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花
(韓山師范學院旅游管理與烹飪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潮州古城區(qū)的地方性表述
廖春花
(韓山師范學院旅游管理與烹飪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地方性”是城市歷史街區(qū)的基本特征,城市特色就主要保存和體現在城市歷史街區(qū)中。以潮州古城區(qū)為例,其地方性表述的內容包括:潮州古城的地方精神、潮州古城區(qū)地方性的物質形態(tài)、潮州古城區(qū)地方性的非物質形態(tài)。在保護和展示城市歷史街區(qū)的物質形態(tài)時,需要明確城市的地方精神及其內在聯系,并要加強對城市歷史街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展示。
地方性;城市歷史街區(qū);潮州古城區(qū)
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唐宋以來至20世紀20年代一直是粵東的政治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嶺東首邑”等美譽,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潮汕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歷史文化名城潮州的核心保護區(qū)——潮州古城區(qū)為例,分析其地方性表述,以期對于潮州古城的特色保護和旅游業(yè)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意義,也希望對于其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旅游業(yè)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城市歷史街區(qū),是在城市中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歷史建筑和遺跡較集中,并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區(qū)。由于城市歷史街區(qū)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是“反映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歷史風貌與文化脈絡的區(qū)域,是城市發(fā)展中留存下來的歷史信息的載體,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所在”[1]。因此,作為一個特殊的“地方”,城市歷史街區(qū)就是一個城市特色的集中體現,是構成一座城市魅力與活力的核心地區(qū)。
“地方性”(place feature),即地方自身固有的特性,是指一個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是城市特色的表現。由于保存了城市發(fā)展過程的歷史信息和城市歷史沿革的實物,反映了城市的傳統(tǒng)風貌,城市歷史街區(qū)必然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城市特色保護的重點就在于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與復興,其關鍵就在于城市歷史街區(qū)的地方性能否得到傳承和延續(xù)。
在我國當前對城市歷史街區(qū)的開發(fā)利用中,過度開發(fā)和錯位開發(fā)帶來的破壞,使許多城市歷史街區(qū)特有的文化內涵遺失了,“地方感”消失不見。在城市的地方性實踐活動中,當“全球與地方、現代與傳統(tǒng)”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遭遇時,由于地方性的缺失造成了“空間的迷失和精神的彌散”[2]。許多地方出現了“歷史城市格局遭到破壞、歷史街區(qū)被擠占、歷史建筑被拆除、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歷史環(huán)境風貌遭到破壞,以及投入大量資金建造仿古建筑群等現象”[3],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因此,城市特色保護的重點就在于其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與復興,其關鍵就在于城市歷史街區(qū)的地方性能否得到傳承和延續(xù)。近年來城市旅游的發(fā)展也與城市的地方特性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旅游開發(fā)中,歷史街區(qū)的地方性正是吸引外來游客、甚至是外來投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全國各地的城市歷史街區(qū)的旅游開發(fā)中,挖掘地方文化,進行地方性的保護和重構,甚至是地方性的“再生產”,就成為其主要工作。
而要保護和延續(xù)城市歷史街區(qū)的地方性,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城市歷史街區(qū)“地方性”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潮州古城區(qū)位于潮州市西南部、潮州市區(qū)中心、韓江西岸,是原潮州府城的所在地,有著“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至今仍保留著清代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以及大批從唐代到近代各個時期的古民居建筑。本文所指的潮州古城區(qū),是指潮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區(qū)域,東起韓江西岸,西至西湖、葫蘆山,北起環(huán)城北路,南至環(huán)城南路,區(qū)域面積為2.33平方公里。目前,潮州古城區(qū)內有太平、湘橋、西湖(部分)、金山(部分)四個街道,共轄17個社區(qū)居委會,現居住人口約5.8萬人。
潮州古城區(qū)內擁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廣濟橋、開元寺、己略黃公祠、許駙馬府和潮州古民居(另有筆架山宋窯遺址、韓文公祠2處位于韓江東岸)。還有廣濟門城樓、海陽縣儒學宮、涵碧樓、葫蘆山摩崖石刻、鳳凰塔等多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潮州民居、潮州工藝、潮州民俗為代表的潮州文化在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現,擁有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繡、潮州木雕、潮州歌冊、潮州花燈、潮州嵌瓷、大吳泥塑等一大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潮州古城的地方精神
1.強烈的宗族觀念
宋代時,宗族觀念就已經在潮州地區(qū)興起,主要是源自中原移民者的情懷以及聚族可以自強;明清之際,潮州地區(qū)長時間動亂不安,地方經濟崩潰,出于亂世自保的需要,宗族意識不斷強化;近代以來,在海外華僑發(fā)展需要互幫互助的影響下,宗族觀念又進一步強化。
受強烈的宗族觀念的影響,潮汕地區(qū)出現了典型的“人情社會”,潮州古城內就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人情社會讓潮汕人顯得恭謙有禮,尊老愛幼,有著全國最出名的民間救助體系(以各種善堂為依托)。但也使得法制化進程十分緩慢,居民法制意識淡薄,執(zhí)法環(huán)境普遍較差。潮州古城至今仍能保存完整,但古城內基礎設施落后、更新緩慢,市政管理混亂。
2.復雜的多元崇拜
始于唐代的佛教信仰:唐代時的潮州地區(qū),雖然荒涼落后、人煙稀少,但已有佛教活動;宋代時,潮州地區(qū)的佛教開始興盛,成為本地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清代潮州地區(qū)佛教鼎盛時,寺廟不下千座,僅市區(qū)(即今天的潮州古城區(qū)及其周邊)即達百座;[4]526至今,潮州古城內仍有佛教寺廟11座。
源自福建的民間多元崇拜:潮汕先民多來自福建移民,與閩南地區(qū)一樣,潮汕地區(qū)有著復雜的多元崇拜的民間信仰;目前,潮州古城內至少仍有11處民間信仰場所。時至今天,拜神依然是潮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拜神已不僅限于寺廟的活動,而是已經成為家庭的活動。潮州城里,賣香燭紙錢的店鋪就設在菜市場,開在街頭巷尾,還有挑著香燭紙錢的流動攤販沿街叫賣。潮汕文化中的各種節(jié)慶活動、民間藝術等都與這些民間信仰有關。
3.矛盾的價值觀
潮州曾經是人文鼎盛的“海濱鄒魯”,又有著源自海洋而發(fā)展起來的商業(yè)傳統(tǒng),正是在中原農耕文化與本土海洋文化的共同影響下,潮州人形成了獨特的二重性的價值觀。“將安逸悠樂與鋌而走險、講究詩書與計較實利、宣傳正統(tǒng)與不受拘羈,如此不和諧的兩端有機地融入民性之中”[4]378。
因此,潮州人既保守又開放,既富于凝聚力又勇于向外開拓,既溫文爾雅也靈活強悍,既愛面子又十分務實,既勤儉樸實又十分奢侈喜炫耀。這種表現突出的二重文化心態(tài)已經滲透在潮州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潮州古城區(qū)來說,由于長期作為粵東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受中原文化影響更多,城內外民眾的生活也相對穩(wěn)定,因此更多地表現出保守、謹慎、儒雅、精致的一面。
(二)潮州古城區(qū)地方性的物質形態(tài)
1.“拼貼”的街巷
(1)商業(yè)文化的體現——騎樓商業(yè)街
代表海洋文化、商業(yè)文化、華僑文化的騎樓商業(yè)街,是清代以來潮州商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不僅是潮州商人的一種“另類的衣錦還鄉(xiāng)”的標志物,也見證了潮州古城開放的一面。
目前,潮州古城內的商業(yè)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外來游客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旅游商業(yè)街,以太平路、開元路、下水門街、東門街等為代表,受外來經濟的影響較大,出現了不少如網吧、咖啡店、奶茶店、快餐連鎖店、經濟型酒店等“無地方性”的場所,如開元路上的肯德基快餐廳和如家酒店。另一類是以本地居民為主要消費對象的生活商業(yè)街,以西馬路、義安路、昌黎路、中山路等為代表,生活氣息較濃,地方性突出,如西馬路上的小食店與服裝店。
(2)傳統(tǒng)而幽靜的居住街巷
傳統(tǒng)而幽靜的居住街巷,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保守、內向、追求私密和寧靜的表現。潮州古城內主要集中的居住區(qū)在古城的南面,目前保存較完好的民居片區(qū)也在城南一帶,以古城南門的十大巷為例,可見巷道大多是各宅院的門樓及門房沿街背墻所圍成,寬度大多為3~4米,主巷為東西走向,橫巷疏密適度,與主巷有機聯系在一起,較少受干擾,居住環(huán)境寧靜。在這些巷子中,可體會到潮州傳統(tǒng)居住街巷的地方特色。
同時,潮州古城還保留了能反映古城原有“北貴、南富、東財、西丁”的城市布局的街巷格局以及這些街巷的歷史名稱。
2.多元崇拜的廟宇系統(tǒng)
潮州城在歷史上創(chuàng)建過的民間信仰場所多達89座,其中城北城南的官署衙門和官宦商賈的宅邸周邊分布的廟宇不僅數量較多,而且類型豐富,既有像關帝廟、真武廟等級別較高、有官府參與祭拜的大型廟宇,又有象征庇佑街區(qū)平安的福德廟;而城東的商業(yè)區(qū)和城西的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則大多以行業(yè)守護神為主,如魚滄廟、藥王廟、天后宮等,也有一定數量的福德廟。[5]可見民間信仰場所的分布也與潮州城各區(qū)域性質的不同有一定的聯系。
目前,潮州古城內仍有23座廟宇,包括11座佛教寺廟,11座民間信仰廟宇,文廟(即學宮,已開發(fā)成旅游景點)1座。另有韓文公祠位于古城對岸的筆架山,青龍古廟位于古城外南堤邊。
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嶺東佛教勝地——開元寺,佛教地方化的代表——叩齒庵,影響千年的儒文化——韓文公祠,潮州城的“大老爺”——安濟圣王與青龍古廟,海洋貿易的保護神——天后娘娘與天后宮,社區(qū)的保護神——地方小廟(以土地爺廟為主)。
3.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民居
潮州古城區(qū)內保存至今的有宋代、明代、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各式古民居,在建筑風格上一脈相承,一直保留著注重禮制的建筑布局、堪輿思想的運用、務實的建筑技術、精細華麗的建筑裝飾等特點。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許駙馬府、明代的黃尚書府和清代的“資政第”。
2013年5月,國家文物局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獲入該批“國保”名單,成為潮州市的第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門十巷歷史街區(qū)、許駙馬府歷史街區(qū)和舊西門街歷史街區(qū),包括辜厝巷林宅、鄭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德里舊家、辜厝巷王宅、興寧巷大夫第、紅欄桿、東府埕儒林第、卓府、馬使埕閆宅、青亭巷大夫第、黃尚書府和鐵巷陳宅共十四座古民居,分別為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建筑遺存,也是這三個時期的民居建筑典范和代表。
4.從審美到商業(yè)的橋梁
始建于南宋時期的廣濟橋,最早是為了交通的基本需要而筑;到了明代時,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的特殊形式,成為人們游觀、吟誦的對象,潮州府首屈一指的名勝,反映了儒文化影響下的審美觀。
到清代時,廣濟橋成為潮州城集散物資之地,形成熱鬧非凡的“橋市”,吸引著無數的來客,于是便有了“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的潮州民謠。
熱鬧的橋市貿易成就了潮州古城無數的商家,他們利用鄰近廣濟橋的便利,寫就了一個又一個商業(yè)神話。廣濟橋不僅帶動了潮州古城經濟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潮州人經商的能力和智慧,還促進了潮州商業(yè)傳統(tǒng)的形成:早在廣濟橋初建的宋明兩朝,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于東南沿海,廣濟橋便作為閩粵商業(yè)交通要塞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潮商正是自此開始活躍于商業(yè)舞臺。[6]縱橫四海的潮州商幫就是從這里開始走向世界的商業(yè)舞臺,此時廣濟橋已經成為海洋文化、商業(yè)文化的象征。
5.展示宗族實力的祠堂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宗族實力的展示場所,潮汕人在建設祠堂時,總是不惜工本,投入巨資,把當地最好的工藝都用在祠堂的建設和裝飾之上,如著名的潮州石雕、木雕、嵌瓷、彩繪、灰塑、潮繡、燈籠等潮汕民間工藝,都匯聚在祠堂之上。以潮州古城內己略黃公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代表的大大小小的祠堂就是潮汕工藝美術的一座座博物館。
己略黃公祠是祭祀原潮州城望族黃己略的一座私人祠堂,一百多年前,黃姓族人為了修建這座宗祠,不惜工本,請來了當年潮州城里最好的木雕藝人,用當時最時興的裝飾來表達對祖先的尊崇,也以此炫耀宗族的勢力和繁盛。因此,己略黃公祠是潮州木雕藝術輝煌時期的歷史見證,祠內至今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潮州木雕,其輪廓清晰可見。整座建筑充分運用了潮州木雕特有的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等三大類表現手法,使建筑物輕重有別,層次分明,是清代潮州雕刻藝術的集中體現,被譽為“潮州木雕第一絕”、“華南第一精雕木刻”。
(三)潮州古城區(qū)地方性的非物質形態(tài)
1.作為潮人精神家園的潮州方言
潮州方言,即潮州話,是全國七大方言區(qū)中閩方言的次方言。是目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使用的4種漢語方言(客家話、閩南話、廣州話、潮州話)之一。
潮州方言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古音古詞古義,是古代中原漢文化的遺留;同時又有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幽默的特點,反映了潮州文化面向海洋的開放性。潮州話是潮汕地區(qū)的人們日常生活交流的語言,對于潮州人身份的認同感起著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是潮汕人判斷他人是否是“自己人”(潮州方言)的首要標準。
潮州方言同時也是潮文化的載體,潮州歌謠、潮州歌冊、潮劇、潮州音樂都以潮州方言為基礎。因此潮州方言的地方特殊性,也主要可以通過民間俗語、歌謠、潮州歌冊和潮劇得到集中的展示。
2.兼容而開放的潮州菜
潮州菜是指形成于舊時潮州府管轄范圍內的地方風味菜肴。目前一般將潮州菜歸入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的粵菜之中,與廣府菜和客家菜共同構成了粵菜。
潮州菜具有用料廣泛、注重海鮮、崇尚本味、巧用調料、清淡鮮美、講究養(yǎng)生、搭配小吃等特點,是潮州文化元素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種。
潮州菜之最終能在中國飲食文化系統(tǒng)中獨樹一幟,與各大幫系菜肴比肩,為外地食家所認可和喜歡,黃挺認為應在清代乾隆嘉慶以后,且潮州商人在其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7]
潮州菜在海外的發(fā)展史,也正是潮州商人在海外的發(fā)展史。正是得益于眾多高檔潮菜餐廳和酒樓在國內外的經營和傳播,如今潮州菜已經成為潮州元素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種,許多外地游客一提起潮州,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潮州菜,潮州飲食文化也因此成為潮州旅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
3.精細而熱鬧的傳統(tǒng)工藝
潮州古城的手工業(yè)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就有陶瓷、食品、紡織、皮革等手工業(yè),外銷瓷器已賣往印度、波斯等國,其他產品已賣往廣州、揚州、蘇州等地。明代時,潮州的建筑業(yè)、陶瓷業(yè)、工藝美術等產業(yè),不但生產規(guī)模擴大、技術水平提高,而且根據各行業(yè)的分布,分別形成專業(yè)化的生產區(qū)域,潮州城內已有打銀街、打銅街、打石街、琢玉街等專業(yè)性生產區(qū)域。
清代時,潮州的陶瓷產品已遠銷東南亞和非洲、美洲,工藝美術品的制作也日臻完善。民國前期,潮州城區(qū)就有繡莊20多家、抽紗商號100多家、食品加工坊400多家、煙絲加工作坊近70家,古城區(qū)內有打銀、打銅、打錫、打鐵幾個五金行業(yè),共有作坊620多家。[8]民國至建國初期,潮州一直是廣東省內最大的工藝品生產基地。
“精細”是潮文化的根本特點,這種特點就集中地體現在潮州的傳統(tǒng)工藝上,不管是金碧輝煌的金漆木雕,或是飽滿華麗的潮繡,還是鮮艷亮麗的嵌瓷,都反映了潮州人心靈手巧的悟性,吃苦耐勞的精神,精打細算的性格,精明能干的作風,以及潮州民間的道德觀念和濃厚的宗族意識。
4.匯聚民間藝術的“營老爺”
“老爺”,是潮汕人對所有民間神明的統(tǒng)稱,“營老爺”一般是指土神的祭祀,是一種社區(qū)性的節(jié)日,發(fā)展至今已成為整個潮汕地區(qū)最重要的民俗活動。
潮州營老爺的盛況,明代的潮州戲文中就多有描述,如《荔鏡記》中就描寫過潮人游神賽會的情景:“每年一到規(guī)定的日子,各鄉(xiāng)一齊舉行活動,備辦祭品和游藝節(jié)目,抬神列號出廟到街巷游行,還舉行演戲、燒煙火等游樂活動?!雹賲⒁娡跷目啤冻鄙怯紊衩袼椎恼J同與思想解放的拓展》,《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40-45頁。
潮汕地區(qū)著名的民間藝術和工藝,都與這個社區(qū)性節(jié)日有關:如民間舞蹈、大鑼鼓等是“營老爺”時的歌舞;潮劇、木偶戲、潮州音樂等,是做給“老爺”看的節(jié)目;“老爺”穿的華貴衣裳是由潮繡做成的;神龕、神案與“老爺”坐的神轎是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老爺宮”的屋頂上都是夸張生動的潮州嵌瓷。
因此,“營老爺”不僅是潮州民俗活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也是潮汕文化的集中展示。而潮州古城區(qū)青龍古廟內供奉的“安濟圣王”正是舊時潮州城的“大老爺”,所以過去潮汕地區(qū)“營老爺”,城邑一級的就以潮州府城的安濟圣王的出游規(guī)模最大。其出游盛況,在清光緒本的《海陽縣志》中都有詳細記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恰當地表述自己的地方特性,反而是在快速的城市發(fā)展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城市里的老街區(qū)變成了標準化的、無差異性的、無地方性的商業(yè)區(qū)、住宅區(qū),許多城市都出現了嚴重的“特色危機”。另一方面,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實踐中,也出現了明顯的誤區(qū),很多歷史名城都只是孤立地保存文物單位,而忽略了其周邊環(huán)境的保護;只重視對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忽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只強調對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象、外觀保護,而忽略了其與地方特點、與城市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文化表達。
因此,如何恰當而系統(tǒng)地展示和表述城市歷史街區(qū)的地方性,是需要我們考慮的。
首先,需要明確城市的地方精神。城市的地方精神來源于城市的發(fā)展歷程,是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內在氣質,需要漫長的時間積淀,是地方民眾認同的價值向度與共同追求。如潮州古城的地方精神,就需要從潮州先民的移民史、潮汕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潮汕地區(qū)近現代的發(fā)展歷程等方面去挖掘和提煉,正是潮州先民動蕩不安的移民經歷、地方經濟長時間的崩潰、海外潮人艱難的打拼,強化了潮州本地特別強烈的宗族觀念;來源于福建移民的民間信仰、動蕩不安的生活以及商業(yè)上的不確定性,強化了潮州人在宗教信仰上的多元崇拜(也可以說是“迷信”);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背山面海、人多地狹),中原移民帶來的農耕文化與潮州本地面向大海的商業(yè)環(huán)境的融合,造就了潮州人矛盾的價值觀,其核心就在于重商崇文,因而既開放又保守、既精明又儒雅、既奢華又節(jié)儉。而城市的地方精神則塑造了城市居民的獨特個性,并通過居民的雙手,決定了城市的面貌和特色,因此,城市特色正是精神的展現。
其次,在保護和展示城市歷史街區(qū)的物質形態(tài)(或者說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需要明確其與城市地方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選擇和確定城市歷史街區(qū)的保護和展示對象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其規(guī)模大小、保護級別、歷史年份等指標,而是更多地需要考慮這些物質遺產與地方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需要保護和展示那些最能體現地方精神的物質遺產。如潮州古城里的街道,有觀賞價值較高的商業(yè)街區(qū),體現了潮州城的商業(yè)文化和開放性;也有密閉性較強的居住街巷,則體現了潮州城的農耕文化和保守性,而這種“拼貼”的街道又同時體現了潮州文化中矛盾的二重性,因此需要被整體地保護和展示。此外,潮州古城里眾多的信仰場所,也不是只有作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開元寺才需要保護和展示,還應該包括其他規(guī)模較小、級別較低的各種民間信仰場所,只有這些信仰場所系統(tǒng)地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展示潮州古城復雜的多元崇拜;不同年代的傳統(tǒng)民居和家族祠堂,則體現了潮州古城來自中原的儒文化和特別的宗族觀念;廣濟橋的建造和發(fā)展演化則體現了潮州古城的商業(yè)文化從萌芽到鼎盛的歷程,以及其與海外潮商之間的特別關聯。
最后,需要加強對城市歷史街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展示。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在保護與發(fā)展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對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展示,卻常常忘了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城市的地方精神,歸根結底,需要落實到地方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中去,城市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城市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只有堅持民眾參與、社區(qū)參與,確保民眾保護的自發(fā)性和自主性,才能切實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展示地方特性;因此,城市歷史街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應該以地方民眾為主體,特別保護傳承那些與地方居民的生活緊密聯系的、地方居民普遍認同認可的非物質遺產。如潮州古城地方性的非物質形態(tài)有潮州方言、潮州菜文化、傳統(tǒng)工藝和民俗活動,其中潮州方言源自中原、古老而典雅,在近代的發(fā)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詞匯,正是潮州文化保守又開放的典型代表,以潮州方言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潮劇、潮州歌謠、潮州歌冊等與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或記錄了居民生活的歷史片段;潮州菜不僅是外來游客心目中潮州文化的代表,也是潮州地方文化中最具開放性的特質,與海外潮商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同時也是地方居民引以為豪的地方性元素,潮州菜體系中的小吃與工夫茶也在潮州古城中得到了普遍的展示;傳統(tǒng)工藝與民俗活動“營老爺”,則綜合性地體現了潮州古城的宗族文化、信仰文化和矛盾性。
[1]朱正海.挖掘城市文化個性,注入歷史街區(qū)整治[J].中國名城,2001(4):26-28.
[2]彭兆榮,吳興幟.作為認知圖式的“地方”[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71-75.
[3]中國將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檢查[EB/OL].(2011-04-22)[2014-10-20].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484831.
[4]陳澤泓.潮汕文化概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5]陳懌生.潮州古城信仰場所空間衍變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yè)大學,2013:39.
[6]余芳.廣濟橋市與潮商文化的形成[J].大眾文藝,2012(13):146-147.
[7]黃挺.潮汕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7.
[8]潮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潮州市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267.
On the Local Representation of Old Chaozhou Town
LIAO Chun-hua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Culinary Ar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Locality”is the basic feature of a historical old city district.And local feature is the best fasci?nation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Taking Old Chaozhou Town for instance,the thesis analyzes in particular the local statements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which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spirit of locality,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form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locality;urban historic district;Old Chaozhou Town
K 928.5
:A
:1007-6883(2015)05-0085-06
責任編輯 溫優(yōu)華
2015-04-28
2014年韓山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項目(項目編號:QD20140924)。
廖春花(1980-),女,廣東潮州人,韓山師范學院旅游管理與烹飪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