述,比喻為“決洪水,辟楊墨”;又慨嘆:倘若溫公、蘇軾“其言早聽用,寧有靖康之禍?”[29]這些說法,都指向一個共同想象:君主“親賢臣、遠小人”,則天下得治。

      四、 “朝廷既正,君子道長,則所以捍御外患者,有不難也”

      熙寧變法未必乏善可陳,但是,正邪不兩立的觀念,是南渡時人分析時局的根據(jù)。建炎三年《責罰朱勝非等詔》說:“國之綱紀,當辨忠邪?!盵20]946或如向子諲所說:“君子小人之進退,實安危之所系”,[30]《赴審察入奏大略》都反映了這個觀念。李光在紹興元年所寫的《乞辨君子小人札子》,正說明了他把“君子小人之辨”視為當世急務(wù)。他指出,仁宗之世“天下大治,夷夏乂安”,是由于仁宗專任韓琦、富弼、范仲淹等君子執(zhí)政,“不使小人參其間”。而南宋之初正值艱難之際,雖然“可言之事未易悉數(shù)”,但“所謂端本清源之術(shù),臣愿陛下辨君子小人而已”。[9]2051“而已”二字,說明李光認為君子之辨的重要性壓倒一切“可言之事”。

      把靖康之難歸咎于未能明辨君子、小人,是否過于迂闊?李綱在欽宗朝所寫的《謝賜裴度傳札子》回應(yīng)了這個問題:

      臣竊見諸葛亮《出師表》,其言明于治體,以謂親賢臣,遠小人……夫君子小人,于用兵之際,似不相及,而亮深以為言者,誠以寇攘外患,有可以掃除之理;而小人在朝,蠹害本根,浸長難去,其患有不可勝言者……臣竊觀陛下嗣位之初,適遭金虜入寇,宵旰憂勤,勵精圖治,思刷前恥……然君子小人尚猶混淆于朝,翕訿成風,殊未退聽,謂宜留神照察,在于攘逐戎狄之先。朝廷既正,君子道長,則所以捍御外患者,有不難也。[6]547

      李綱這段論述有幾個重點:第一,以名臣名篇的論述為據(jù),說明“親賢遠小”,是識者之見;第二,“親賢遠小”,是治世的根本基礎(chǔ);第三,“小人在朝”的禍害,尤甚于外患;第四,“小人在朝”看似與金人南侵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正因為北宋內(nèi)政“其患有不可勝言者”,金人才可乘虛而入;第五,即使君主勵精圖治,倘若朝中君子小人相混,為人君者尚且不能夠察納雅言;第六,“親賢遠小”,是捍御外患,釜底抽薪的方法;第七,國家政事純?nèi)院?,攘逐戎狄并非難事。

      惟有“辨別君子小人”,親賢遠小,才能夠興復(fù)國邦──這顯然是李綱政治、軍事主張的中心思想。他有《論君子小人》一文,認為“誠能別白邪正,使君子小人不至于混淆”,則“天下可為”。他引安史之亂楊國忠“動為身謀,不顧社禝計”的史事,指出“利于己而不利于人”、“害于國而不害于家”是“小人之常”。相反,惟有君子,才值得君主推心置腹,因為他們“以公忘私,以義忘利”。所以李綱認為要成就“中興之功”,當務(wù)之急就是要“知人”,“察于君子小人之間”,則“天下不勝幸甚”。[6]677在《論建中興之功札子》中,他又認為“中興之于用兵,止是一事”;在用兵之前,當以“信賞刑、明是非、別邪正”等為先,并認為:“數(shù)者既備……用兵豈有不勝者哉!”[6]915在《澧州與吳元中書》中,他分析靖康之事與西漢王氏之禍,李唐武氏之變的相似之處,認為其時皆是小人當?shù)?,“其兆已存于宮中”,由是慨嘆:“小人之亂邦,必至于國家俱敝而后已?!盵6]1049另一篇文章《桂州與吳元中書·別幅》先引述杜牧“上策莫如自治”之說,接著指出:“自治之術(shù),以進君子、退小人為本。”[6]1054《與李泰發(fā)端明第二書》的表述更直接:“自靖康以來,所遭之變……其實本于君子小人之混淆,君子常不勝,而小人常勝?!盵6]1164這些材料說明了李綱認為“進君子、退小人”,是影響國家治亂最關(guān)鍵的因素。除了李綱外,在南渡文人的論述中,也時時可見強調(diào)辨別正邪的論述。趙鼎《論時政得失》認為王安石執(zhí)政時期政事日壞,是由于“獎小人,抑君子”,使國家“日入于亂”。[16]638周紫芝建炎元年《上皇帝書》建議高宗使天下皆知曉君主“忠義者必賞,奸邪者必誅”,且說崇寧、大觀以來,奸臣用事既久,以致“朝無端人,禍及四海,至使潢池(夷狄)興敢拒之師……究其禍根,實出于此”。[10]408

      可以看到:“忠邪之辨”、“親賢遠小”,不僅是南渡文人的常語,也是他們分析國家問題的基本準則。同時,他們認為,“小人當?shù)馈笔蔷缚抵y的主要成因。正因如此,南渡文人往往根據(jù)這一想象,以為只要“監(jiān)宣和致寇之失,而一切盡反之”,[9]1191葉夢得《奏應(yīng)詔大詢狀》并且革“君暗臣邪”[9]3056張?!哆M王樸平故事奏》引王樸之論之弊,國家就必然復(fù)興。這個思想范式,特點是“由上而下”,“由內(nèi)而外”、“重理論多于具體”──這些特點,體現(xiàn)了南渡文人闡述靖康之難的思維定勢。

      五、 “人事盡,則天悔禍”

      南渡時人析論靖康之難成因的又一特征,是用“天志”詮釋國家禍患。“敬天之怒,無敢戲豫”[31]《板》是《詩經(jīng)》的說法,但建基于南宋初年否定王安石“天命不足畏”觀念的背景,時人提出“畏天戒”的主張,就更有撥亂反正的意義。

      金人侵宋以后,徽宗手詔已有“災(zāi)異謫見而朕不悟,眾庶怨懟而朕不知”的話,他“下令以求直言,修政以應(yīng)天變”。[32]這里的天變兼指災(zāi)異和國家危難。張浚建炎四年撰《乞修德選賢以消天變疏》,以為“必欲昊穹悔禍”,為人君者就要“親君子,遠小人,去讒佞……”,[9]3958他在建炎三年所撰的《請明教化嚴賞罰疏》說得更具體:“今日之事,皆因風教敗亡,淳樸雕喪,侈靡太甚,天實惡之?!边@個說法把北宋禍患視為“天意”?!疤鞂崘褐钡囊馕妒牵航鹑说奈淞Σ贿^是上天的工具,因此宋朝廷倘能“反本還淳,去華就實”,必然可以感動天心,“以此而化天下,積久而行之,則可以動天下,可以格人”。據(jù)此,張浚勸喻高宗“早暮見天,無忘誠禱”,俾使“淡然漠然,與道為一?!盵9]630惟有君臣修德,才能感動上蒼,使“昊穹悔禍,甿庶獲安?!盵9]3958《乞修德選賢以消天變疏》這個說法沿襲《論語》“天之未喪斯文”[7]579之說,今天看來也許是迂論,卻反映了有人是從道德層面解釋靖康之難的。

      當然,南渡時人所以認為王安石是靖康之難的禍首,在于他主張“不敬天地、不宗祖法”。李綱說:“后世導(dǎo)諛之臣諂其君,以天地之變不足畏……遂使時君世主不復(fù)畏天,而肆情于民物之上,稔成禍亂……”句中的“導(dǎo)諛之臣”,明顯指向王安石。李綱接著又質(zhì)問靖康之禍:“是豈一朝一夕之故哉?”最后明確說:“其本在于不知畏天,馴致使然也?!盵6]1307《乘閑志序·災(zāi)異志》由此進一步指出,王安石(不是蔡京)不知畏天,才是北宋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李綱《乘閑志序·征兆志》又從“天人之際,其理一也”的觀念,演繹“天人相應(yīng)”的內(nèi)涵。他指出:“自古有國家者,興衰之數(shù),曷嘗不系乎天,然而或過其歷,或不及期,則人事存焉爾。”此說認為人事足可影響天志。對于明君良臣,則“天啟其心”,對于暗君劣臣,則“天奪之魄”,“天”和“人”相互影響。據(jù)此,他批評某些“言天者,以謂一切分定,而廢人事;言人者,以謂悉由智力,而廢天命,二者交失也”。文章最后指出:“靖康之初,夷狄以微”早有天兆。“知數(shù)者,形于讖緯,多能預(yù)言……若合符節(jié)。天之所以告人者甚明,顧弗察耳?!盵6]1307-08這進一步指出,是“天志”與宋朝廷失德──而不是金人──才是導(dǎo)致靖康之禍的原因。

      由于強調(diào)“天志”之于國難的關(guān)鍵作用,李綱在《奉詔條具邊防利害奏狀》“昧死”進言的六事中,除了信任輔弼、公選人材、變革士風、愛惜日力四項外,第五、第六項即為“務(wù)盡人事”和“寅畏天戒”。他闡析“人事”一條,即說“天人之道,其實一致”,“人事盡于前,則天理應(yīng)于后”。他說的“天道”和“天理”,不僅指四時運作的自然理,而是實指上天會通過災(zāi)異昭示天志,也會通過天象輔成人事。前者如“災(zāi)惑失次,太白晝現(xiàn),地震水溢”等,都是天意的“叮嚀反復(fù),以致告戒”;后者如光武以三千兵力決戰(zhàn)王尋、王邑百萬大軍,“適雷電風雨,遂有昆陽之勝”,“而中興之運啟者天也”;赤壁之戰(zhàn)孫權(quán)軍兵“適風順可以縱火”,“而鼎足之勢成者天也”。金人的強悍,并不是靖康之禍的主因。北宋朝廷上失天心,下違人意,才是國家禍患的因由。李綱由此推論,南宋中興的關(guān)鍵在于“務(wù)盡人事以聽天命”,因為“人心即天心也,下得人心,上合天心,則無不成之功”,“恢復(fù)土宇,剪屠鯨鯢,迎還兩宮,必有日矣”。[6]798,801-802所以他認為要興復(fù)國邦,君主必須“親賢臣,遠小人”。這樣,就能夠做到“人事盡則天悔禍”,[23]949權(quán)邦彥《中興十議》或者如呂頤浩所說:“宗社有靈天悔禍”;[33]《送張德宣撫川陜二首》之一這些說法,都把國家的安危歸因于“天意民心”。[6]645《十議·議修德》把天意天命視為靖康之禍成因的說法,在宋亡以后甚為罕見,更不是當代學者認定的靖康之難的原因。但在南渡初年抨擊“天命不足畏”的時代背景下,是理所當然,并且是冠冕堂皇的理由。

      六、 詮釋國難:思想史的觀點與意義

      呂中《中興大事記》記載南宋初年,盡管有人批評靖康元年二月敵退之后,“士大夫爭法新舊,辨黨邪正”,以及高宗即位“首詔修宣仁謗史”是“治不急之務(wù)”──張栻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宣仁之功”,正在于“撥亂反正之宏綱”,這是“古今人心之天理”,足以“開(建)炎、(紹)興之運哉!”《中興大事記》作者附和張栻的看法,并認為“當熙(寧)、(元)豐小人相繼用事之后……則中原之禍,不待靖康而后見”。[34]這條記述指出,“北宋”末年“紹述”的“國是”雖然已有改變,但是“辨黨邪正”為國家第一急務(wù)的觀念,仍然屹立不倒。就本文的討論看來,這種“辨別邪正”的主張,不僅是張栻的看法,還是南渡文人的主流觀念──因著對于明主、君主形象的崇敬,他們亟欲建立“君子執(zhí)政”的形象。于是,君主、士大夫“好奢侈”被視為失德、君暗臣邪;相反,執(zhí)政者好儉、抑奢靡,被視為契合天意,是國家必然中興的兆頭──南渡時人認為這些形象的象征意義很大,是南宋是否能夠恢復(fù)故土、迎還二帝的關(guān)鍵。

      另外,比較南渡時人、宋孝宗朝以后、宋亡以后以至當代學者分析靖康之難成因的各種敘述,可以看到它們的異同。南渡時期強調(diào)天意人心、君子小人之辨,抨擊侈靡,但不否定“娛樂”。宋孝宗朝以后,出現(xiàn)了文及翁“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15]3138這樣批評士大夫沉溺山水的言論。這些意見從“環(huán)境”消磨“心志”的思考模式立論,強調(diào)了“外因”的影響,翻出新意,但始終認為,承擔北伐中原使命的,仍然是君臣,而不是老百姓。這個詮釋準則的影響力很大。直到清末民初,因著梁啟超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35]3271《痛定罪言》的話,概括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36]的意見,才出現(xiàn)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說。

      宋亡以后,抨擊宋徽宗侈縱昏庸的話愈來愈多。本文開篇引述《宋史》、《宋論》的話都是典型例子。這些意見自然不可能在南渡時人“緬懷二圣”的論述中找到。但如果注意《宋史》、《宋論》的措詞,例如“雖欲不亡得乎”、“無往而不亡矣”等話,仍然可見史家往往強調(diào)北宋覆亡的某種必然性。這種以漢民族治亂為本位、甚少關(guān)注“金人國力和謀略”的立論方式,與張浚所說“今日之事,皆因風教敗亡”有一致性。

      當代學者在繼續(xù)關(guān)注徽、欽二帝和北宋后期人物的同時,愈來愈多從制度和戰(zhàn)略角度解釋靖康之難的成因,見前人所未見。臧嶸、游彪分別指出北宋“防內(nèi)甚于防外”、“異論相攪”的國策,是靖康之難的成因。廖隆盛認為,宋欽宗固守真宗時期“釁不我始,北界和平確有可恃”的觀念,致使國家疏于武備,和、戰(zhàn)立場搖擺不定。[37]羅家祥認為欽宗時期始終圍繞學術(shù)、國是、用人三方面激烈爭論,貽誤國事。[38]陶晉生認為靖康之禍的主因是北宋未能固守盟約,容納叛將張覺,給予金人入侵的口實。[39]張?zhí)煊?、李天鳴較詳細地分析了金人的侵略心勢和軍事能力。[40][41]這些意見突破了古人析論靖康之難成因的畛域。

      另外,當代學者對靖康之難提出了一些“假設(shè)”,例如,張邦煒認為若非北宋末年太上皇徽宗和欽宗內(nèi)訌,北宋王朝或許尚能延續(xù)。[42]梁偉基認為其時金國宗望、宗翰兩路軍隊有矛盾,如果宋朝廷能夠接受宗望“帝姬和親”的屈辱盟約,未始不能促成和議。[43]王曾瑜指出導(dǎo)致開封城失守的關(guān)鍵事件,一是部分護龍河被金軍填平,二是郭京六甲神兵出戰(zhàn)。他認為金人不耐酷暑,不擅雨戰(zhàn);只要開封城守御得法,捱過春天,金軍只能退兵。[44]李天鳴認為如果開封第二次攻防戰(zhàn)由李綱守城,情況會大大改善。上述學者突破了宋人的思維定勢,論述焦點和結(jié)論也和南渡時人強調(diào)天命、“君子小人之辨”大不同。問題是:指出南渡時人分析靖康之難的思維模式與宋亡以后有所不同,這對宋史研究有何意義?

      第一,它有助打通“以人為中心”和“以事為中心”的述史模式,并且貫穿“觀念史研究”和“史實研究”范疇,因而也有助于解釋南宋國策的種種思想根據(jù)。這方面,西方漢學界已經(jīng)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觀點,例如包弼德(Peter Bol)指出,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政見雖然南轅北轍,但他們都使用同一套政治話語,以之作為他們治國的理據(jù)。李瑞(Ari Daniel)分析宋徽宗時期不同政見官員的政論,認為他們都使用諸如忠奸善惡、君子小人、為公為私等判語來批評政敵,這些用語純粹是道德性的。本文在這些認識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把思想史研究擴至“南渡時人析論靖康之難”此一具體問題。雖然南渡時人竭力否定王安石、蔡京、童貫,但他們以“辨黨邪正”這種“二元對立”的模式論述政事,其實正沿襲了北宋風尚,就是說,無論新黨舊黨,他們都重視道德之于治國的價值,道德的重要性凌駕于具體問題的分析之上。明顯的例子是,不少宋人視“奢靡”為朝綱敗壞的象征,因此,到了南宋,革除“奢靡”成為重建朝綱的核心概念。尤其在高宗即位之初,“抑奢崇樸”時常是朝廷詔令的大主題。建炎元年(1127)《禁州縣用樂詔》,批評“州郡官吏歌樂自若,殊無憂國念民之心”;[11]6544建炎五年(1131)《詔修國政》重申“抑末作,去浮靡”的主張,[20]751-752這都體現(xiàn)了“務(wù)敦實而去浮華,止奔競而崇靜退”可使“廉恥之風,忠厚之行,藹然著明”[6]455《誡諭士大夫敦尚名節(jié)詔》的成見。這種“救國”方式相當迂曲,但對南渡時人來說,是釜底抽薪。

      第二,今天看來,分析宋代“祖宗家法”,以及靖康時期各種決策的成敗得失,無疑十分重要。但是有些選擇不可能是宋人能夠想到的。這不是智力問題,是成見問題。例如,在南渡時人的思維里,“國家政策、御敵計謀”是現(xiàn)實問題,“君臣契合、盡力斯民”是理想的倫理范式和道德問題。他們認為,只要遵從祖宗家法,則“人事盡則天悔禍”,這是一種古老而根深蒂固的信念。析論靖康之難成因時,他們幾乎置金人于不顧──這是認為上天必然護佑“盡人事以聽天命”者的“漢文化中心論”。由于他們這樣理解國難,南渡時人不大可能在制度改革上有突破。他們認為,朝廷撥亂反正,復(fù)興傳統(tǒng)儒家“君子治國”的精神,這才是“迎二圣,歸京闕,取故地”[45]《五岳祠盟記》的不二法門。這種觀念,使得宋人在國力不如人的情勢下,仍然維持著漢民族的高度自信。

      第三,靖康之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各種制度與思維固然左右北宋后期政治,不少國策與謀略的失誤也貽誤大局。靖康之難的發(fā)生,是這些因素匯合的結(jié)果。筆者唯一不同意的,是以“命定論”來解釋靖康之難。例如說:宋代強干弱枝國策,必然導(dǎo)致國家走向衰敗覆亡;或者說北宋軍備廢弛,注定無法敵擋金人。這些觀點,無法解釋何以在南渡初年,繼承上述國策與軍備的高宗朝廷尚且足以負隅頑抗。如果說南渡初年有許多偶然因素使宋朝廷可以稍作喘息,那為何這些偶然因素“注定”不可能在靖康時期出現(xiàn)呢?這樣,“命定論”的理據(jù)更可能是一種倒果為因的分析:“因為靖康之難發(fā)生了,所以它必然會發(fā)生?!边@種說法,無助于解釋充滿偶然性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不過有意味的是,以“天實惡之”解釋靖康之難,卻是不少南渡時人的信念。

      從南渡時人詮釋靖康之難的成因可見:研究觀念史,除卻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歷程,更是論析歷朝政局不可繞過的蹊徑。同時,了解南渡文人始終堅持的理念,也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南宋的政治和思想。這對于深化宋代文化研究,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1] 馮琦,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M]∥歷代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97.

      [2]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 王夫之.宋論[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 臧嶸.“靖康恥”是怎樣造成的?[J].史學月刊,1965(2):21-26.

      [5] 游彪.靖康之變──北宋衰亡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 李綱.李綱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4.

      [7] 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866.

      [8] 徐自明,王瑞來.宋宰輔編年錄校補[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 楊士奇,黃淮,等.歷代名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周紫芝.太倉稊米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 周密.武林舊事[M]∥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 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13] 李清照.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0.

      [14] 朱敦儒.朱敦儒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269.

      [15] 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6] 趙鼎.忠正德文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 陸游.老學庵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2.

      [18] 李光.莊簡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 張元干.蘆川歸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0.

      [20]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 呂本中.東萊先生詩集[M]∥四部叢刊續(xù)編.上海:上海書店,1985:7.

      [22]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20.

      [23]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 陳與義.陳與義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11-412.

      [25] 鄧肅.栟櫚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14.

      [26]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212.

      [27] 畢沅.續(xù)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8]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81.

      [29] 李燾.愛日齋叢鈔[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3.

      [30]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別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9.

      [31] 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448.

      [32] 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10.

      [33] 呂頤浩.忠穆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27.

      [34] 劉時舉.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85:3.

      [3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4:3271.

      [36]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57.

      [37] 廖隆盛.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后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fā)生的原因[J].食貨月刊,1985(6):15-31.

      [38] 羅家祥.靖康黨論與“靖康之難”[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74-80.

      [39] 陶晉生.對于北宋聯(lián)金滅遼政策的一個評估[M]∥宋遼關(guān)系史研究.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1983:203-215.

      [40] 張?zhí)煊?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M].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55-91.

      [41] 李天鳴.靖康之難──宋金第二次汴京之役[J].故宮學術(shù)季刊,2007(4):25-70.

      [42] 張邦煒.靖康內(nèi)訌解[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69-82.

      [43] 梁偉基.從“帝姬和親”到“廢立異姓”——北宋靖康之難新探[J].新史學,2004(3):1-46.

      [44] 王曾瑜.北宋末開封的陷落、劫難和抗爭[J].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4.

      [45] 岳飛.岳飛集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8.

      (責任編輯:梁臨川)

      On the Causes of the Jingkang Disaster——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n Song People Who Moved to the South

      FENG Zhi-hong

      (TheDepartmentofLiteratureandCulture,TheHangKongInstituteofEducation,HongKong,China)

      As to the Royal Song Family′s moving to the south, the then Song people did not ascribe it to the scholar-bureaucrats′ obsession with sightseeing entertainment. Rather, they held that the “internal worries” of the Jingkang Disaster far outweighed the “external troubles”. That is to say, the court corruption as the “remote causes” far outweighed the southward invasion of foreign nations as the “near causes”. Besides, they believed that the chaos in North Song Dynasty “originated from the confusion of gentlemen with petty men, and gentlemen are usually outmaneuvered”. These perspectiv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st-Song Dynasty views that the Jingkang Disaster is incurred by the Emperor′s wallowing in entertainments and faults in policy decisions.

      the Jingkang Disaster; the Royal Song Family′s moving to the south; the gentleman-petty man debate

      10.3969/j.issn 1007-6522.2015.04.009

      2015-01-22

      馮志弘(1978- ),男,香港人。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及思想、中國文化與宗教等。

      K244

      A

      1007-6522(2015)04-0094-12

      猜你喜歡
      李綱靖康南渡
      靖康之恥
      溧陽市南渡鎮(zhèn)推進“聯(lián)防聯(lián)治聯(lián)建” 提升本質(zhì)安全水平
      靖康之恥
      Zero thermal expans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imidazole dicarboxylate ligands
      “鐵御史”李綱
      知識窗(2020年6期)2020-06-29 07:54:48
      多次自炒魷魚的李綱
      李綱自炒魷魚
      知識窗(2020年2期)2020-03-25 02:52:14
      他睡在九月的曇花里
      花火A(2019年8期)2019-11-05 09:44:20
      梁靖康 “會很期待美作的感情戲”
      江西窖藏現(xiàn)北宋珍品“靖康通寶”真書小平錢
      中國錢幣(2017年6期)2017-05-30 09:52:23
      广宁县| 江源县| 洛浦县| 灵丘县| 镇远县| 定西市| 涞水县| 集安市| 延津县| 河北省| 长海县| 固镇县| 隆化县| 南昌市| 垦利县| 喀喇沁旗| 罗源县| 登封市| 清镇市| 甘肃省| 迁安市| 湾仔区| 曲麻莱县| 临潭县| 漳浦县| 库车县| 文山县| 和平县| 澄迈县| 六枝特区| 珠海市| 怀集县| 昌吉市| 晋州市| 夹江县| 汶上县| 宜黄县| 平邑县| 石首市| 深圳市|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