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邢莉娜
(河北北方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
英語專業(yè)學生母語與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
楊曉紅, 邢莉娜
(河北北方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英語專業(yè)學生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根據(jù)英語專業(yè)的特殊性,構建了母語與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并在教學中加以驗證。培養(yǎng)模式包括語言輸入和技能輸出兩個階段,學生通過語言輸入建立雙語文化的認知系統(tǒng),然后通過技能輸出將已有認知系統(tǒng)加以實施和完善。在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中需要協(xié)調好雙向文化之間、多種模態(tài)之間、語料內容和語用能力之間的關系。
雙向文化語用能力;培養(yǎng)模式;語言輸入;技能輸出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10-09 10:06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說明:“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和發(fā)展現(xiàn)狀等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的同時,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較扎實的漢語基本功,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盵1]因此,英語專業(yè)教學中應包含一定的母語文化因素,以便使學生能用英語正確恰當?shù)乇磉_母語文化。但是,英語專業(yè)教學一直強調目的語文化知識的輸入,導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失。這引起許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相關研究涉及語言學、文化和教學等多個方面,例如母語文化失語癥的原因和對策、母語文化缺失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比較等[2]。中國提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進一步刺激了英語專業(yè)中母語文化重構的研究。英語教育的合理轉型工作變得非常迫切,需要改變單純以英美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教育。但是英語專業(yè)有其特殊性,學生如缺乏英美文化則無法正確理解英語。因此,不能把英語專業(yè)教學轉化成母語文化輸入為主,而應該樹立母語和目的語雙向文化并行輸入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文化語用能力?,F(xiàn)代化先進教學設備的更新為這個科研論題展現(xiàn)了一個新視角,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對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雙向并行培養(yǎng)成為當前的教學需求和研究發(fā)展趨勢。筆者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母語和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研究,構建雙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希望通過語言輸入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雙語文化的認知系統(tǒng),然后通過技能輸出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認知系統(tǒng)并加以完善,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母語與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目的。
母語與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要求學生不僅要建立兩種文化的認知系統(tǒng),而且能夠在這兩種文化之間進行比較和溝通,做到語言表達正確、翻譯準確和運用得當。英語專業(yè)教材的內容多涉及英美文化,缺少母語文化,因而需要選用課外的母語文化語料作為補充教學內容。網(wǎng)絡、電視、廣播的許多英文節(jié)目和書籍、期刊的許多文章都涉及中國歷史文化及其發(fā)展變化,而且內容大多緊貼時勢,包含大量新詞的正確表達方式,是良好的母語文化語料來源。雙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包括語言輸入和技能輸出兩個階段。
(一)語言輸入階段
母語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是母語文化知識的缺失。英語專業(yè)學生對母語文化的不了解導致跨文化交際的低效或失敗。針對這種現(xiàn)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進行教學資源建設,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母語文化知識。學生雖然可以進行自學,但教學資源內容較多,學生往往抓不住重點和難點,學習不夠系統(tǒng)化,成效欠佳。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篩選和合理利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母語文化知識。資源建設主要包括3個步驟:首先,收集和篩選母語文化的電子資源和各種紙質版資料,例如電子詞典、視頻、聽力材料和文字材料等,利用下載軟件、掃描儀或鍵盤把這些語料存入教學平臺;然后,將已經(jīng)收集的母語文化語料進行編輯和整理,并配備相關文化的注釋,使之成為適用的教學資源;最后,教師把這些教學資源補充到教學中,在口語、聽力、閱讀和寫作等基礎課程中擴展與英語文化相對應的母語文化,使學生掌握母語文化知識。例如,英語電視節(jié)目中的《看中國》(China Insight)欄目主要是從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包含許多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因素,是很好的母語文化語料,其中“Different Class:China’s Alternative Education”[3]可以融入到口語教材中的相關章節(jié)“Education”中,形成東西方文化的異同比較。學生也要利用課余時間在數(shù)字語言室進行自主學習,增加母語文化的信息量,不斷分析總結并將其與目的語文化進行比較學習,逐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雙語文化知識體系。
(二)技能輸出階段
母語文化缺失的另一個原因是英語表達能力低下。盡管學生具有較高的語言水平,已經(jīng)了解一定的母語文化知識,但依舊不能運用得體的英語表達母語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沒有充實的知識系統(tǒng),能力的培養(yǎng)只能是空中樓閣。但掌握知識只是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條件,技能輸出是一種涉及知識結構、反應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綜合性語言應用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和寫作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模仿練習,鞏固所學母語文化知識,掌握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方式。學生將所學語言和文化體系逐步應用到語言交際中,在各種語言情景和文化語境下進行自我表達和相互交流,將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知識進行比較、加工、重組、整合和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的雙語文化技能系統(tǒng)。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和在線學習網(wǎng)站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文化語境,學生參與到不同的網(wǎng)絡語境中,充當不同的角色進行多種文化主題的交際活動。例如,在掌握中西教育體系的知識之后,學生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和辯論會等活動或者利用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的文化語境,在實踐中對所掌握的知識體系進行整合和完善。這是由知識到實踐的環(huán)節(jié),是綜合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知識體系的一種反饋檢驗。語言輸入是技能輸出的前提,技能輸出又能反過來促進語言輸入的完善,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要及時發(fā)現(xiàn)文化知識的不足并不斷加以總結和修正,循序漸進地提高語用能力。
筆者在所任教的大學對英語專業(yè)2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檢驗該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缺點。實驗結束后,通過測試和訪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雙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測評。結果顯示學生很喜歡這種培養(yǎng)模式,雙向語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僅系統(tǒng)掌握了母語和英語的文化知識,而且能夠熟練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表達觀點和進行交際。這說明,該模式的實施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但也要在具體實踐中注意多種關系的協(xié)調性。
(一)雙向文化的平衡
母語與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協(xié)調好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摒棄“文化中心論”[4],排除本族文化優(yōu)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錯誤觀點,不能用本族文化的標準來衡量目的語文化,也不能拋棄本族文化,全盤吸收目的語文化。同時,還要排除文化偏見,避免對母語文化或者目的語文化抱有成見或持有歧視態(tài)度。博厄斯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語言形式”,“語言只有結構上的差異,而沒有‘發(fā)達’與‘原始’之分”[5]。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雙語雙向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同等重要。分析和比較語言差異的目的是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而不是評價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優(yōu)劣。因此,為了避免矯枉過正,教學資源的收集和建設應該按照雙向文化進行,不僅包括母語文化,而且包括目的語文化,母語文化要與所講授的目的語文化相貼合并形成系統(tǒng),這樣既保證了母語文化的滲透量和重構度,又不影響正常的英語專業(yè)學習。
(二)多種模態(tài)的協(xié)同
教學資源包含文字、圖像、聲音和動作等多種模態(tài),應用中還需要協(xié)調好多種模態(tài)之間的關系。多種模態(tài)的配合和協(xié)同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大信息量,全方位激發(fā)認知結構中的百科知識,有助于準確理解文化語料的整體意義,增強對信息的輸入認知性和輸出應用能力[6]。多種模態(tài)因素的不合理運用,如無關信息、沖突信息、疊加信息和冗余信息等,都可能使不同模態(tài)之間產生矛盾,互不銜接或者相互抵消,導致超負荷認知,對教學造成一定的干擾,減弱教學效果。因此,語料的選取一定要注意排除不相關的模態(tài)因素,盡量減少學生的認知負荷。多種模態(tài)要主次分明,主體模態(tài)的突顯要根據(jù)不同科目和教學內容有所調整,次要模態(tài)要起到相應的補充或加強作用。例如,聽覺模態(tài)在聽力課和口語課中為主體,視覺模態(tài)在閱讀、寫作和翻譯課中起主導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多種模態(tài)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種模態(tài)的互相沖突或疊加冗余,才能加強教學內容的明晰性并有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三)語料內容和語用能力的協(xié)調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7]強調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輸入的語言材料的難度要稍高于學生目前已掌握的語言水平,學生才容易理解輸入語言,通過不斷積累語言知識從而達到逐漸習得語言的能力。如果語言材料的難度遠超出學生可接受的水平,學生有畏難情緒,就不會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和掌握語言。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好語料的難度,充分考慮到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語言基礎,盡量選取稍高于學生目前水平的語言信息,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和語用能力的逐漸提高,語料選取的內容和難度也要隨之進行調整。資源建設工作是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資料的不斷補充、整理、注釋和應用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最終形成靈活實用的小型雙語文化語料庫,達到資源共建和共享。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雙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教師自身學習和專業(yè)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雙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和實施,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母語文化水平,培養(yǎng)和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母語和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該培養(yǎng)模式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使英語專業(yè)人才更好地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如果該培養(yǎng)模式能夠與改革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及設置母語文化方面的選修課等更多的方式相配合,則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母語與目的語雙向文化語用能力。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雷義桂.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蓄[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75-176.
[3] China Insight/Different Class:China’s Alternative Education[OL].http://tv.cntv.cn/video/C10418/dfc5b51221eb413ab62c1c4e105c0919/2014-10-31/2014-12-01.
[4] 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 Kress G,Leeuwen T V.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NY:Routledge,1996.
[7] 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in,1982.
(責任編輯 喬志杰)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English Majors’Bidirectional 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YANG Xiao-hong,XING Li-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the requirement of tim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ducation innovation.Based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mode of bidirectional 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s constructed and tested in the English teaching.The mode includes two steps of language input and skill output.Th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bilingual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input,and then carry out and improve the system through the skill outp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directional cultures,between various modals,between corpus data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should be coordinated in the application.
bidirectional 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cultivation mode;language input;skill output
2015-03-10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規(guī)劃項目(GH141012)
楊曉紅(1971-),女,天津人,河北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和英語教學。
H 319.1
A
2095-462X(2015)05-0096-0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009.1006.048.html