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壯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北京102488)
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工作中遭受到第三人侵權事件,在此情況下被侵權勞動者既可以主張工傷保險賠償,也可向第三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由此而產(chǎn)生了第三人民事侵權責任與工傷保險責任競合問題。因此,如何有效解決工傷事故,關系到人民生活、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理論上,由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工傷事故存在著多種解決模式。在這一點上,選擇不同的模式來解決用人單位、工傷職工以及侵權人之間的利益問題顯得更加重要。這類情況下,該類案件如果同時符合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賠償這兩個法律關系的客觀構成要件,可能會由于選擇不同的法律關系進行起訴,而所得賠償金額截然不同。在我國對如何處理這兩種法律關系,如何明確兩種賠償范圍,救濟方式等問題的相關立法并不統(tǒng)一,而是比較模糊?;诖耍覈鞯胤ㄔ簩Υ搯栴}的裁決也并不相同,這意味著同案不同判的錯判幾率會因為立法的不嚴謹而陡然上升,明確競合法律問題的適用模式已成為必然之勢。
我國《安全生產(chǎn)法》第48條規(guī)定,因生產(chǎn)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yè)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shù)臋嗬?,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對于這個條文的理解,學界存在爭議,有的學者理解為兼得模式,“工傷保險和民事賠償不能相互取代,從業(yè)人員可以享受雙重的保障?!盵1]120亦有學者將其解釋為補充模式,“發(fā)生生產(chǎn)安全事故后,從業(yè)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保險合同的約定,享有相應的給付金。如果工傷保險金不足以補償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及經(jīng)濟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shù)?從業(yè)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chǎn)經(jīng)營單位給付賠償?shù)臋嗬??!盵2]93
《職業(yè)病防治法》(2011年最新修訂)第59條規(guī)定,職業(yè)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shù)臋嗬?,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同《安全生產(chǎn)法》第48條一樣,該法中由于對于“尚有”一詞所持理解不同,造就了兼得模式和補充模式的適用模糊。上述兩部法規(guī)多適用于用工單位侵權情形,故在此不多贅述。
勞動者的工傷事故很多時候由第三人侵權引起,工傷保險責任和第三人侵權責任的競合也就不可避免?!镀髽I(yè)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第一款第二項規(guī)定,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已由傷亡職工或親屬領取的,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不再發(fā)給。但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于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由企業(yè)或者工傷保險經(jīng)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該法確立的原則是,因交通事故所引起的工傷,工傷職工如果已經(jīng)獲得了侵權損害賠償,工傷保險將只作為補足差額的方式進行賠償,而且僅僅限于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與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助費的重合部分。
《工傷保險條例》出臺后,對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競合的處理依舊沒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各地根據(jù)《工傷保險條例》在制定實施意見時,大多采用補充模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guī)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tǒng)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顯而易見,該法明確了侵權責任人是用人單位的情況下,勞動者只能選擇工傷保險賠償,此種情況為替代模式;對于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是采取兼得模式還是補充模式,沒有作出明確解釋。[3]155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陳現(xiàn)杰認為,該司法解釋對工傷保險與民事?lián)p害賠償?shù)年P系按照“混合模式”予以規(guī)范?!盎旌夏J降膶嵸|(zhì)就是在用人單位責任范圍內(nèi),以完全的工傷保險取代民事侵權損害賠償。但如果勞動者遭受工傷,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賠償責任。”[4]8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后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2006〕行他字第12號)中指出,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從第三人處獲得民事賠償后,可以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的規(guī)定,向工傷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補償。這其實是明確采用了兼得的救濟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42條規(guī)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y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對于該條文,有學者將其歸為限定性的取代模式,同時賦予工傷保險機構代位求償權,“勞動者就醫(yī)療費用不能獲得雙重賠償,因為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醫(yī)療費用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即第三人應向工傷保險基金賠付,勞動者自然無法從第三人處再獲賠償?!盵3]155
如何應對工傷保險索賠和侵權損害賠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平衡受害職工,雇主,侵權第三人和工傷保險機構的關系。針對這個問題,世界范圍內(nèi)大概有以下四類模式,而我國主要是采取兼得和補充模式。
1.兼得模式
被侵權勞動者可以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獲得民事賠償,也可以依據(jù)工傷保險規(guī)定要求工傷賠付,三者之間沒有代位關系,被侵權勞動者能夠獲得雙重賠償。毫無疑問,該模式對被侵權勞動者權利的保障最為全面,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了被侵權勞動者的人身財產(chǎn)利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增毅認為,民事侵權賠償和工傷賠付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著種種爭議。從理論上講,被侵權人不應當獲得雙重賠償,但法律同樣不應限制被侵權人對第三人提起侵權賠償訴訟的訴求。對侵權第三人的代位求償權應當賦予工傷保險機構,以此防止被侵權人獲得兼得賠償。被侵權的勞動者可以與工傷保險機構一同作為共同原告。此外,被侵權人或工傷保險機構可以憑借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身份彼此進入另一方中,從而向第三人提起侵權之訴,借以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3]156
2.取代模式
限定工傷職工僅可以取得工傷索賠,但不能要求侵權第三人支付侵權賠償。取代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受害勞動者能在最短時間內(nèi)得到工傷賠付,從而讓受傷勞動者得到應有的權益。但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受傷勞動者喪失對侵權人索賠的請求權,讓有過錯的侵權人逃避法律責任,這一點明顯違背社會公平,使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逍遙法外,既有違法治觀念,更不利于社會和諧。
3.選擇模式
它允許被侵害勞動者在侵權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索償中選擇其中之一,而三方之間不產(chǎn)生代位權。這個模式是鑒于被侵害勞動者的自由選擇,當工傷支付比侵權賠付高時,受害勞動者可以要求工傷賠付;反之,受傷勞工可以要求侵權賠償。但這種模式也是有缺點的,侵權責任通常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在司法機關判決前,缺乏穩(wěn)定性,且訴訟時間長。侵權人的支付能力可能有所改變,從而使受害勞動者無法獲得全額賠償。與此對比而言,工傷保險賠付則相對穩(wěn)定,受害職工一旦被鑒定為工傷,將得到全額賠償。因此,更多的勞動者會選擇工傷索賠,因此而取代侵權行為所產(chǎn)生的民事索賠。
4.補充模式
被侵害勞動者既可以主張工傷保險賠償,也可以主張侵權第三人支付侵權損害賠償,但兩者取得的賠付額不能超過其實際損失額,三方不發(fā)生代位求償關系。補充模式一方面可以避免兼得模式中的不妥之處,另一方面,還可以使任意一種賠償途徑所能帶來的利益最大化。與前面的三種模式相比較,補充模式似乎更能體現(xiàn)公平正義。
1.案情概要
2009年6月3日,新宜公司員工丁某在下班途中,駕駛摩托車與鋼月公司駕駛員許某所駕駛的重型半掛車相撞造成交通事故,致使丁某當場死亡,交警部門經(jīng)調(diào)查認為該事故責任無法認定。2009年7月10日,丁某母親張某、兒子丁某某以該道路交通事故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法院經(jīng)審理后認為,在事故中雙方均為機動車且均有違法行為,基于公平原則,按同等責任處理,判決機動車保險公司在強制車險范圍內(nèi)賠付220000元,鋼月公司賠償107129元。
9月17日,勞動社會保障部門認定丁某為工傷死亡。2010年2月2日,勞動仲裁委員會裁決新宜公司應支付張某,丁某某喪葬補助金、因工死亡補助金共計157121元,并自2009年7月起按135.40元/月按月向張某支付養(yǎng)老金。新宜公司不服仲裁裁決,遂向法院提起訴訟,新宜公司認為丁某死亡損失已經(jīng)在車禍中獲得賠償,再次要求工傷賠償有違公平原則,遂請求撤銷仲裁裁決。[5]
2.判例要旨
法院審理認為,丁某的交通事故發(fā)生在上下班途中,之后被相關部門認定構成工傷,新宜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內(nèi)行使異議權,作為雇主,應當對工人負工傷賠償責任。工傷賠償制度是基于用人單位與員工產(chǎn)生勞動關系的特殊侵權損害賠償,是保險法上規(guī)定的義務。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是一般侵權損害賠償,以彌補民事法律責任,這兩者之間沒有沖突。只要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法律條文,工人受傷就應認定為工傷。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傷害的,針對該人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受害勞動者有權獲得民事賠償。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同時構成工傷的,勞動者因工傷享有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因第三人侵權享有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首先,根據(jù)《工傷保險條例》,只要是客觀存在的事故,受傷工人與雇主之間就會存在工傷保險賠償?shù)年P系,即使工傷事故是由于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所致,不影響受害勞動者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保險賠償。其次,能否成立侵權之債與被侵權人是否獲得工傷保險賠償無關。
3.判例評析
(1)本判決的意義及定位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事故的,采用兼得模式,此時勞動者可獲得雙重賠償。在此種情形下受害勞動者可以任意順位行使兩種請求權,即勞動者既可以先行使其中任何一種權利,也可以同時行使。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其最終結果應當是相同的,否則將損害法律的公平性。
(2)類似判決之動向
2000年楊文偉訴寶二十冶企業(yè)開發(fā)公司案,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認為,本單位外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職工人身傷害,既構成工傷又構成侵權的,被侵權職工及親屬可以享有雙重賠償?shù)臋嗬?。[6]
2005年陶某訴上海某物流公司案,上海市普陀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后認為,在工傷保險和民事侵權賠償這兩種法律關系下,第三人侵權民事賠償責任與工傷賠償機制,在法律上并不相悖。民事賠償已經(jīng)履行,工傷待遇仍須支付。[5]
2007年陳肖華訴玉環(huán)縣社會保險事業(yè)管理中心案,浙江省法院認為,工傷賠償保險機制與第三人侵權賠償兩者在法律關系上是不沖突的,一個屬于私權范疇,一個屬于公權范疇,二者不能混用,也不能相互替代。[7]
1.案情概要
2008年3月14日晚,廣元路橋公司職工張愛民在彭酉路第三節(jié)隧道工作時,被張明勝駕駛的貨車刮倒。被告人張愛民先向原告廣元路橋公司要求工傷賠償,仲裁機構7月11日做出裁定,責令原告廣元路橋公司賠償214453元,但未涉及醫(yī)療費用。隨后,被告人張愛民被鑒定為八級傷殘,后向張明勝及所屬馳豐運輸長壽分公司主張交通事故損害賠償,8月22日交警部門主持調(diào)解,張愛民獲得誤工費1600元,1600元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348元,450元鑒定費,殘疾賠償金17244元,交通費100元,120元處理事故的工資,共計21462元。被告人張愛民收到補償金后自愿放棄1462元,實收2萬元。原告廣元路橋公司向張愛民賠付214453元后,向肇事者張明勝及其掛靠的馳豐運輸長壽分公司主張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但得知張愛民已與其和解并得款20000元。于是,廣元路橋公司以張愛民為被告提起不當?shù)美V,請求返還20000元。[8]3
2.判例要旨
本案一審法院經(jīng)審理后認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北桓鎻垚勖裨诮煌ㄊ鹿手性馐軗p害,既可以選擇主張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也可以選擇主張工傷保險賠償,故本案中被告張愛明向侵權人張明勝及馳豐運輸長壽分公司主張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符合法律規(guī)定。但損害賠償具有“填補”性質(zhì),不能獲得重復賠償。參照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第2款規(guī)定:“賠償權利人已獲得第三人民事賠償?shù)?,用人單位不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但第三人賠償?shù)目傤~低于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應當補足差額部分?!迸袥Q張愛民返還原告廣元路橋公司重復賠償費用20000元。[8]3
3.判例評析
(1)本判決的意義及定位
我國部分地方政府規(guī)章明確規(guī)定處理工傷事故與第三人侵權案件采取“補充責任救濟模式”,即因用人單位侵權造成的工傷保險事故,采補充責任模式,此時勞動者在受損害范圍內(nèi)只能獲得一份賠償。如長沙、贛州、浙江、蘭州、天津、四川、山西、西安、黑龍江、河南、廈門、內(nèi)蒙古等地。[9]
(2)類似判決之動向
2004年南京聯(lián)強冶金有限公司訴肖玲等因上班途中遇交通事故死亡要求補償工亡待遇案,該案中,員工上班途中遇交通事故死亡,肇事方賠償30萬后,溧水縣人民法院判決:用人單位無需再按工傷補償支付一次性死亡補助金。[10]
2008年姜德祥等訴南京廣通醫(yī)藥化工有限公司工傷賠償案,高淳縣人民法院判決:用人單位無需再按工傷補償支付一次性死亡補助金,同樣體現(xiàn)“工傷保險與侵權賠償不可兼得”的處理原則。[5]
2005年常州市川南副食品有限公司職工孫培紅與所在公司勞動爭議糾紛案。2005年12月19日天寧區(qū)人民法院對此案做出判決:常州市川南副食品有限公司不承擔孫培紅工傷待遇支付義務。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6年5月23日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5]
2006年倪秀美訴王振、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公司徐州市分公司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徐州市賈汪區(qū)人民法院認為,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被認定為工傷,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發(fā)生競合時,對受害人所獲得的賠償普遍采取補充模式而不是兼得模式。[11]
對于上述案件中出現(xiàn)的“同案不同判”問題,筆者總結出了如下幾點原因:
第一,當前我國立法中關于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競合的規(guī)定不明確。這樣就導致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以至出現(xiàn)同性質(zhì)的案件在我國各個地方結果相差甚遠的不公正裁判出現(xiàn)。
第二,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第三人侵權導致工傷情形的司法解釋,但該司法解釋并不具體,法院在支持被侵害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后,勞動者所得賠償金是按何種救濟模式派發(fā)也并不明確,這也是各地法院出現(xiàn)不同判決的首要原因。
第三,國內(nèi)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一致,因此各地對被侵害勞動者救濟的重視程度也會有所不同。[8]4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方對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較為重視,因而會使其獲得最大的損害賠償,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地區(qū)一般會采用兼得模式在最大限度內(nèi)保護受害職工利益。相反,經(jīng)濟落后但勞動力豐富的地區(qū)缺乏對職工的關注,不想對工傷救濟投入過多費用,所以更傾向采用補充模式。
總而言之,因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統(tǒng)一,導致不同地區(qū)同類案件判決截然不同。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被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公正,必須統(tǒng)一各地區(qū)對該問題的處理模式。
基于公平、自愿、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的民法基本原則,民事活動中的損害賠償應當遵循“填平”原則?!肚謾嘭熑畏ā窏l文強調(diào)“依照民事法律”也就是為了強調(diào)該目的,即“不應獲得額外利益”。工傷保險賠付數(shù)額雖然不以實際損失數(shù)額為賠付標準,但其與第三人侵權賠償金的總額應符合“填平”原則。所以,為了符合當前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將現(xiàn)行解決模式解釋為補充模式更為合適。首先,補充模式有利于社會資源的節(jié)約和高效利用。臺灣民法學者王澤鑒認為:“被害人就同一損害獲得雙份補償,對其個人而言,系屬一種‘錦上添花’之待遇,對社會資源及有限之保險基金而言,則屬浪費。”[12]262其次,該模式讓受害勞動者沒有得到額外的利益,這有利于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平衡,有效防范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再次,補充模式符合完全賠付原則,有利于維護法律的懲戒和預防功能。最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的司法指導文件適用的正是補充模式,這也符合世界各國目前的立法趨勢。
針對工傷保險責任和第三人民事侵權責任競合時采用補充模式的具體實施,筆者有如下建議:
首先,賦予被侵權職工自由選擇救濟順序的權力。在選擇救濟順序上,先請求工傷保險賠償還是先請求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由被侵權職工自由選擇。假設對賠償順序設下嚴格規(guī)定,那就相當于設置了行使后一權利的前置程序,這將不利于保護受害職工權益。
其次,采取就高不就低和補差的救濟原則。被侵權職工對同種性質(zhì)的項目只能取得一次賠付,實行就高不就低的補差救濟原則,對不同性質(zhì)的項目可以同時獲得賠償。當被侵權人已經(jīng)先行獲得侵權賠償時,那么對于性質(zhì)相同的費用,若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高于工傷賠償,則被侵權人對已經(jīng)取得的性質(zhì)相同的費用不能再次獲得工傷保險賠付;若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shù)陀诠r付,則被侵權人可以針對兩者差額部分獲取工傷保險的補充賠付。同樣的,在被侵權職工已經(jīng)獲得工傷保險賠付時,若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高于工傷賠付,則被侵權人針對差額部分可以要求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若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shù)陀诠r償,那么被侵權勞工對于既得的同種費用不能再獲得第三人侵權賠償。
再次,將對第三人的代位求償權賦予給工傷保險機構。[3]159對于性質(zhì)相同的項目,工傷保險機構可以行使代位權,并且要以侵權人依法應承擔的份額為限度;若性質(zhì)不同,侵權人和工傷保險機構則需要各自分別承擔。當受害勞工已經(jīng)取得工傷保險責任時,工傷保險機構有向侵權第三人追償?shù)臋嗔Α?/p>
綜上所述,結合人類社會對人權的價值理念和我國當前法規(guī),勞動者在工作中遭遇第三人侵權同時構成工傷時,可以享有工傷保險賠償權和對侵權人賠償?shù)脑V求權。盡管兩者可以互補,但卻不應同時適用。我國當前法律法規(guī)對兼得模式?jīng)]有明確規(guī)定也是最好的明證。由此可見,被侵權人可以先請求工傷保險賠償或侵權賠償,然后再對補償和賠償?shù)牟铑~行使請求權。法院應當支持受害勞動者工傷保險與侵權賠償中的任意一項訴求以及兩者的賠償差額。工傷保險機構對受害職工進行全額賠償后,擁有對侵權人的代位追償權。不管是受害勞工訴侵權人,或工傷保險責任人代位訴侵權人,根據(jù)責任自負原則,侵權人應承擔最終責任,依法全額賠償。工傷賠償責任人對受害勞工的權益起補充保障作用,這意味著被侵權人只能從就高的一項中獲得賠償。處理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競合問題,一方面要體現(xiàn)司法領域?qū)Ρ磺謾嗦毠さ膸椭?,另一方面還要體現(xiàn)法律的公正和嚴明。建立統(tǒng)一的裁判模式有利于實現(xiàn)個體正義,更能體現(xiàn)程序公正。目前,我國處理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完全統(tǒng)一的判決模式,進一步表明法治統(tǒng)一建設進程仍需完善。期待今后在這個問題上,立法者能夠?qū)Ψ梢?guī)定加以細化,以促進法治中國的良性建設。
[1] 李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chǎn)法釋義[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2] 卞耀武,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chǎn)法讀本[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2.
[3] 謝增毅.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關系的再認識——基于實體和程序的雙重視角[J].法商研究,2011(3).
[4] 陳現(xiàn)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若干理論與實務問題解析[J].法律適用.2004(2).
[5] 引自江蘇法院網(wǎng)判例,http://www.jsfy.gov.cn/
[6] 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8期。
[7] 引自華律網(wǎng)判例,http://www.66law.cn/
[8] 趙亮.第三人侵權責任和工傷保險責任競合研究[D].重慶大學,2011.
[9] 劉治成.第三人侵權賠償與工傷保險賠付不可兼得[EB/OL].http://www.mzyfz.com/
[10] 引自南京審判網(wǎng),http://www.njfy.gov.cn/
[11] 引自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網(wǎng),http://xzzy.chinacourt.org/
[12]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62.
[13] 張新寶.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與普通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系[J].中國法學,2007(2):52-66.
[14] 黃軍,李琛.損失填補原則探微[J].法學評論,2006(2):78-82.[15] 孫樹菡,王巖.勞動者職業(yè)傷害法律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6] 張照東.工傷案件賠償請求權競合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07(3):105-113.
[17] 金福海,王林清.論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之關系——寫在《工傷保險條例》施行之時[J].政法論壇,2004(4).
[18] 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