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中的統(tǒng)一:談EGP與ESP關系——兼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畢佳
(東北大學軟件學院,遼寧沈陽110819)
摘要:EGP和ESP是英語教學的兩個分支,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為了服務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育應該在EGP的基礎之上加強ESP教學,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以及從事職業(yè)活動的能力。而發(fā)展ESP教學的關鍵在于開發(fā)合適的不同專業(yè)領域的ESP教材以及培養(yǎng)合格的、跨專業(yè)的復合型師資。
關鍵詞:ESP;EGP;對立;統(tǒng)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向
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育領域討論最熱烈的話題莫過于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即大學英語教學到底是走通用英語(EGP)的道路,還是走專門用途英語(ESP)的道路。中國大學英語教學幾十年來都是通用英語教學占絕對主導地位,這和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有很大關系。但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領域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內英語教育專家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適應國際化的需要,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獲取專業(yè)知識,表達專業(yè)思想的能力。尤其是蔡基剛教授數次發(fā)表文章,強烈呼吁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學習和工作所需要的學術英語能力和專門用途英語能力”(蔡基剛,2012)。
從國內外語類期刊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欄目以及各種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來看,學界已在大學英語教學宏觀指導的層面達成共識,即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朝著ESP的方向發(fā)展。但是筆者經過考察發(fā)現(xiàn),在國內許多高校,包括“985”、“211”學校,ESP教學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有的學校在ESP教學的邊緣徘徊,有的英語老師談ESP色變。本文試圖理清EGP和ESP兩者的關系,消除大學英語教師對ESP的恐懼,讓更多的英語教師投入到ESP教學當中。
(一)概念上的對立
通用英語教學,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是最普遍的英語教學模式,它出現(xiàn)在專門用途英語之前,指單純?yōu)樘岣哂⒄Z一般技能而進行的教學。通用英語教學所教授的是英語語言共核,即英語語言的所有變體共享的一組語言特征,這部分語言具有共同的詞匯、語法結構以及意念功能,不受地域、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職業(yè)、話題的制約(劉法公,2003)。英語學習者無論學習英語的目的如何,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應該掌握英語共核。
而對于ESP的定義,國內外的學者則是煞費苦心,但至今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能夠統(tǒng)領全世界ESP教學的明確表述。因為語言教學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導致學習者的語言需求是不一樣的,而對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性質和范疇的界定卻能在一定的范圍內指導ESP教學。
目前較有影響的ESP定義有三個版本。Strevens(1977)認為專門用途英語與通用英語是截然不同的,它的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課程內容必須與某些特定的學科、職業(yè)和活動有關。Hutchinson & Waters(1987)認為ESP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語言或教學法,它也不只包括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材料。事實上它是一種基于學習者需求的教學理念(approach)。Dudley-Evans & St. John(1998)認為ESP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其教學活動采用相關學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并且以與活動相關的語言(語法、詞匯、語域)、技能、語篇和體裁為中心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ESP指滿足學習者特殊需要的英語,主要包括專門職業(yè)和學術領域內所使用的英語的詞匯、句式、語法、語篇、文體等特殊語言技能。它在內涵、性質和范疇上與EGP存在明顯的不同。
(二)實踐中的對立
雖然ESP和EGP共享英語語言規(guī)則,但是在使用過程中,ESP存在它特殊的一面。
ESP有自己的詞匯特點、句法結構以及表達方式。就詞匯來說,學界一般公認現(xiàn)代英語有60萬詞,而普通詞匯大約有四萬。那么余下的50多萬詞匯除了一些是由普通詞匯派生、轉類、復合、拼綴、逆生或類比產生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科技詞匯與普通詞匯并無任何關聯(lián)。各專業(yè)都有自己大量的專門用語和專門詞匯,如醫(yī)學、法學、化工、機械工程等領域包含很多日常生活以及其他領域永遠不可能使用的詞匯。即使是同一詞匯,也可能在通用英語和某一學科中的意義大相徑庭。從句法和語法上來看,科技領域的英語比通用英語更加頻繁地使用被動句、一般現(xiàn)在時、陳述句、形式主語等。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專門用途英語是通用英語“在不同專業(yè)范圍的語言變體”(劉法公,2001)。
ESP和EGP的教學實踐活動也有顯著的差別。EGP的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往往沒有明確的需求,但是ESP的學習者學習英語帶有明確的目的,或為學術研究,或為職業(yè)活動。EGP教學以傳授通用英語語言技能為目的,這種教學是由普
通教育目標所決定的。與EGP教學不同,ESP教學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礎之上的,教學內容由學習者的不同專業(yè)、不同需求而決定。ESP教學“把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重點放在‘行’(doing),即通過實踐提高英語水平”,而傳統(tǒng)的EGP教學“則把重點放在‘知’(knowing),即把語言普遍規(guī)則放在第一位”(單勝江,2011)。
(三)師資要求的對立
EGP教學在國內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目前已比較成熟,無論是教學用書、教學資源、還是師資隊伍都比較完備。從目前各高校英語教師的入職門檻來看,只要是英語專業(yè)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畢業(yè)都可以勝任EGP教學的工作,有許多大學英語教師也僅具有本科學歷。從國內通行的大學英語教科書來看,EGP教學的主要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但以文史題材居多,使學生通過了解外國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英語教師只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并掌握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便可完成英語教學任務。
ESP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跨學科的要求,任課教師既需要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又需要具備一定的某一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并且專業(yè)知識越豐富對教學越有利。國內ESP師資隊伍有兩類,一類是專業(yè)教師,一類是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教師受自身英語水平的制約,以及對英語教學法研究的欠缺,普遍采用語法-翻譯法進行ESP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使課堂枯燥乏味,充其量使學生掌握一些專業(yè)詞匯,對于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從事專業(yè)方面的活動沒有太大幫助。而大學英語教師缺乏專業(yè)知識背景,沒有時間和精力為了一門課而涉足一個全新的領域,因此不愿意開設專業(yè)英語課,即使勉為其難,承擔了專業(yè)英語課,也可能在課堂上信心不足,擔心貽笑大方。
(一)歸屬的統(tǒng)一
正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強調EGP和ESP的對立以及從事ESP教學的困難,導致許多英語教師內心加深了對ESP的恐懼,不愿意嘗試ESP教學。其實二者的共性大于差異性。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專業(yè)領域使用的英語依然是英語,是英語在不同專業(yè)范圍的語言變體。無論是EGP教學還是ESP教學,它們都是英語教學的分支。EGP屬于英語教學范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ESP的屬性和定位則必須進一步澄清。
一些人認為英語教師不能承擔ESP教學,因為英語教師不具備特定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更無法用英語講授專業(yè)知識。這種看法顯然混淆了ESP教學和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及全英文教學。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ESP從誕生之日起就屬于語言教學的范疇,它的教學是以與某一專業(yè)或職業(yè)相關的語言和技能為中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了解到一些專業(yè)領域的知識,但那是這門課的次要方面,ESP教學也不可能使他們系統(tǒng)地掌握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ESP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在某一特定的領域從事學術及職業(yè)活動的能力。
雖然ESP是與傳統(tǒng)的EGP相對而存在的,但ESP教學和傳統(tǒng)的EGP教學從根本上講并不是相互排斥的。EGP是ESP的基礎。ESP教學不能針對零基礎的學習者,它必須在學習者掌握語言共核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因而ESP是EGP的延伸和提高階段,它們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二)終極目標的統(tǒng)一
雖然說EGP教學以提高學習者一般英語語言技能為目的,ESP教學是以提高學習者在某一領域用英語從事學術研究和職業(yè)活動的能力,但是總的來說,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習者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修改。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EGP教學在國內幾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目標,由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轉變?yōu)榫C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但正是因為EGP教學只培養(yǎng)學生一般的語言技能,不能滿足各行各業(yè)對具有良好專業(yè)交際能力的涉外人才的需求,才導致國內對ESP教學的呼聲如此之高。ESP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英語從事學術活動的能力以及在一定工作環(huán)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顯然是EGP期望達到卻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
(三)教學方法的統(tǒng)一
EGP和ESP教學都屬于英語教學的范疇,只是教學的內容載體不一樣,EGP教學的內容比較廣泛,比較分散,目前教材的編寫也都是每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而ESP的教學內容始終以某一專業(yè)領域內的知識和應用為載體,使學生熟悉該專業(yè)領域英語語言運用的特點,并且在課堂上圍繞該領域展開活動。
新世紀以來,大學英語教師探討了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由語法-翻譯教學法到任務型教學法,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由僅使用書本和黑板到多媒體和網絡的使用,通用英語教學一直都在努力尋找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ESP可以說自從其誕生就伴隨著固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ESP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于需求分析和以學習為中心,這決定了ESP教學必然會采用鼓勵學習者參與其中的多種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他們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從目前的理論研究和成功的教學實踐來看,ESP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多采用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并充分利用圖片、聲音、錄像等多媒體資料。
EGP和ESP在各自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互相借鑒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互相取長補短。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新生的英語水平也越來越高,從而導致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日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高中英語課程的翻版。因此大學英語課再繼續(xù)培養(yǎng)一般語言能力既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也無法滿足國際化發(fā)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提出了與國際大學接軌,增加全英文授課的比例的要求。大學英語教育應該順應這個潮流,為學生能夠更好地用英語學習專業(yè)課而培養(yǎng)他們所需的技能?!癊SP的終端產品顯然比EGP更有針對性,
能夠更好地滿足不斷發(fā)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范誼,1995)。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開動腦筋、刻苦鉆研,開發(fā)能夠培養(yǎng)學生以英語為媒介進行某個學科或某個專業(yè)的科學研究和應用交流能力的課程。
大學英語教育欲走出困境,必須擺脫單純以提高語言技能為目標的框架,轉而走上服務于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道路,針對不同的專業(yè)開發(fā)出優(yōu)質的ESP課程,培養(yǎng)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人才。
(二)實施ESP教學的必要條件
成功的ESP教學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是合適的教材和合格的師資。目前國內EGP教學的一大優(yōu)勢是教材的開發(fā)非常完善。多家出版社組織有實力的隊伍編寫成套的通用英語教材,一套教材既包括綜合教程、視聽說教程,又包括快速閱讀、綜合訓練等配套的練習冊。除此之外,還有網絡資源平臺以及制作精良的課件輔助教學。而ESP的教材往往一個學科只有一本,編排的體例不如EGP教材科學合理,缺少課堂活動的設計,導致教師很難就現(xiàn)有教材展開生動的課堂教學。因此如果能夠把編寫EGP教材的人力物力資源用于ESP教材的編寫上,不同學科的ESP教材也像EGP教材那樣完善,并且有完備的配套資源,ESP教學必定會進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實施ESP教學另一個更重要的條件就是合格的師資,因為在ESP教學中,不論是教材的編寫、課堂教學的組織,還是教學方法的實施及教學效果的評估,都離不開教師。可以說,教師是ESP教學成敗的關鍵性因素。ESP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專業(yè)要精深,英語好,還要求能用英語表述專業(yè)知識、解析專業(yè)詞匯。目前合格的ESP教師少之又少,導致學生對于ESP教學難以達到滿意的程度。
筆者認為,剛一上崗就是一名合格的ESP教師的人幾乎不會有,因為專業(yè)精通、英語又好的人才恐怕不會進入高校當英語教師。目前可行的辦法就是在現(xiàn)有的高校英語教師中培養(yǎng)合格的ESP教師。既然ESP教師應該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所以教師個人必須確定自己在該方面有興趣,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來鉆研這一領域。很多英語教師根本不愿意涉足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這是ESP教學面臨的最大瓶頸。英語教師應該把自己的眼界放開,相信成為復合型的跨專業(yè)人才對個人的發(fā)展只能更加有利。依托大學的環(huán)境,想要學習一個專業(yè)的課程并不困難。最大的障礙就是內心的屏障。只要英語教師個人立志成為跨專業(yè)人才,恐怕用一個本科生攻讀學士學位所需的四年的時間足夠了。
雖然ESP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EGP而存在的一種教學模式,但ESP與EGP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之間存在很多的“統(tǒng)一”,有很強的互補性。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大學英語加強ESP課程的建設,為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以及未來用英語從事職業(yè)活動做好準備。
要想使ESP教學走入正軌,在宏觀層面上,國家有關部門也應該制定綱領性文件,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以使基層教師的意見能夠達成統(tǒng)一。
從微觀層面來看,大學英語教師是實施ESP教學的主導力量,是課程設計、教學材料編排、教學方法研究、學習策略規(guī)劃和教學效果評估等一系列教學任務的承擔者。因此,培養(yǎng)既有扎實的英語功底,又有某一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同時又精通英語教學的復合型人才是發(fā)展ESP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Strevens, P. Special-purpose Language Learning:a perspective[J]. Language Teaching &Linguistics,1977,1(3).
[4]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再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5-8.
[5]范誼.ESP存在的理據[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43-48.
[6]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31-33.
[7]劉法公.論專門用途英語的屬性與對應教學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25-30.
[8]單勝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