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起 閆秀梅 麥睿
摘要:沈海復線福鼎貫嶺至柘榮段為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高速公路“二縱”國家高速公路沈陽至??诳v線擴容工程福鼎(閩浙界)至蕉城段。桐山溪特大橋位于福鼎市山前鎮(zhèn)山前村,跨越通鄉(xiāng)公路和桐山溪。文章介紹了海西高速公路網(wǎng)沈海復線桐山溪特大橋的總體設計、構造特點和抗風分析。
關鍵詞:連續(xù)剛構橋;構造特點;抗風分析;桐山溪特大橋;海西高速公路網(wǎng)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U448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9-0024-04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768
1 概述
沈海復線福鼎貫嶺至柘榮段為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高速公路“二縱”國家高速公路沈陽至??诳v線擴容工程福鼎(閩浙界)至蕉城段,是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三縱八橫三環(huán)三十三聯(lián)”高速公路網(wǎng)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沈海復線福鼎貫嶺至柘榮段起于福鼎市貫嶺鎮(zhèn)邦福村(設邦福樞紐互通與沈海高速公路銜接),經(jīng)福鼎市桐山街道、管陽鎮(zhèn),終于福鼎市管陽鎮(zhèn)劉洋村(順接沈海復線柘榮至福安段),路線全長32.04km。桐山溪特大橋位于福鼎市山前鎮(zhèn)山前村,跨越通鄉(xiāng)公路和桐山溪。
桐山溪特大橋為一座整體式大橋,橋梁起點樁號:K1+166.5,終點:K1+821.5,橋梁全長655m,設計為3×30+(104+200+104)+5×30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預應力混凝土T梁,引橋T梁采用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體系,主橋采用104+200+104m連續(xù)剛構。
1.1 技術標準
1.1.1 設計行車速度:80km/h。
1.1.2 設計基準期;100年。
1.1.3 設計安全等級;橋梁結構為一級。
1.1.4 設計荷載:公路-I級。
1.1.5 高程系統(tǒng):1985國家高程基準,坐標系:1954年北京坐標系。
1.1.6 橋面寬度:本橋位于整體式路基段,橋?qū)扺=(0.5+11+0.5)+0.5+(0.5+11+0.5)=24.5m。
1.1.7 橋面橫坡:單向2%(半幅橋、標準橫坡、曲線超高部分做相應調(diào)整)。
1.1.8 設計洪水頻率:按1/300洪水頻率設計,橋梁高程由路線控制,不受洪水位控制。
1.1.9 地震基本烈度: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1.1.10 橋梁抗震設防類別為A類;抗震設防措施等級為7度。
1.1.11 氣候:(1)風速:設計基本風速取38.4m/s(1/100);(2)溫度:最冷月(元月)平均氣溫8.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3℃,極端最低氣溫為-5.2℃,最高氣溫為43.2℃;(3)濕度:設計按70%取值。
1.1.12 環(huán)境類別:Ⅰ類。
1.2 橋址自然條件
橋址屬河流溝谷地貌,地勢較陡,擬建場地橫跨一由西北流向東南溪流,溪流寬約39.00~42.00m,其流量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暴雨季節(jié)流量驟增。場地內(nèi)地勢陡緩,自然坡度50°~55°。整體地面標高介于56.24~215.74m之間,最大相對高差約159.50m。
地質(zhì)構造上,橋址屬河流溝谷地貌,表層分布有第四系殘坡積黏性土,其下地層主要為凝灰熔巖(J3n)及其風化層。在勘探孔控制深度范圍內(nèi)場地未見有空洞、采空區(qū)等洞穴。根據(jù)場地周邊環(huán)境地質(zhì)條件分析,場地周邊未發(fā)現(xiàn)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zhì)作用和軟土、飽和液化土層。
1.3 主要材料
1.3.1 混凝土:上構連續(xù)剛構箱梁采用C55(合攏段混凝土采用微膨脹混凝土),下構及基礎一般情況下,墩蓋梁及墩身、主墩承臺采用C40混凝土;過渡墩承臺采用C30混凝土;基樁采用C25混凝土。
1.3.2 預應力材料:預應力鋼束應采用符合GB/T5224-2003標準的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標準強度fpk=1860MPa。預應力錨具采用OVM15系列錨具,預應力孔道采用配套的塑料波紋管,真空壓漿工藝。
箱梁豎向預應力鋼筋材料采用標準強度fpk=1860MPa的高強低松弛鋼絞線和級別PSB785的精軋螺紋粗鋼筋。體外預應力鋼絞線采用無黏結低松弛環(huán)氧涂層鋼絞線。體外束外套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錨固塊和轉(zhuǎn)向塊采用預埋無縫鋼管成孔,轉(zhuǎn)向塊處采用梳束器保證體外束束型。
2 主橋設計
2.1 總體設計
本橋跨越桐山溪,無通航要求。最大橋高187m,橋面中心設計標高:202.339m(見圖1)。
2.1.1 平面:處于A=342.053的右偏緩和曲線,直線段上,主橋平面位于直線段。
2.1.2 縱面:依次位于2%的直坡段、R=16000m凹曲線內(nèi),主橋縱面位于2%的直坡段。
2.1.3 橋梁寬度:本橋位于整體式路基段,橋?qū)扺=左幅橋(0.5防撞護欄+11行車道+0.5防撞護欄)+0.5+右幅橋(0.5防撞護欄+11行車道+0.5防撞護欄)=24.5m。
2.2 主橋上部構造
主橋上部為(104+200+104)m三跨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連續(xù)箱梁,采用分離的上、下行獨立的兩座橋,單幅單箱單室截面,箱梁高度跨中為4.57m,支點處箱梁中心梁高12.57m,由距主墩中心5.5m處往跨中方向94.5m段按1.5次拋物線變化。箱梁頂寬12m,底寬7m,頂板懸臂長度2.5m。箱梁澆筑分段長度依次為:14m長0號段+12×3m+14×4m,邊、中跨合攏段長均采用2m,邊跨現(xiàn)澆段長2.56m(見圖2、3)。
2.3 主橋下部構造
本橋4、5號橋墩為主橋橋墩,即墩梁固接墩,4號橋墩雙肢墩高分別為106.915m和107.085m;5號橋墩雙肢墩高分別為115.915m和116.085m。墩身采用雙肢等截面矩形空心墩,肢間凈距5m;空心墩在其底部設6m厚和頂部設2m厚的實體過渡段;縱、橫向隔一定距離用系梁將縱向雙臂墩連成整體以滿足結構強度及穩(wěn)定要求。主墩承臺采用左右幅整體式承臺,基礎采用樁徑2.8m的鉆孔灌注樁,樁基礎按嵌巖樁設計。主、引橋間3、6號過渡墩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墩,3號過渡墩左、右幅墩高為44m;6號過渡墩左、右幅墩高為50m??招亩赵谄涞撞吭O4m和頂部設1m厚的實體過渡段,沿橋墩高度每間隔25m左右設一道橫隔板;單幅墩承臺厚3m,單幅橋基樁采用4根直徑為2.0m的鉆孔灌注樁,樁基礎按嵌巖樁設計。
3 抗風計算
3.1 風載參數(shù)計算
3.1.1 百年一遇風荷載計算:該項目所在地:福建省福鼎市,依據(jù)《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JTG/T D60-01-2004)。
第一,主梁橫橋向風:FH=ρVg2CHH/2=65.2kN/m(墩支點處橫橋向風)
FH=ρVg2CHH/2=22.4kN/m(跨中處橫橋向風)
第二,主梁順橋向風:Ffr=ρVg2Cfs/2=2.4kN/m(墩支點處順橋向風)
Ffr=ρVg2Cfs/2=1.6kN/m(跨中處順橋向風)
第三,橋墩橫橋向風:FH=ρVg2CHAn/2=10.5kN/m(墩頂橫橋向風)
FH=ρVg2CHAn/2=7.7kN/m(墩底橫橋向風)
第四,橋墩順橋向風:FH=ρVg2CHAn/2=18.9kN/m(墩頂順橋向風)
FH=ρVg2CHAn/2=13.86kN/m(墩底順橋向風)
3.1.2 風荷載與汽車活載組合時,風荷載計算:該項目所在地:福建省福鼎市,依據(jù)《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JTG/T D60-01-2004)。當風荷載參與汽車荷載組合時,橋面高度處的風速Vz取為25m/s。
第一,主梁橫橋向風:FH=ρVg2CHH/2=16.2kN/m(墩支點處橫橋向風)
FH=ρVg2CHH/2=5.6kN/m(跨中處橫橋向風)
第二,主梁順橋向風:Ffr=ρVg2Cfs/2=0.6kN/m(墩支點處順橋向風)
Ffr=ρVg2Cfs/2=0.4kN/m(跨中處順橋向風)
橋墩橫橋向風:FH=ρVg2CHAn/2=2.1kN/m(墩0.65H處)
第四,橋墩順橋向風:FH=ρVg2CHAn/2=3.78kN/m(墩0.65H處)
3.1.3 施工階段不平衡風荷載。該項目所在地:福建省福鼎市,依據(jù)《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JTG/T D60-01-2004)。施工階段的設計風速按30年重現(xiàn)期計算Vsd=ηVd=0.92Vd。
成橋狀態(tài):
主梁橫橋向風:FH=ρVg2CHH/2=55.2kN/m(墩支點處橫橋向風)
FH=ρVg2CHH/2=18.9kN/m(跨中處橫橋向風)
第二,主梁順橋向風:Ffr=ρVg2Cfs/2=2.0kN/m(墩支點處順橋向風)
Ffr=ρVg2Cfs/2=1.4kN/m(跨中處順橋向風)
第三,橋墩橫橋向風:FH=ρVg2CHAn/2=8.75kN/m(墩頂橫橋向風)
FH=ρVg2CHAn/2=7.7kN/m(墩底橫橋向風)
第四,橋墩順橋向風:FH=ρVg2CHAn/2=15.75kN/m(墩頂順橋向風)
FH=ρVg2CHAn/2=13.86kN/m(墩底順橋向風)
最大懸臂狀態(tài):
第一,主梁橫橋向風:FH=ρVg2CHH/2=57.1kN/m(墩支點處橫橋向風)
FH=ρVg2CHH/2=17.0kN/m(跨中處橫橋向風)
第二,主梁順橋向風:Ffr=ρVg2Cfs/2=2.3kN/m(墩支點處順橋向風)
Ffr=ρVg2Cfs/2=1.5kN/m(跨中處順橋向風)
第三,橋墩橫橋向風:FH=ρVg2CHAn/2=10.15kN/m(墩頂橫橋向風)
FH=ρVg2CHAn/2=8.75kN/m(墩底橫橋向風)
第四,橋墩順橋向風:FH=ρVg2CHAn/2=18.27kN/m(墩頂順橋向風)
FH=ρVg2CHAn/2=15.75kN/m(墩底順橋向風)
3.2 最大懸臂狀態(tài)的屈曲分析
3.2.1 橫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荷載工況:1.0自重+1.0主梁隔板+1.0預應力+1.0橫向風荷載。
最大懸臂狀態(tài)下模型見圖4:
圖4 最大懸臂狀態(tài)模型圖
最大懸臂施工狀態(tài),橫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13.5,一階振型圖見圖5:
圖5 橫橋向風載下一階陣型圖
3.2.2 順橋向風荷載作用下。橋梁順橋向梁所受的風荷載按《風規(guī)》相關條文計算計入。橋墩上的順橋向風荷載標準值按橫橋向風壓的70%乘以橋墩迎風面積計算。順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13.5,一階振型圖見圖6。1.0自重+1.0主梁隔板+1.0預應力+1.0縱向風荷載。
圖6 順橋向風載下一階陣型圖
3.3 成橋狀態(tài)的屈曲分析
3.3.1 橫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荷載工況:1.0自重+1.0二期恒載+1.0主梁隔板+1.0預應力+1.0護欄+1.0橫向風荷載。成橋狀態(tài)下模型見圖7:
圖7 成橋狀態(tài)模型圖
成橋狀態(tài),橫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21.15,一階振型圖見圖8:
圖8 橫橋向風載下一階陣型圖
3.3.2 順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荷載工況:1.0自重+1.0二期恒載+1.0主梁隔板+1.0預應力+1.0護欄+1.0縱向風荷載。順橋向風荷載作用下,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21.16,一階振型圖見圖9:
圖9 順橋向風載下一階陣型圖
3.3.3 施工階段不平衡狀態(tài)穩(wěn)定分析。
施工過程中單“T”進行了下述四種工況的驗算:(1)最后一個懸臂段不同步施工,一側(cè)施工完畢,另一側(cè)施工一半,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79;(2)一端堆放的材料、機具等按4.5kN/m計,另一端空載,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5;(3)一側(cè)施工機具等動力系數(shù)1.2,另一側(cè)為0.8,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42;(4)考慮箱梁自重的不均勻性,一側(cè)懸臂自重增加4%,另一側(cè)懸臂自重減少4%,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49。上述施工過程中各不平衡工況與風載不平衡組合疊加驗算:(1)不平衡施工+風載不平衡,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78;(2)不平衡機具+風載不平衡,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46;(3)不平衡機具動力系數(shù)+風載不平衡,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42;(4)不平衡自重+風載不平衡,經(jīng)驗算,穩(wěn)定系數(shù)為13.49。
3.3.4 裸墩穩(wěn)定分析。荷載工況:1.0自重+1.0橫向風荷載。橫風荷載作用下,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45.99,一階振型圖見圖10:
圖10 裸墩橫風載下一階陣型圖
荷載工況:1.0自重+1.0縱向風荷載。
縱風荷載作用下,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45.98,一階振型圖見圖11:
圖11 裸墩縱向風載下一階陣型圖
4 結語
本橋為高墩大跨徑混凝土連續(xù)剛構,上部主梁采用懸臂澆筑施工,施工和運營階段均存在穩(wěn)定問題,設計中對結構進行了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中考慮主墩裸墩、施工至最大懸臂及成橋三個狀態(tài),荷載組合考慮永久作用、汽車荷載、制動力、溫度作用、施工階段風荷載、順橋向百年風荷載、橫橋向百年風荷載等荷載工況。本次設計采用Midas/Civil程序進行穩(wěn)定性計算,經(jīng)驗算,最不利穩(wěn)定系數(shù)均不小于5.0,滿足規(guī)范要求,結構具備較高的安全度。
作者簡介:劉召起(1975-),男,黑龍江寧安人,長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道路橋梁。
(責任編輯:周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