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瑩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誦讀法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①
馮婉瑩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從兩節(jié)日常語文課堂案例教學來看,無論是一年級的國學課堂,還是八年級詩歌教學,誦讀法是不同學校的兩位語文老師所共同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誦讀法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推陳出新,如何更加有效地促使學生通過誦讀提升教學效果、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小學課堂教學案例二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誦讀法;語文教學;課堂效果
案例一 某小學一年級國學課堂。程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是《弟子規(guī)》中《入則孝》的節(jié)選:“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在教學過程中,程老師通過榜樣示范、分小組朗讀、全班齊讀等多種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同時根據(jù)選文句式特點和內(nèi)容分為兩層,循序漸進地分層次教學。程老師準確地把握了學齡兒童注意力時間較短、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通過游戲、激勵等方式調整課堂節(jié)奏,在誦讀法教學實施過程中,展開競賽、樹立榜樣,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結合具體事例,將教學內(nèi)容融入學生生活體驗中,賦予國學內(nèi)容以當代意義。
案例二 某中學八年級語文課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杜甫詩三首》中,陳老師把《望岳》和《春望》兩首詩放在一節(jié)課上進行教學。課堂伊始她布置了一個思考題:常言道“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兩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生自由誦讀,兩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全體學生齊讀等形式,陳老師指導學生把握語氣強弱、語音語調,體悟詩人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所流露出的不同感情。作為語文老師,陳老師的不足之處在于普通話水平還有待提高,這對誦讀法在課堂上實施的效果來說是受影響的。
案例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針對課程總目標規(guī)定:“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保?]而在具體的階段目標中,如1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提到“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7~9年級的閱讀目標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1]。案例一中,程老師根據(jù)學齡兒童的心智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游戲、分組競賽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朗讀《入則孝》節(jié)選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帶讀、學生跟讀、個人朗讀和分組誦讀多種方式相結合,讀出了課堂的語文味。案例二中,陳老師以一詩多讀的形式,即朗讀、譯讀、背讀、說讀,指導學生運用語氣強弱、語音語調感受詩人在不同境遇下創(chuàng)作詩歌的情感,美中不足的是陳老師的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
當代語文大師莊文中曾說過:“誦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倍劦焦盼恼b讀,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鼻宕盼募以鴩劦阶约旱恼b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誦讀不僅要聲音響亮,快慢有致,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讀作品之中,從誦讀中體會音韻、節(jié)奏,品味文本的情趣和意蘊。
由此,誦讀和朗誦的不同之處顯而易見。誦讀不僅是讀,還重在積累,能夠熟讀成誦。對比朗誦,誦讀是個人理解詩文的一種方式,趨向內(nèi)心,而朗誦側重表演,是面向公眾采取的一種表達方式。尤其在古典詩文教學中,誦讀法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更為常見和廣泛。案例一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入則孝》節(jié)選內(nèi)容時,注重通過生活實例加強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利用對仗的文字特點,分段誦讀,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目標。案例二中,教師利用誦讀法的各種變式,不同階段逐層深入,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悟到詩人的情感、詩歌的意蘊也逐層豐富和深入。
上述兩則案例是將誦讀法運用得當并提升教學效果的語文課堂教學實例。許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非常重視誦讀法在課堂上的運用,但部分老師在使用誦讀法進行教學時卻走入了如下誤區(qū):
一是盲目誦讀,缺乏目的。部分一線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文篇目教學時,會讓學生先行預習,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借助工具書排出生難字,自行誦讀。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組織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多次誦讀。然而如果教師不加引導、不預設問題,那么課堂上呈現(xiàn)地就只有朗朗讀書聲,學生反復誦讀卻不明白為什么而讀,甚至出現(xiàn)對誦讀的倦怠。這就是缺乏目的的盲目誦讀,不僅不會提高教學效果,反而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案例二中,陳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參考了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在執(zhí)教《律師二則》時所采用的誦讀方法,通過“吟讀”整體感知詩詞;從文本出發(fā),通過“譯讀”對一系列意象理解、聯(lián)想和想像,來探求和再現(xiàn)詩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再結合“背讀”和“說讀”,對學生的理解、鑒賞、品味詩詞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形象的構思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只有在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下,提出閱讀的目標,學生才能在誦讀中讀出興趣、讀出體悟。
二是忽略誦讀,缺乏感知。部分教師受時代、地域限制,從事一線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整節(jié)課都由教師一人對篇目進行講解剖析,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層次,總結中心思想[3]。課堂上缺乏學生的自主學習,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灌輸式的講授方式也令學生對語文課堂充滿厭倦和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也決定了誦讀法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如普通話水平、對文本的理解、誦讀技巧的把握、教學方案的設計等。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準確把握文本結構和內(nèi)涵、示范誦讀的方法和技巧,遑論學生通過誦讀去感知文本、體悟作者情感。
三是過度誦讀,缺乏體悟。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學生對同一文本過度誦讀的現(xiàn)象,即能夠不假思索背誦出所學的篇目,卻對文本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缺乏現(xiàn)實感受及體悟。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時,缺乏情境的創(chuàng)設,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時代背景不同,使得學生無法理解詩人的情感,缺少共鳴。
誦讀法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充分體現(xiàn)了在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在師生交流互動中體現(xiàn)語文課堂特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如下三方面的意義:
一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學者認為“通過大聲誦讀,有利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激情誦讀的獨特感受”[4]。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誦讀,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疾徐交替下,通過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傳遞文本的情感和溫度,使得學生從“要我讀”變?yōu)椤拔乙x”,提升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二是有利于促進學生感知語言、文字之美。古典詩文是中國文學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學者指出“針對中國古典詩文,在傳統(tǒng)吟誦的基礎上,提出了普通話吟誦的主要規(guī)則”,“在技巧上要注意平長仄短、依字行腔、文讀語音和腔音唱法”[5]。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因此,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把握古典詩文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三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謂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豐富內(nèi)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字音、字形,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文字語言之美,體悟詩篇所傳達的感情,形成與個體的情感共鳴,正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誦讀法應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更加科學、合理地理解文本,掌握正確的誦讀技巧和方法,創(chuàng)設體悟式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從而實現(xiàn)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是營造興趣氛圍,激發(fā)誦讀潛力。語文學習不只是在課堂,課外的閱讀和寫作同樣重要,定期開展班級誦讀比賽活動,教師指導和點評;對優(yōu)秀的課外篇目進行推薦和導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發(fā)現(xiàn)自身的誦讀潛力,形成教和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二是利用教育技術,改進誦讀方式。誦讀方式不局限于教室內(nèi),利用網(wǎng)絡資源可以把誦讀的名師篇目請入課堂,也可以在課外上傳教師或者學生的誦讀視頻、音頻交由專家指點,再帶回課堂共同討論。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突破自身局限,學生也可以在課外接觸更廣闊的天地。
三是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培養(yǎng)誦讀習慣。誦讀法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最終還是要結合具體的課文篇目,體現(xiàn)在教師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上,落實在學生誦讀的個體體悟的過程中,因此,教師需要將規(guī)律性的誦讀方法結合篇目的教學呈現(xiàn)給學生,適當?shù)剡\用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文本情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言美、文學美和人情美的品味中,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有學者指出,“通過誦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把握言語的音韻美,品味言語的含蓄美,感受言語的形象美?!保?]也有人認為,“誦讀是在短時間內(nèi),運用到最多感官的教學方式,多重的刺激,必然帶來更大的信息量?!保?]誦讀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師生的誦讀中營造一個情感的共鳴場,教師和學生在具體文本的媒介作用下,在誦讀的過程中尋找現(xiàn)實里無法滿足的情感訴求和審美需要,最終達到精神的愉悅和生命的升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余映潮,汪中蘇.《律詩二首》教學實錄與點評[J].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研評析,2004(10):26-28.
[3]熊慧群.中專學校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7(3):95-96.
[4]陳雪峰.論語文誦讀教學[J].時代教育,2012(22):85.
[5]朱明海.吟誦:與詩人的心靈相約[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2(3):32-35.
[6]周敏蓉.在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1(6):31-33.
[7]劉圣祥.誦讀教學的價值探究[J].語文學刊,2010(18):137-138.
(責任校對 游星雅)
G622
A
1674-5884(2015)07-0026-03
10.13582/j.cnki.1674 - 5884.2015.07.009
20150326
馮婉瑩(1988-),女,湖南湘潭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