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水神向王:清江流域“向王信仰”的人類學(xué)闡釋

    2015-04-02 12:35:01葛政委黃柏權(quán)
    關(guān)鍵詞:長陽縣水神長陽

    葛政委,黃柏權(quán)

    (三峽大學(xué)民族學(xué)院,湖北宜昌 443002)

    在清江流域向王信仰研究中,“向王天子”一直是作為向氏祖神和土家族族源之神而存在的。作為向氏祖神,肇始于兩漢時期。史志載:“向述河內(nèi)郡人,為漢景帝附馬,時巴蠻攻劫,帝以王鎮(zhèn)秭歸?!雹僭诙魇┫蛲鯊R《向氏系序》碑也載:“粵自我祖籍系南京淮州河內(nèi)郡,據(jù)姓氏譜云,始于宋司馬向酌量魋,本河內(nèi)郡,春秋時之宋也。迨后向述發(fā)于漢景帝,先狀元,后附馬。奉漢景帝之命,鎮(zhèn)秭歸之巴蠻,歿則顯靈,時有能供祀者,大多瘟疫悉捐,俟宋真宗咸平六年,尊其封曰向王。故今之東隅異姓頂祀向王天子者多?!雹趨未蠹⒑我A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土家族卷》中也把向王信仰列入祖先信仰之類。而著名民族學(xué)家潘光旦先生在“民族識別任務(wù)”下撰寫的《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則把“向王天子”或“廩君”所代表的巴人作為當(dāng)今土家族的族源,之后在這一話語背景下,“向王天子”的民族祖源意義得以逐步彰顯。

    在文獻(xiàn)記載與田野調(diào)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向王”除了作為家族神和民族神之外,自清代以來清江流域“向王”的“水神”意義逐步從家族神延伸出來,并發(fā)展成為向王信仰的必備內(nèi)容,而眾多研究向王信仰的學(xué)者都沒能關(guān)注這一社會事實。本文將對清代改土歸流以來清江流域“向王水神信仰”的文化內(nèi)涵進(jìn)行主、客位的闡釋,分析向王“水神化”的文化和社會邏輯,以期彌補以往向王信仰研究的不足。

    一、清江流域的向王廟及祭祀

    清江流域的土家人敬奉向王。清江下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土家人視古巴務(wù)相為自己的祖先,在廩君活動的遺址古捍關(guān)、夷城、鹽陽及縣城等地,修建巨大向王廟,供奉向王天子,全縣共達(dá)百十余座”③。長陽縣向王廟“一在縣西百二十里資丘,一在縣西關(guān)外,一在縣西六十里都鎮(zhèn)灣”④。這其中,資丘重修向王廟碑(同治七年)載:“向王廟創(chuàng)自康熙年間,道光初始易南北為東西向。向王為古廩君,久沐神庥,今日廟貌莊嚴(yán)?!辟Y丘《劉氏族譜·先世遺跡》:“廟臺……結(jié)劉氏祖墳,其左出一曜,過三峽處,微細(xì)如鵝,頭然矗起,石凳兩層,平直如削,其上為先主所立向王廟。向王者,古之廩君,相務(wù)氏有功夷水,故土人祀之?!雹弁幥褰掠蔚奈宸逋良易遄灾慰h的向王廟在高尖子下,“廟供廩君神象,廩君世為巴人立者,特務(wù)相為□□之主,有功于民,故今施南、歸、巴、長陽等處尸而祝之。世俗相沿,但呼為向王天子,而不審由來?!雹?/p>

    在清江中游的建始、巴東、恩施亦有多座向王廟。建始縣官店鄉(xiāng)車營史家村有一個向王洞,洞左刻有“萬古流芳”。在建始縣伍家河上游河谷兩岸臺地磨盤寨、雙茶村之間的萬仞絕壁中有一向王天子洞,里面有供人祭拜的“向王天子”菩薩身。據(jù)傳說,“有一年,正在搶收秋糧時,向王天子從向王洞中出來化成一巨人,其雙腳踏在伍家河兩岸的高山之上,吹響牛角,召集兵馬,殺賊保民。人們敬奉向王,立廟祀之”⑥。建始縣官店鎮(zhèn)竹園有一個“向王天子洞”,依于絕壁上,下臨300米深的清江支流雷家河峽谷。清乾隆三十二年,當(dāng)?shù)厝嗽诙聪陆^壁上修建了紀(jì)念祖先向輔的向王天子廟,并歌頌向王天子疏導(dǎo)清江的功績。其廟形為八角搬爪,三層,高18米。廟毀于文革,現(xiàn)僅存有兩塊石牌⑦。巴東靠清江一側(cè)也有向王廟,“在治西南四百二十里支洞,康熙八年重修?!雹嗤瑫r恩施州城也有向王廟,“在城北門外,歸州有東陽人向輔,隋大業(yè)初屢著靈異土人祠之。施有此廟不知始,康熙年間守備賈進(jìn)才重修。乾隆三十一年分巡荊宜施道來謙鳴重題額。按《湖北通志》“歸州”載:有向王廟亦云隋大業(yè)人向輔,而宋志據(jù)土人云:漢景帝時人向述云云,詳雜記中?!雹?/p>

    除清江流域外,向王廟在湖北秭歸縣香溪河流域、張家界市澧水流域也有分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清江兩岸絕壁邊的向王廟大都是清江船民及其它群體膜拜的對象,在不排除向王祖神和地方保護(hù)神的功能外,向王的水神性質(zhì)不言而喻。

    農(nóng)歷六月六日是清江流域船工最大的“祭向王”節(jié)日?!按蝗靠扛弁2?,舉行盛大的‘祭向王’活動。殺雄雞,雞血灑船頭,祈求向王保佑航行安全。平時舟筏過向王廟處,必敬之?!雹忾L陽縣清江流域都鎮(zhèn)灣向王廟一帶的老船工說:土家族對向王十分虔誠,過年時須用豬頭進(jìn)行祭祀。“我從十幾歲上船給人家當(dāng)幫手,直到抗日戰(zhàn)爭時的三十多年間,從未掉過一次敬祭‘向王節(jié)’。向王開辟清江很苦,于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天在向王灘遇難。人們定這一天為向王節(jié),這一天無論駕船的、放排的,都要虔誠祭祀向王。這天上午,船上炊事員將活公雞掐破雞冠,把雞血灑在船頭,同時焚香紙,放鞭炮,在船頭跪拜。午餐時又要把全雞、豬頭肉擺在船頭案上敬祭。祭后船上人才就餐?!?長陽佷山(今武落鐘離山)母溪一帶土家族,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每天祭向王。船工和船民是清江流域祭祀向王的主要群體。

    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鹽水一帶,祭圖又書“向王天子、德濟(jì)夫人(鹽水女神)”。土老司在做“解結(jié)”時,也寫有“向王天子表文”⑩。長陽民間道教信奉群體中又有“向王天子,明川大帝”之說,向王被表述為“向王琳宮”,即:“坐鎮(zhèn)一郡,享祀千秋,顯一角之威靈,神功不朽,得四相之輔弼,績著無窮,四境崇其祀典,一誠達(dá)乎宸宮?!保?]40恩施市大集鄉(xiāng)向、覃二姓土家,流行“還相公愿”,以祭向王天子。有一個故事說:“此則廩君世為巴人主,務(wù)相開國有功者,故今施南巫尸而祝之,長陽夷水功德尤顯。其稱為天子者,據(jù)捍關(guān)王夷水,務(wù)相在當(dāng)時原為王稱,君即王,王即天子也,但土語訛相為向耳。向王帝邊塑女像,俗稱德濟(jì)娘娘,殆即鹽水女神?!?

    從向王廟的設(shè)立、祭祀群體及儀式中可以看出,向王作為水神性質(zhì)是確定無疑的。

    二、清江向王“水神”意義的文化闡釋

    作為“水神”的向王必然有其文化上的“邏輯”。美國人類學(xué)家克萊德·克拉克洪認(rèn)為“作為文化形式的神話與儀式具有相互依賴的一般傾向,”“神話與儀式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基礎(chǔ)”[2]156,166。不僅神話,傳說、故事、諺語都在共同闡釋向王水神祭祀儀式的內(nèi)在思維。向王廟所在地的民間記憶正是清江流域土民對向王“水神”的主位闡釋。

    首先,向王是開拓清江,并掌控清江的精神領(lǐng)袖。過去,長陽清江船工號子唱到:“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條清江河;聲音高,洪水漲,聲音低,洪水落;牛角彎,彎牛角,吹成一條彎彎拐拐的清江河。”?船工們視向王為清江水神。流傳于恩施一帶的故事《清江水是怎樣變清的》記述:“據(jù)傳清江原為惡龍所居,常興風(fēng)作浪,使江水渾濁不清。向氏夫妻在河邊撿到一嬰兒,將其收養(yǎng),取名撿兒。撿兒長大后見惡龍作害,便去茅山學(xué)法九年,后在清江殺死惡龍,清江變清了,撿兒也累死了?!保?]長陽資丘對舞溪向王廟石刻記載:“向王生而為英,死而為神,開辟清江有大禹之德。”

    其次,向王生于斯、長于斯、功于斯、死于斯。清代以前,向王與廩君敘事是分開的,但清代以后,向王敘事與廩君傳說相互滲透,并逐步發(fā)展為向王有功夷水的傳說。正是如此,向王在承襲了廩君這一歷史文化英雄品行的同時,將其水神品質(zhì)盡情演繹。長陽縣本土詩人彭秋潭《竹枝詞》寫道:“土船夷水射鹽神,巴姓君王有舊聞。向王何許稱天子,務(wù)相當(dāng)年號廩君?!倍胤绞分居州d:“廩君之生也,出于赤穴;其死也,化為白虎,跡涉怪誕。廩君望巖而嘯,山若為崩,其有功夷水必多,生而君之,死而神之,白虎有隴,宜也。”?《廩君與鹽神女》傳說云:“廩君從清江坐土船到了鹽池后,被當(dāng)?shù)匾粋€女神把他留住了。廩君天天想走,但女神白天變成蟲,遮天蔽日,廩君找不到東南西北。于是廩君用計,跪在一塊巖頭上把女神射死后,又才立城開國,稱為天子。后來人們紀(jì)念廩君,修向王廟,塑他的像。想到鹽神曾跟他結(jié)伴,于在在向王天子旁塑了一個女神,日夜伺候在向王身邊,稱她為‘德濟(jì)娘娘’”⑩。正因為如此,原不具備水神意義的向王借助廩君的威名而衍生出具有水神的品格。

    最后,向王保護(hù)和方便了清江的百姓。流傳于長陽資丘一帶的《向王天子翻船》記述:“向王天子曾做土船,在清江中游蕩不沉,可他人使用土船即沉,就這樣被選上了君長。后來他沿清江向上,到了長陽西部的漁峽口,住在江邊一個巖洞里,見南北兩岸的人們過河困難,他便以同樣的方法做土船渡人過河。一天,山洪暴發(fā),向王天子用土船渡人,哪知船剛開,船被浪打翻了,人掉江里。向王天子跳進(jìn)洪水中,吹一聲牛角,救起落水的人群。”[4]同時,長陽資丘鎮(zhèn)流傳著《向王天子疏灘》的故事,“清江向王灘深潭里住著一條青龍。青龍聽到牛角聲,知道向王天子要來疏灘了。青龍要幫向王天子疏灘,向王天子答應(yīng)了。龍疏灘搞完后,向王天子要封青龍為河神,青龍不同意,鉆到深潭里了”[1]12。向王作為清江之神造船疏灘,促進(jìn)了清江航運的發(fā)展。

    總之,清代以來在清江流域土民主位表述中,向王天子是清江之水神,他既開拓和掌控了清江,又保護(hù)著在清江上守業(yè)的船工及清江流域的人們。這些民間的敘事與記憶與船工祭祀儀式相互闡釋,成為清江流域向王水神崇拜的文化基礎(chǔ)和內(nèi)在邏輯。

    三、向王“水神”功能的彰顯

    為何向王“水神”功能在清代以后才得以彰顯?這需要對清代以后清江流域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其變遷進(jìn)行分析。人類學(xué)家克里福德·格爾茲認(rèn)為宗教是一套象征體系,“通過宗教信念和習(xí)俗,一個團(tuán)體的精神面貌從思想上得到了理性的表達(dá)。”[2]169從歷史看,向王水神信仰的符號化也體現(xiàn)了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土民群體訴求的文化表達(dá),因此,有必要從客位分析向王水神功能延展的深層動力。

    首先,清改土歸流后清江流域大開發(fā)是向王水神功能彰顯的重要原因。元明清土司時期,中央王朝在清江流域的經(jīng)制州縣與土司區(qū)之間設(shè)置了大量的關(guān)卡,實施“漢不入峒、蠻不出境”的政策。在清江流域下游的長陽縣與容美土司就設(shè)有多個巡檢司?!伴L陽荊南巖邑,逼近土司,設(shè)梅子八關(guān),險厄比他邑尤甚。延袤綿亙幾數(shù)百里,無平衍尺寸”?。在清江中流的巴東、建始又設(shè)有連天關(guān)、石柱關(guān)、景陽關(guān)等。這一時期,土客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頻繁,但規(guī)模有限,清江航運開發(fā)程度低。改土歸流后,作為“內(nèi)地邊緣”的清江流域區(qū)域已開始全面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并招徠大量外來移民開墾原來人口稀少的清江流域地區(qū),以長陽縣為例,“康熙十二年,戶口計一千九百有奇,康熙二十二年,實在糧戶二千七百七十一戶。嘉慶二十五年,戶口計二萬二千三百九十八戶,一十二萬二百三十五丁口。民國二十三年,45702戶?!?包谷與洋芋等外來糧食作物的引進(jìn)直接支撐了鄂西山區(qū)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膨脹的人口。盡管如此,清江流域陸路交通仍然閉塞?!伴L陽為古佷山舊治,群峰盤錯,竹箐深密,土人每于山腹鑿小徑,闊不盈尺,以通樵蘇行旅。其絕逼仄者,倚壁側(cè)行,趾二分垂在外,都盧且望而愕眙,康莊則全境未有也。”?而“夷水首出魚復(fù)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馀里,緊荊州之沱也。古時自巴入楚,避三峽之險,皆由此路?!保?]故清江航運在這一背景下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開發(fā),“(長陽)沖衢要津,縱橫交錯,商賈絡(luò)繹,往來有奔會”[6]清江航運貨物無論是種類還是規(guī)模都大大增加,“銅、鐵、香、粗紙、桐油、木油、菜油、麻油、芋、茶、黃臘、炭、煤、漆、硝、豹皮、狐皮、獺皮、葛粉、蕨粉、洋芋粉、苞谷酒、凍綠皮、線麻、桐麻、大麻、榔皮”等物資頻繁?,清江流域的大量木材也通過放排得以進(jìn)入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清代僅長陽就涌現(xiàn)出資丘、漁峽口、都鎮(zhèn)灣、津洋口、龍舟坪、磨市等一大批因清江航運發(fā)展而繁榮的商貿(mào)重鎮(zhèn)。總之,社會時局的變化促進(jìn)了土客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清江航運也得以飛速發(fā)展,這為向王確立“水神”地位奠定了經(jīng)濟(jì)社會基礎(chǔ)。

    其次,與清江航運相關(guān)的人們需要水神信仰來應(yīng)對險惡的清江航運。從清江在宜都陸城的入江口始,大船只能通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資丘鎮(zhèn),以上的清江航運更為險惡。即使如此,資丘至陸城的清江航運也十分險惡。長陽民間有“七難八魚共九洲,七十二灘上資丘”的說法?!吧w清江自巴東桃符口至縣屬招徠河入境,招徠以下至資丘,險灘有五:波索灘、龍翅灘(太平灘)、碓窩灘、青洞灘、向王灘,俱難通舟楫。往者,巴東、施南土貨,自桃符口上船,至波索灘起岸;毛坪上船,至青灘起岸;灘下上船,至太平灘起岸;灘下上船,至青洞灘起岸;灘下上船,至向王灘起岸;灘下上船,從此逕載至宜都出大江,凡各灘岸,俱土人世業(yè),各設(shè)有峽船,接裝貨物,逐灘交卸,以取利資?!?在清江支流漁漢洋河,“冬月水涸,船多不能行,必后閘水閘水法。用石橫砌溪河,以草補塞石縫,俾水護(hù)積成淵,然后開口放船,船從閘口出,甚快。若閘水一消,遇沙石灘必一人抱頭,一人背尾,推移而行”?。船戶和纖夫苦不堪言。五峰縣守李煥春云:“每見船戶巖隙負(fù)纜,氣息不屬,而冰雪在地,赤足力挽,恒有跌鄖之患,深山苦民,斯為第一。喬守中竹枝詞:‘下灘容易上灘難,船到灘頭力也殫,足破血流猶負(fù)纜,幾曾風(fēng)雨避嚴(yán)寒’?!?船戶和纖夫葬身清江,貨物傾覆的惡運屢見不鮮,清江船工、貨主及土民都希望得到神靈的庇佑,保證航運安全。

    最后,向王水神信仰還是土民表征身份及其資源競爭的文化工具?!斑吔缫部梢允歉拍畹?,表現(xiàn)于觀念、儀式和信仰的系統(tǒng)”[7]。在改土歸流的背景下,王朝權(quán)力與外來移民都試圖以水神信仰來表征身份并參與競爭。改土歸流后,作為王朝權(quán)力象征的龍神祠在清江流域的利川、恩施、建始、巴東、長陽廣泛建立,并在官方資助下舉辦祭祀儀式。在清江上游的利川縣,“城南門內(nèi)有龍神祠,春秋仲月辰日致祭。主祭官朝服詣祠,贊禮生二人,引入拜位前立”?。在清江中游的恩施市,“龍神祠,府城南門內(nèi)縣學(xué)之西。嘉慶十五年知府譚光祥建”?。在清江下游的長陽縣,“龍王祠在城西隅地,嘉慶八年建”?。祭品有羊肉、豬肉、籩豆、帛、香、酒等。龍神祠作為國家權(quán)力在地方的文化表達(dá),展示著國家的身份。外來移民也試圖將其它水神信仰帶入清江。水府廟、王爺廟、川主廟、禹王宮也在這一時期相繼進(jìn)入清江流域。恩施的“禹王宮在縣北門內(nèi),乾隆四十六年建”⑨。建始縣的“禹王宮在縣北門外。川主廟在縣東一百二十里”⑨。這些代表客民身份的水神信仰實則在表征各個客民群體的話語與權(quán)力。在這一背景下,土民也集資新修了代表本地人利益的向王廟。

    可見,清代以來清江流域土民推動向王信仰的“水神化”的背后有其特定的利益話語和時代背景。在引入“廩君”集體記憶的同時,向王信仰逐步成為整個清江航運群體的集體象征,并整合船民、商人、纖夫、漁民、碼頭苦力等多個職業(yè)群體和土、客競爭背景下的土民群體。

    四、結(jié)語

    作為長江支流清江的水神,向王在中國水神信仰文化中獨樹一幟。向王作為水神既有其歷史根基,又有其時代工具性意義。清代以前,向王與廩君敘事基本是分開的,而自清代以后,向王與廩君敘事逐步融合[8],向王信仰才真正吸收了廩君的水神品質(zhì),從而演化出新的意義。自漢代開始,作為祖先崇拜的向王信仰在清代改土歸流之后被推崇為開拓清江、保護(hù)清江船工和土民的水神,具有水神意義的向王廟、祭祀儀式及相關(guān)文化解釋被演繹出來,并成為向王信仰的歷史記憶。而這一故事還遠(yuǎn)未結(jié)束,20世紀(jì)80年代的民族識別以及20世紀(jì)90年代以后的民族旅游又在塑造向王“土家源神”的意義。這樣,向王作為“家族祖先神”、“清江水神”、“土家族源神”的文化形態(tài)得以按歷史的縱向全面呈現(xiàn)。

    注釋:

    ① (清)多壽、羅凌漢纂修《恩施縣志》卷十二《雜志》,同治七年(1868)刻本。

    ② 碑原在恩施市城北門外向王廟,現(xiàn)藏恩施市文管所,道光十三年(1833)向福光題。

    ③ 《關(guān)于長陽縣土家族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長統(tǒng)1982年06號),藏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檔案館:全宗號107目錄號W1案卷號145。

    ④ (民國)陳丕顯主修:《長陽縣志》卷六《建置考五·壇廟》,陳金祥??保駠迥曜胄?,方志出版社,2005年。

    ⑤ (清)李煥春主修:《長樂縣志》卷五《營建》,咸豐三年(1853)修,同治九年(1870年)補修刻本。

    ⑥ http://www.enshi.cn/20120719/ca255726.htm。

    ⑦ 建始縣地名辦公室編:《湖北省建始縣地名志》(內(nèi)部資料),1983年,第404頁。

    ⑧ (清)廖恩樹,簫佩聲纂修:《巴東縣志》卷三《建置壇廟》,光緒六年(1880)刻本。

    ⑨ (清)羅德昆編纂:《施南府志》卷九《典禮》,道光丁酉年(1837)刻本。

    ⑩ 《長陽縣土家族調(diào)查情況》(長陽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1983),藏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檔案館:全宗號107目錄號W1案卷號145。

    ? 胡道桂:《船工虔度向王節(jié)》,載長陽政協(xié)文史委《長陽文史資料·第五輯》1989年,第123-124頁。

    ? (清)朱庭修:《長陽縣志》卷一《地理志·古跡》,道光二年(1822)刻本。

    ? 龔發(fā)達(dá):《中國歌謠集成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歌謠分冊》(內(nèi)部資料),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化局,1988年第1頁。

    ? (民國)陳丕顯主修:《長陽縣志》卷五《地理考七·古跡》,陳金祥???,民國二十五年纂修,方志出版社,2005年。

    ? (清)田恩遠(yuǎn)主修:《長陽縣志·序》,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 (民國)陳丕顯主修:《長陽縣志》卷七《民政考一·戶口》,陳金祥???,民國二十五年纂修,方志出版社,2005年。

    ? (民國)陳丕顯主修:《長陽縣志》卷五《地理考四·山水·修路題詞》,陳金祥???,民國二十五年纂修,方志出版社,2005年。

    ? (清)李煥春主修:《長樂縣志》卷八《物產(chǎn)》,咸豐三年(1853)修,同治九年(1870年)補修刻本。

    ? (清)李煥春主修:《長樂縣志》卷十二《風(fēng)俗》,咸豐三年(1853)修,同治九年(1870年)補修刻本。

    ? (清)何蕙馨主修:《利川縣志》卷三《祀典志》,同治四年(1865)刻本。

    ? (清)張家檙編修:《恩施縣志》卷三《壇廟》,嘉慶十四年(1809)刻本。

    ? (清)朱庭修:《長陽縣志》卷二《壇廟》,道光二年(1822)刻本。

    [1] 鄭子華.廩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40頁.

    [2] 史 宗.20世紀(jì)西方宗教人類學(xué)文選[M].金 澤,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

    [3] 國家民委全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土家族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217.

    [4] 白庚勝.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長陽卷[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7:150.

    [5] (清)楊守敬,熊會貞.《水經(jīng)注疏》卷三十七《夷水》[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6] (民國)向禹九.長陽文藝搜存集[M].陳金祥,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1.

    [7] (英)菲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xué)導(dǎo)論[M].金 澤,何其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82.

    [8] 林繼富.民間敘事傳統(tǒng)的轉(zhuǎn)變:從廩君到向王[J].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科版,2005(6).

    猜你喜歡
    長陽縣水神長陽
    探討《聊齋志異》中的水神信仰
    畜牧業(yè)助力精準(zhǔn)扶貧的實踐和探索
    長陽“十三五”規(guī)劃若干重點問題的思考
    湖北長陽“田家新屋”傳奇
    民族大家庭(2016年4期)2016-03-20 14:52:35
    長陽縣舉辦“英子姐姐”網(wǎng)絡(luò)助學(xué)紀(jì)念活動
    湖北長陽一村莊“微信群”捐款救人
    民族大家庭(2015年3期)2015-08-21 08:00:36
    同飲清江水 共護(hù)母親河——首個“清江保護(hù)日”在長陽舉行
    習(xí)俗成謠:“仙水神藥”事件的建構(gòu)研究
    文化縱橫(2015年1期)2015-05-08 09:46:16
    白蘿卜反季節(jié)栽培技術(shù)
    大眾傳媒視野下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保護(hù)
    卷宗(2014年9期)2014-10-20 07:36:20
    台中市| 焉耆| 米易县| 福泉市| 南宁市| 丰台区| 富锦市| 胶南市| 嘉祥县| 睢宁县| 屯门区| 北宁市| 苗栗县| 分宜县| 水城县| 洛宁县| 囊谦县| 青岛市| 莲花县| 噶尔县| 马边| 临安市| 巫溪县| 武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自贡市| 灯塔市| 洪江市| 梁山县| 兰西县| 辉南县| 肇源县| 乳源| 丰宁| 新营市| 肇州县| 淳安县| 上栗县| 东至县| 云林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