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進賢縣第一中學 劉 敏
默會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江西省進賢縣第一中學 劉 敏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默會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默會知識論促使教師重新審視教師教學,診斷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默會知識 高中地理 教學
默會知識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匈牙利裔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思想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最初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個人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波蘭尼指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知識是用書面文字、圖表和數(shù)學公式加以表述的,我們稱之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具有公共性,可通過學習、模仿、記憶而獲得;具有客觀性,通常以書籍、光盤等為載體,易于存儲和檢索。另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tǒng)表述的,如我們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不能通過語言文字予以清晰表達,這種知識稱為“默會知識”。
我國最早用“默會知識”這一概念探討教育教學問題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石中英教授。石中英教授在《知識轉(zhuǎn)型與教育改革》一書中探討“顯性知識、默會知識與教育改革”的問題。他指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默會知識”。教師必須意識教學生活中大量默會知識的存在以及這類知識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而認識和理解教學生活中默會知識的關鍵一步就是要使它們“顯性化”。,默會知識的顯性化既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對話與反思的過程??梢?,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默會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默會知識論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教師教學,診斷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高中地理課程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地理教學的內(nèi)容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地理學科的默會知識更加重要。
首先,默會知識是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边@說明人們早已意識到波蘭尼所說的默會知識的存在,只是沒有形成系統(tǒng)、清晰的論述。 因此,知識的本質(zhì)是默會的,默會知識起到支配人認知活動的整個過程,也就是學生獲得顯性知識的背景和源泉。不過默會知識對于學習的影響是雙向的,它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甚至失敗,如學生的“高分低能”,其功效取決于學生對它們的有效使用。
其次,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抽象性以及空間向量和非空間向量在地理地圖中空間思維的特點更加突出,地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顯得尤為重要。地理學最大的特點是圖文并茂,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而學生讀圖能力的差異根植于學生默會知識的不同。堅持關注生活實踐意味著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qū)嵺`,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從而使學生獲得其中存有屬于個人的默會知識。這也是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1.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課讓學生領悟和鞏固默會知識。默會知識形成于主體的實踐經(jīng)驗中,具有情景性,而實踐課就是讓受教育者通過實踐切身體會和理解默會知識,將明晰知識內(nèi)省化為默會知識的過程。這要求教師一方面加大實踐課的課時數(sh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授課時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更多地融入默會知識教育學生。高中地理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課本知識與客觀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是地理學科的一大特點,如天文觀測、氣象觀測、水文觀測等。通過實踐課,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或無法理解的相關默會知識,而且還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原有的默會知識。
2.促使高中地理教師默會知識顯性化。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實、自我提高。地理教師不僅要學習格式化、系統(tǒng)化的教育理論性知識,更要探索處于默會狀態(tài)的知識并促進其顯性化。而默會知識管理是將緘默知識顯性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有效管理默會知識,促使默會知識顯性化需要進行多方面分析。
首先,從內(nèi)隱表征到外顯表征的轉(zhuǎn)換可憑借正式的內(nèi)省與重建技術(如提問式教育等),可以借助媒介,通過較為客觀的行為態(tài)度觀察使自身默會知識顯性化,如觀看教學錄像、聽教學錄音進行言述,請專家或同行通過教學實驗室觀察記錄、反饋其教學過程,調(diào)查多名學生學習感受等。其外顯程度(如復雜程度、等)與地理教師自身專業(yè)成長動機、自我反省與自我接受能力、身體力行的意志等因素有關。
3.高中地理教學要開展合作與探索性研究,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互相交流并不斷反思自己的默會知識。赫拉克利特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币驗?,所有的研究都從問題開始,而非從知識的簡單堆砌和記憶開始。研究的起點應當是問題且只有當問題是真正的問題時,研究才能順利進行并取得成功。學校教育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通過默會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唯有讓學生通過默會知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的研究和學習才會有好的起點,問題才會是“真”的、“自己”的,才可能是新的,研究才會有獨創(chuàng)性。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間的合作討論必不可少,而高中學生處于自我矛盾的階段,因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如講授交通運輸時可以事先做好功課,分成幾個小組,把身邊的鄉(xiāng)土案例通過PPT等形式展示給老師和其他同學,這樣就能互相交流與討論,并反思自己的默會知識。
總之,將默會知識引入高中地理教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值得引起更多探討。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自己默會知識的傳授,同時要關注學生原有的默會知識。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
[1] Michael Polanyi. 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96
[2]石中英.緘默知識與教學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ISSN2095-6711/Z01-2015-0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